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每個不健康的人,幾乎都有呼吸的問題。
尤其在後疫情時代,幾乎人人都曾飽受呼吸疾病的折磨,或生活在對呼吸疾病的隱憂惶恐中!
本書絕不是為了探討一般的呼吸而己,而是基於楊定一博士多年的研究結晶,幫助我們不僅徹底遠離呼吸疾病,更加建立起對呼吸的全新認知!
楊博士從科學與醫學的追求出發,毫無保留地分享個人探索呼吸奧秘的旅程,並深入剖析身體和心理療愈的關鍵。
通過呼吸這樣一個兼具自主與非自主特色的生理功能,我們得以平衡自律神經的作用,面對挑戰與變化,能守住生命的中心,活得穩重,活得踏實。
通過最親密的呼吸,我們將生命的能量帶入身心,解開僵化、桎梏與創傷。
通過生命的呼吸,我們找回純粹的天真,學會欣賞自己,欣賞世界,也終於明白什麼是愛,是圓滿,是歡喜。
內容簡介
呼吸,本身是多層面的組合──包括怎麼運用身體的結構去進行呼吸、呼吸怎麼參与身體每一個角落的生化反應和代謝,以及呼吸和自律神經系統的互動,讓我們可以從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神經電生理學、靈性的層面來帶動身心。
楊定一博士基於多年的研究,提出呼吸才是整合身心,讓自己健康而強大的關鍵。
本書所講的呼吸,可分成兩大類:一個是隨時用、很安全、很健康的呼吸;一個是帶來刺激、打破慣性,用來緊急調整的呼吸。
跟隨本書,我們會讓自己的呼吸徹底發生轉變,自此遠離疾病和創傷的影響,享受生命自有的輕鬆與健康!
通過呼吸,把身心整體的協調找回來
各式各樣的慢性疾病與併發症,不光是呼吸或疾病本身的問題,更是身體各部位失去協調、諧振或同步。通過呼吸,我們有機會從代謝、心肺功能、免疫和壓力管理的層面,把整體的協調找回來;
呼吸是身體運作的國王
呼吸療愈的機制,離不開自律神經系統的平衡。懂得通過呼吸的調整來移動自律神經的平衡,可以幫助身體減輕發炎反應,有機會緩解COVID-19後遺症的影響;
隨時回到呼吸,療愈創傷
身體的療愈,離不開心理的釋放。心理的療愈,也離不開身體的作用。
隨時回到呼吸。把過去隨時反彈、到處發散的注意力收回來,讓身心的能量匯聚到一個放鬆而療愈的狀態。
一個人能夠修復、能夠充電、能夠休息,不知不覺,身心活起來,也能笑得出來了。
懂得愛自己,已經在改變呼吸
早上起來馬上跟一切、跟自己講「謝謝!」對全身從頭到腳做一個感恩的功課。這麼做,呼吸已經慢下來、已經拉長,進入一種諧振的狀態。
清醒的呼吸練習
先從心理、意識的層面著手,然後再進入呼吸的練習。清醒的呼吸、轉變的呼吸,會影響到我們的意識,而為我們把唯識和唯物的觀念整合起來。
作者簡介
作者
楊定一
美籍華人,醫學博士,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康奈爾醫學院生化博士,曾任洛克菲勒大學分子免疫及細胞生物學實驗室主持人、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癌症研究所諮詢委員,對整體療法有獨到研究。與台灣「天下生活」合作出版「全部生命系列」作品,包括《真原醫》《好睡》《豐盛》《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不合理的快樂》《時間的陷阱》《短路》《奇迹》《轉折點》等著作。與風潮音樂合作出版《等著你》等音頻引導專輯。
編者
馬奕安博士 (Jan Martel, Ph D )
現任長庚大學分子與臨床免疫中心助理研究員,加拿大魁北克Université de Sherbrooke生物學系畢業,長庚大學生物醫學研究所博士。主要興趣為預防醫學與抗衰老研究。
陳夢怡
編有「全部生命系列」作品,譯有《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呼吸的自愈力》《奇迹半生緣》《性、金錢、暴食症:談形式與內涵》《親子關係:世間最難修的一門課》《心理學:適應環境的心靈》等作品。
前言/序言
序
是一種很強烈的感觸推動著,要我把這些知識帶出來。
多年來,對我來說,「呼吸「是一個核心的主題,而有關鍵的重要性。雖然我在許多場合引用過本書所談的呼吸的觀念,但還沒有機會徹底介紹這些方法、知識和機制。是到了近幾年,大眾健康觀念突然有一種截然不同的轉變,才讓我有空間從療愈的角度來談呼吸帶來的轉化,就像去年終於能透過《療愈的飲食與斷食》對飲食的療愈做一個大的整合。
我在很年輕的時候就發現──懂得妥當的呼吸,能大幅改善個人的表現。當時,我是透過自己在體育競賽的投入,發現如果懂得用鼻子正確呼吸,不光是運動時不容易累,休息時也比較容易恢復過來。
也就是說,懂得妥當的呼吸,在身體的表現和穩定度確實會有優勢。
對呼吸和運動表現的關係以及背後的機制,即使我那時候還小,也自然會好奇。但當時這方面的研究可以說是一片空白。於是,我就在擅長的柔道和足球領域,用自己的身體來體驗、學習和驗證。這方面的自我探討為我帶來很大的收穫,只是後來因為受傷,也就停下了在運動領域發展的腳步。
然而,對身心的運作,這方面的探討從來沒有停過。 後來投入醫學的臨床和研究領域,也自然會想知道呼吸對健康有什麼影響。為什麼光是妥當地用鼻子呼吸、用各種瑜伽的方法來呼吸,就可以對一個人的身心健康帶來轉變?
帶著這個動機去看文獻,也自然發現儘管呼吸是一個這麼基本的主題,而且還累積了幾千年瑜伽的文獻和經驗,但現代醫學在這個主題卻是連邊都還沒有摸到。
當時最多是蓋統(Arthur Guyton, 1919~2003)的《醫用生理學》和後來康羅(Julius Comroe, 1911~1984)的《呼吸生理學》會提到一些,而且著重在呼吸的氣體在身體怎麼進行交換,以及這個交換對生理環境酸礆值的影響,並沒有意識到呼吸對身心整體的重要性,也沒有相應的篇幅去討論。
即使只有這麼初步、原始的討論,西方醫學經過這近百年的累積,也已經知道呼吸對我們生理代謝有主要的作用。不只是應付運動時身心強烈的需求,而對一般的運作、細胞環境的恆定、血液的健康都有關鍵性的影響。
當年才十幾歲的我,只讀醫學的描述就已經感受到呼吸的不可思議。胸腔擴張收縮,讓氣體經由呼吸道進出,單單如此就已經在影響體內的生理環境。這麼關鍵的呼吸,更應該是一個臨床可以著手的項目才對。為什麼不透過呼吸,讓更多人回到健康?
等到我接觸臨床領域,才發現大多數醫師對呼吸的重要性其實視而不見。甚至有些醫師會認為呼吸快慢或長短並不重要,反正身體會自己依照需求來調整。他們的看法,就好像把呼吸只當作附屬於生存而有的一種現象,而它本身對健康的作用並沒有什麼好談。
有這樣的經過,加上自己喜歡運動卻早年受傷而中止體育生涯的遺憾,我只要有機會就想用自己對身體與健康的認識來幫助人,特別是幫助專業選手。後來也在美國、台灣都接觸到一些運動家,用我的方式幫助他們更上一層樓。
但當時,呼吸這個主題,在運動醫學的領域連一點影子都沒有。既沒有任何解釋,也沒有什麼看法和觀點。我在台灣接觸到的專家,無論選手、教練或其他專業人士都還沒意識到呼吸的重要性。他們會關注飲食、重視訓練的頻率和強度,但相關的知識與觀念可以說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他們當然更不可能知道,從呼吸著手可以改善體能和運動的表現。
一個這麼重要的項目,能改善專業選手的表現,也能帶給大眾健康,為什麼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是這樣,我下定決心透過自己的一點力量,這幾十年在飲食、營養、運動、呼吸、心理管理、靜坐搭建出一套完整的系統,而將這一整套體系稱為「真原醫「。
當然,嚴格講真原醫不能說是我個人或是誰的系統,最多是透過我將各領域的智慧整合起來。所有的理論和實踐,與古人長生不老的智慧是相通的。畢竟身體健康,心才會健康;或反過來說,心健康,身體也會得到健康。
在身-心的健康之間,呼吸是最好的一個橋樑。
為什麼用「橋樑「來做比喻,我接下來會在這本書慢慢打開。雖然之前在「全部生命系列「幾十本書籍作品、有聲專輯、共修和活動,我都透過各式各樣的方法帶出呼吸的練習,但我認為這裏還是需要做一個整合。
從我的角度來看,呼吸、運動、飲食、斷食是一樣的重要,一個都不能少。
特別是呼吸,一般人每分鐘呼吸約在18~20次左右,只要幾分鐘沒有呼吸,也就沒有了生命。當然心跳也有一樣的地位,沒有心跳,也就沒有生命。關鍵的差別在於,我們很難透過一個方法去影響心臟,但若要調整呼吸,卻是有辦法的。
呼吸,可以透過人的意志去改變。它的運作允許意識和潛意識有一個交會點。你睡著了,沒有去干涉它,它還是繼續進行。你醒著的時候,在一定的範圍內,也可以透過意志讓呼吸加快或讓呼吸慢下來。
這個讓意志插手的空間,在所有受自律神經調節的器官作用里,可以說只有呼吸才有。沒有其他作用像呼吸有這麼大的調整餘地,而不會立即影響人的生存。
呼吸的作用蘊含無窮的寶藏,我在十幾歲時有這個幸運可以發現它。也因為自己體會很深,這一生自然投入這個顛倒的、反向的工程,來驗證當年的體會是正確,並且將它整合成一個完整的系統,跟更多人分享。
幾十年過去了,當時許多觀念現在已經可以透過最先進的分子醫學、生物化學研究得到證明。同時,正視呼吸和健康的專家也多了起來。儘管還不能算是主流,但呼吸的科學已經開始逐漸普及。我很有把握,呼吸科學接下來也會變成一個重大的研究與臨床的領域,而不會再走回頭路。
呼吸對個人健康的影響是一時不停的,從出生到人生最後一刻都是如此。古人也知道呼吸與靈性、心靈方面的追求有密切的關係。甚至可以說,沒有第二個身體的功能可以比呼吸更接近心靈-靈性的層面。
現在回想,2020年,我透過《轉折點》將時代的轉變,特別是地球正進入一個周期轉變的轉折點所帶來的種種變化,從科學和靈性的角度做了一個匯總。當時可能許多讀者,包括身邊共事多年的同事,都不見得能理解為什麼我要去碰觸這樣的主題,但我相信愈來愈多朋友已經體會到這種急迫感從何而來,知道跟全球的轉變脫離不了關係。
也因為如此,2022年出版《療愈的飲食與斷食》,我便緊接著進行整整兩個月的「定在心「共修,每天早午晚帶著全球各地的朋友一同進行心的凈化與沉澱。坦白說,才剛結束這兩項大工程,我並不會想再麻煩自己又開啟一個工程,來寫這麼重要的一本呼吸的書。
然而,全球共同的危機COVID-19發展至今,這場病毒、人體免疫系統、疫苗與藥物干預的戰爭,到現在結果仍屬未知。疫情在亞洲的進展又比世界其他地方慢了兩、三年,雖然新變種的致死率已經不像原始病毒株那麼高,但感染帶來的發炎和長期後遺症,在我看來還是一個需要重視的健康議題。
在這樣的時刻,接下來人類會遇到更多大自然和人為的挑戰。不能等到哪一天,大家已經走了多少冤枉路,才突然發現這些古人老早就留下來的方法,還納悶為什麼沒有人提醒。
一個人如果懂得呼吸的智慧,透過呼吸的調整來移動自律神經的平衡,至少可以幫助身體減輕發炎反應。改善發炎體質,身體也就不會進入過度反應而自我傷害的惡性循環,有機會緩解COVID-19後遺症的影響
所以,儘管有忙不完的工作,我還是請馬奕安博士(Jan Martel, Ph D )和陳夢怡跟我配合,將這本呼吸的書帶出來。馬奕安博士承擔了所有科學文獻的整理工作,以及大多數的插圖製作;陳夢怡的編輯則將科學、療愈和全部生命的觀念做了流暢的整合。他們兩位也親自體驗書中的方法,而都有自己的心得要分享給大家。
《呼吸,為了療愈》從科學與醫學出發,含著身體和心理療愈的關鍵。這一點,我也希望讀者務必親自體驗、投入練習。畢竟面臨生存的挑戰、人生的變化,一個人懂得妥當的呼吸,也就可以掌握到自己的中心,為自己帶來很穩重的態度、不輕易動搖的價值觀。
此外,副書名里「透過清醒的呼吸,徹底轉變身心「則反映我寫這本書更深的期待──透過每一口呼吸,和你我最親密、最分不開的呼吸,解開身心的障礙,點點滴滴活出生命的真實、存在的喜悅。
生命,在這一口呼吸,讓我們一起掌握它、欣賞它、享受它。
1 舌抵上顎,突然落到我眼前
那一天下午,我剛做完實驗,去跑步。當時大概20出頭,從巴西到美國沒幾年,正是學術生涯最緊湊、最忙碌的一段時間。我經常忙到三更半夜,用物理、數學、生物化學各種專業希望解答白血球,尤其是自然殺手細胞和毒殺性T細胞怎麼清除腫瘤、怎麼消滅外來的細菌和病毒、怎麼構成身體的防禦等等問題,而在免疫學領域有很大的突破。
我整天在實驗室工作,如果下午有點空檔,就會到東河旁邊去跑步。
雖然名字有「河「,但東河其實不是河,而是大西洋深入紐約腹地的海淡水交會水域。說它是海峽也可以,也有人把它當作橫跨紐約的海灣。東河的水位每天受潮汐高低影響,有很明顯的變化。
紐約大多數時間很冷,風很大。一般人看到有點太陽,就會下樓去跑步,我也一樣。
我通常從63街開始跑,那一帶有洛克菲勒大學、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紐約醫院的威爾康乃爾醫學中心,三個機構都是全世界出名的醫學研究單位。我會跑到120街,來回大概6英里,10公里左右。
除了利用下午的空檔和周末跑步,我也常找一群中南美的球友,主要是墨西哥人,和一些從巴西、烏拉圭、阿根廷、智利來的人,臨時組一個球隊,跟另一群歐洲人在紐約中央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