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的力量 (美)卡拉.麥克拉倫 978751683539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台海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69
商品編號: 978751683539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情緒的力量
ISBN:9787516835395
出版社:台海
著編譯者:(美)卡拉.麥克拉倫
叢書名:YH0123456789
頁數:48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201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我們目前對情緒的認知幾乎遠遠落後于對生命其他方面的認知。我們可以探索宇宙、分裂原子,卻似乎無法理解或管控自己在面對挑釁時的自然情緒反應。我們才智超群、身強體壯、思維開闊,唯有情緒「發育不良」。情緒被分類、被讚揚、被詆毀、被壓抑、被操縱、被羞辱、被傾慕、被忽視,但極少得到尊敬或被視作獨特的治愈力量。
那麼情緒究竟是什麼?我們應該如何對待、處理我們的情緒?本書作者卡拉·麥克拉倫作為共情研究先驅、共情療法創始人,將自己多年臨床經驗進行分析整合,並結合其他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對情緒進行了全方位的解讀,旨在幫助讀者正確認識情緒——情緒沒有好壞,無分主次;深入了解情緒——情緒只是工具,作用不同。
通過本書介紹的四位一體模型,運用5種共情技能,解讀16種常見情緒,我們或許可以真正擁抱情緒,在需要的時候喚醒情緒的力量,幫助我們提高心理韌性、提升創造力、增強幸福感。

作者簡介
卡拉·麥克拉倫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共情研究先驅、共情療法創始人、共情學院創始人,曾任教於舊金山大學與人本主義心理學會。
她用共情療法治愈了自己的童年創傷,從此開始了作為心理治療師的職業生涯。她的研究領域還包括社會學、神經病學、認知心理學和社會心理學,著有《情緒的力量》《共情的能力》等暢銷書。

精彩書評
《情緒的力量》一書永遠地改變了我與他人以及與自己的關係。——加文·德·貝克爾(《恐懼給你的禮物》作者)
《情緒的力量》一書是我們了解情緒的重要嚮導,作者為我們所有人的福祉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本書將成為我所有課程的必讀書。——南希·菲恩(舊金山大學諮詢心理學客座教授)

目錄
第一部分 重拾與生俱來的語言
第一章 導言:創造自覺生活
第二章 我的共情之旅:共情的艱難開端
第三章 迷沼:我們怎會如此困惑
第四章 心靈故園鼎力相助:做情緒的堅強後盾
第五章 喚回你的本性:迎接中心自我
第六章 逃避、上癮和覺醒:理解分心症的需求
第七章 無心的巫師:創傷在靈魂和文化塑造中的作用
第八章 情緒在治愈創傷中的作用:水元素會帶你回歸心靈故土
第九章 矢志不渝的承諾:為何愛不是一種情緒
第十章 建造你的救生艇:五種共情技能
第二部分 擁抱情緒
第十一章 在情緒的海洋里遨遊:喚醒全部情緒
第十二章 憤怒:保衛與重建
第十三章 冷漠和厭倦:憤怒的偽裝
第十四章 內疚和羞恥:恢復完整心靈
第十五章 仇恨:深奧的鏡子
第十六章 恐懼:直覺與行動
第十七章 困惑:恐懼的偽裝
第十八章 妒忌和嫉妒:關係雷達
第十九章 驚慌和驚恐:冰封之火
第二十章 悲傷:釋放和修復
第二十一章 喪慟:靈魂的深邃河流
第二十二章 抑鬱:巧妙的停滯
第二十三章 自殺性衝動:黎明前的黑暗
第二十四章 幸福:娛樂與期望
第二十五章 滿足:欣賞與認可
第二十六章 快樂:喜愛和交融
第二十七章 壓力和抵抗力:了解情緒的物理特性
第二十八章 情緒是人類與生俱來的語言:美滿生活的藝術
致謝
註釋

精彩書摘
作家兼神話學家邁克爾·米德(Michael Meade)曾在演講中說道,性騷擾是一種「啟蒙」——在錯誤的時間,以錯誤的方式,由錯誤的人,懷抱錯誤的意圖——但無論如何,它是一種「啟蒙」;既是一次與常規世界的脫離,又是一種傷害,永遠改變了受害者的原始心態。童年轉瞬之間傾塌,短短一個下午我好似老了一千歲。三歲時,我就了解了殘忍和脆弱,學會了愛和恐懼,懂得了憤怒和寬恕,感知到醜惡的人類自己創造卻從未感受過的各種情緒。我看到了人性中最醜陋的部分,但在這些時刻我有湯米和其他動物夥伴,有藝術和音樂,有我的家人以及共情能力可以依賴。我對人類罪惡核心的探索,並沒有像許多類似的故事(毒癮、精神失常、疾病、監禁、自殺)一樣告終。不,這段啟蒙經歷讓我跌進了人類靈魂最脆弱的深處,讓我學會理解絕望的痛苦的地方。我並沒有因共情能力變得歇斯底里,它反倒指引我更好地度過童年時光。
雖然我如今懂得如何運用共情能力,但我要強調一下,這種技能最初於我並不是什麼天賜。如果我可以選擇的話,我希望自己不要那麼敏感,不要那麼善於感受他人的情緒。然而,我別無選擇,因為一次次的侵犯摧毀了我所有的邊界和安全感。我失去了自我意識,失去了多數人靈魂外包裹著的「皮囊」。我失去了許多正常的技能,只得向騷亂、喧囂的世界毫無保留地敞開心扉;這種狀態極為危險,因此我迫切需要憤怒的保護。整個童年時期,我常常發脾氣。發脾氣並不僅僅是壞事發生的一種信號,它同時也是一種權宜之計,為暴露在危險之中的自我確立邊界。
簡言之,我的共情天賦在過去僅是一種機敏的生存反應。現在我明白了,我的共情能力是一種面對創傷時的保護反應;不過在學會運用該項技能之前,它們根本無法展現出保護作用。我忍受著與他人全方位、全身心的接觸,漸漸地能夠看到並感受到他們的情緒,好像自己真實地感受過一般。或來自自身,或來自他人的情緒常常讓我遭受打擊。你們可能也經歷過類似的事情。
誠然,你的情緒緊緊包裹著你,或令你吃驚,或讓你困擾,或幫你強大,或像一噸重的石頭一樣將你擊倒。如果你對非語言的信號和肢體語言十分敏感,那麼他人的情緒,甚至是隱藏的情緒,可能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影響你。我們都知道,與憤怒的家長、沮喪的朋友、興奮的孩子或受驚的動物相處是什麼樣的感覺——他人的感受是可以傳遞的。當然,別人的情緒帶來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對他人痛苦或快樂的體悟能力,因為我們也曾親身體驗這些情緒。這是合乎邏輯的完美解釋,即便他們並未展露任何面部表情或社交信號,大多數人也可以覺察出別人的情緒狀態。我們觀察到或體味到的情緒,如同是我們自己的。
這對我毫無幫助。我身上體現的這種情緒失衡被稱為機能亢進、腦損傷或其他什麼,沒有一種可被治愈或被解釋。沒有人想過要問,為什麼我的體內每時每刻擁有這麼多種情緒。一位神經科醫生髮現,我無法進行社交或感官過濾,但他也無法給出什麼有益的建議,只能建議我在黑暗的房間里獨處。當然,有人勸我服用哌甲酯(利他林),但被母親堅決拒絕。她覺得如果我有那麼多的精力,或是如果我必須需要那麼多的精力,那也絕非依賴藥物,我應該學會自己處理、安排精力。從長遠角度看,她或許是對的,但過度興奮讓我的學校生活(以及絕大部分童年時光)變成了一場清醒的噩夢。我能看見許多,聽見許多——大部分時間都處於興奮狀態。我試圖剖析所有的情緒內容,但我幾乎完全遠離人群,因為我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解釋我的感知。我不知道如何告訴人們,他們陰鬱、可恨的情緒正影響著我。不管在那時還是現在,情緒從來都不被當作真實的存在。
但情緒真真切切地存在著。情緒蘊含著獨特而多樣的信息,與絕對的事實截然不同——我對此深信不疑。對我來說,這些情緒截然不同且十分明顯——然而沒有人支持我,我也無法在別處獲取相關信息,在我的感知中,我是絕對孤獨的(和人類在一起,無論如何都是)。我很早就意識到,我與情緒的關係在現實世界里不可能得到解決。因此,解決措施只能來自完全不同的地方。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