*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代謝視閾下的低碳城市管理
ISBN:9787306077196
出版社:中山大學
著編譯者:陳紹晴
頁數:154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書號:154292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內容簡介
本書是對城市氣候變化「減緩」行動的一次系統的分析和模擬。作者選取了國內外在低碳管理方面的典型城市作為研究對象,有機整合了多個核算方法和評估模型,分析了城市分行業的碳排放變化趨勢、碳減排進程和所設定的降碳目標,量化了本地、國內及國外區域之間可能存在的碳泄露及驅動因素,指出建立城市間合作減排機制和責任分擔機制的重要性。
作者簡介
陳紹晴,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低碳經濟與城市可持續發展研究。入選國家高層次青年人才計劃,廣東省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在Nature Water和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發表論文70餘篇,研究成果多次被國家部委和省市級政府批示和應用。
目錄
第1章 緒論
1 1 全球氣候變化應對與碳減排
1 2 城市和城市群碳代謝
1 3 多視角碳足跡及其驅動因素
1 4 減排責任分擔機制
1 5 本章小結
第2章 全球城市分部門碳排放現狀與未來減排目標
2 1 全球城市碳核算與合作減排
2 2 全球城市碳排放與減排目標數據
2 3 全球城市分部門碳排放現狀
2 3 1 全球城市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核算方法
2 3 2 全球城市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情況
2 4 全球城市氣候研究和減排目標追蹤
2 4 1 氣候研究與減排目標追蹤方法
2 4 2 全球城市氣候研究合作和減排目標設定
2 5 全球城市碳排放驅動因素解析
2 5 1 經濟社會驅動因素分析方法
2 5 2 全球城市碳排放經濟社會驅動因素
2 6 本章小結
第3章 城市消費與控制碳足跡演化及驅動因素
3 1 城市消費與控制碳足跡研究框架及數據
3 1 1 多視角下的城市碳足跡研究框架
3 1 2 研究區域與數據介紹
3 2 城市的直接碳排放核算
3 2 1 直接碳排放核算方法
3 2 2 城市各部門直接碳排放演變
3 3 城市消費碳足跡核算
3 3 1 消費碳足跡核算方法
3 3 2 城市分部門消費碳足跡演變
3 4 城市控制碳足跡核算
3 4 1 控制碳足跡核算方法
3 4 2 城市分部門控制碳足跡演變
3 4 3 消費碳足跡和控制碳足跡的變化比較
3 5 城市碳足跡的來源和驅動因素
3 5 1 碳足跡結構分解分析
3 5 2 本地、國內和國外生產引起的消費碳足跡
3 5 3 本地、國內和國外生產引起的控制碳足跡
3 5 4 消費碳足跡的驅動因素
3 5 5 控制碳足跡的驅動因素
3 6 本章小結
第4章 城市群分行業碳足跡分佈及來源
4 1 城市群分行業消費端碳足跡背景與研究現狀
4 2 城市群消費端碳足跡核算方法與數據
4 2 1 區域間投入產出分析法
4 2 2 城市群消費端碳足跡核算
4 2 3 主要數據來源
4 3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消費端碳足跡現狀
4 4 粵港澳大灣區消費端碳足跡重點來源行業
4 5 粵港澳大灣區消費端碳足跡主要來源地分析
4 6 粵港澳大灣區綠色低碳發展政策與規劃總結
4 7 本章小結
第5章 城市群碳減排責任分擔機制
5 1 多視角碳減排責任劃分與林業碳匯研究進展
5 2 城市群碳減排責任分擔機制的研究框架與數據
5 2 1 研究框架與技術路線
5 2 2 研究對象
5 2 3 研究數據及來源
5 3 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碳排放水平與碳匯抵消
5 3 1 生產端碳排放和消費端碳足跡核算方法
5 3 2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生產端和消費端碳足跡比較
5 3 3 林業碳匯核算方法
5 3 4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林業碳匯抵消作用
5 4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歷史碳減排責任分析
5 4 1 城市碳減排責任劃分準則
5 4 2 基於歷史碳排放量的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減排責任劃分
5 5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未來碳排放與減排責任分擔預測
5 5 1 碳排放預測方法和情景設置
5 5 2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未來生產端和消費端碳排放預測
5 5 3 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未來碳減排責任分配預測
5 6 本章小結
第6章 城市及城市群資源利用碳達峰、碳中和政策建議
6 1 連通城市生產和消費各環節,加強區域全產業鏈碳排放管理
6 1 1 加強重點行業低碳管理,削減全產業鏈碳足跡
6 1 2 增強產業轉移中的低碳製造業技術支持,建立協調互補機制
6 1 3 強化進出口貿易的低碳管理,建立健全綠色低碳產品認證與標識
6 2 從供給和需求端同步優化能源結構,確保城市生活生產能源安全
6 2 1 研發能源供應業深度低碳化技術,提升能源供應與傳輸效率
6 2 2 多通路優化能源結構,保障經濟社會正常運行
6 2 3 提高消費端節能水平和電氣化水平,制定差異化的能源低碳發展政策
6 3 建立城市間減排責任分擔機制,有效管理跨區碳泄漏和林業碳匯
6 3 1 構建城市群一體化的碳減排責任劃分準則,平衡好減排的效率和公平性
6 3 2 限制城市和企業碳排放泄漏,實現生產上下游減排責任公平分攤
6 3 3 加強城市林業碳匯估算,打造區域共同富裕的低碳模式
6 4 建立零碳基礎技術協作機制,搭建排放監測與交易管理平台
6 4 1 加強城市間零碳基礎技術合作,形成資源和技術的優勢互補
6 4 2 統一搭建城市溫室氣體排放數據平台,建立低碳評估標準體系
6 4 3 充分發揮市場化機制,推廣城市群碳排放交易和碳普惠平台
參考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