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以歷史人類學的視野,關註明清以來的雲南鹽業社會。雲南鹽業社會以食鹽生產為主業,形成了典型的「以鹵代耕」社會,這有別於傳統的農耕社會。「以鹵代耕」的鹽業社會除了食鹽之外的柴薪、大米、鐵器等諸多物資,需要周邊區域供應。物資的流動依託滇鹽古道來實現,滇鹽古道及周邊區域形成經濟的共生形態,促成區域內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作者簡介
李陶紅,人類學博士,大理大學民族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關注民族與區域社會研究;發表論文2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3部;主持各類科研項目6項;2021年入選雲南省第24批中青年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才。
目錄
第一章導論
第一節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研究對象與概念界定
第三節相關研究述評
第四節研究框架
第五節田野點概況
第二章鹽與滇鹽生產
第一節滇鹽的意義
第二節滇鹽的發展歷史
第三節滇鹽與鹽政
第四節滇鹽與國家化
小結
第三章雲南鹽業社會
第一節雲南鹽業社會人群構成
第二節鹽井移民社會
第三節鹽業社會的生活
第四節鹽業社會的區域共治
小結
第四章雲南古道與滇鹽古道
第一節雲南古道概況
第二節道路的官道屬性
第三節道路的民道屬性
第四節滇鹽古道建設
小結
第五章滇鹽古道周邊區域的經濟共生
第一節「共生」相關理論
第二節經濟共生的生態背景
第三節滇鹽古道周邊區域生計互補
第四節滇鹽古道周邊市鎮發展
小結
第六章滇鹽古道周邊區域的文化交融
第一節民族交往方式
第二節交融的文化與信仰
第三節雜糅的風俗習慣
小結
第七章結論
第一節路學視域下的滇鹽古道
第二節雲南民族和諧關係的解釋路徑
第三節雲南鹽業社會的類型學意義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前言
「百味鹽為先」,于現在看來非常平凡的食鹽,在歷史上是金貴的生活必需品,同時也是國家重要的戰略物資。鹽,是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複合體。「滇之大,惟銅與鹽」,指出了鹽在雲南歷史中的重要地位。出於雲南諾鄧鹽井的對聯「井養不窮資國賦,龍顏有喜利民生」,橫批「以井養民」,道出滇鹽功能意義的兩個維度:一是作為國家賦稅的構成部分,二是保障了民眾的用鹽安全。於國於民都有利。
因雲南山高谷深、溝壑相連等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總體而言,外鹽在雲南區域範圍內不具備規模流通的優越性。因此滇鹽對於雲南區域社會發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區域意義。滇鹽的開發,伴隨鹽政的具體施行,是滇鹽國家化的過程。從滇鹽的發展脈絡來看,滇鹽的發展史就是王朝國家對邊疆的經略及地方互動共同作用的歷史。國家通過食鹽管控、鹽井區居民遷移與管理、滇鹽古道的修築與管理等形式,實現國家對鹽井地的經略。雲南鹽井的國家化,也即雲南國家化的進程縮影。
雲南鹽井「以鹵代耕」的生計方式,具有典型性,呈現出雲南鹽業社會的類型學特點。雲南鹽業社會以滷水、柴薪為原料,以鹽業生產、運輸、交換為主要的生計方式,形成以食鹽交換及其他附生經濟為依託的經濟形式,具有以鹽為中心的人群聚集與分工的社會形態。雲南鹽業社會與同時期的農耕社會相比,社會人群具有多元性,同時具有複雜的手工業形態,社會在此基礎上形成複雜的生產分工,社會的流動性也較強。從雲南鹽業生產群體中直接生產群體與間接生產群體的共生模式來看,鹽業社會群體及其周邊區域居住群體形成以鹽為核心的利益共同體,以鹽井地為核心拓展出去的區域體現出特有的區域協同能力。雲南鹽業社會集中的區域,是周邊區域的經濟社會文化中心,在教育事業、民眾集體生活、社會治理、慈善事業等方面,對周邊區域具有引領作用。鹽井地與周邊區域更有以鹽業順利生產為中心開啟的物資保障、杜絕私鹽、鹽道共建、平息匪患的共同事業,形成區域共治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