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說文化叢書.續編-學堂往事 陳平原林分份 9787556132539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湖南人民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305
商品編號: 9787556132539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漫說文化叢書.續編-學堂往事
ISBN:9787556132539
出版社:湖南人民
著編譯者:陳平原林分份
叢書名:漫說文化叢書
頁數:26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139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1 三十年前「漫說文化叢書」開分專題選編之先河,一度風靡中國,續編由陳平原教授攜手12位中青年學者再續新章。
2 「漫說文化叢書·續編」選文範圍從改革開放起到2020年,12冊,12個專題,記錄改革開放40年來的社會、文化及生活變遷。
3 以文學為經、文化為緯、兼及思考與休閑的專題散文集,文章好讀、裝幀好看。
4 《學堂往事》由陳平原教授總編總序,學者林分份主編並導讀,彙集31位名家39篇飽含深情的文章,共同「追憶逝水年華」。
5 學習知識、養成興趣、孕育人格、傳承精神,學生時代是一個人成長的重要階段,一代人的學堂生涯則映照出一個時代的精神面貌。
6 漫說文化叢書系列封面插畫由2023年美國傳達藝術獎(CA獎)獲獎者、插畫師Stano繪製,叢書書脊「筆寫山河」logo突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文化理念。知名設計師廣島傾心設計,採用中國傳統配色,兼具復古與現代氣息。
7 漫說文化叢書封面使用雅美紋紙,採用壓凹工藝,內文使用JM書紙,紙印精良,久讀不傷眼,久藏不泛黃。閱讀、收藏、贈送皆宜。
8 隨書贈送全文配樂有聲書,沉浸式感受文學的魅力。

內容簡介
學堂之所以成為現代文化人經常談論的話題,很大程度上緣於它作為學習知識、養成興趣、孕育人格與傳承精神的機構和場所。本書所編選的是近四十年來談論學堂的散文篇什,第一輯「遙憶學堂路」中所選的十多篇文章中,當事人在憶及早年學堂生活時的幽懷別抱、各有所偏,也足見此類文章的個人性和豐富性。第二輯「幸運的年月」作家們回憶自己的成長與教育經歷,在那段已然遙遠的歲月中,無論是與母校的結緣,與師長的交流,與時代的會晤,抑或是與一次來之不易的機會的邂逅等,往往都會成為回憶者珍藏的幸運。第三輯「 心中的母校」中,師長的嘉言懿行、同學的深情厚誼,都成為作家們日後不斷追憶與回味的內容。最後一輯「永遠的校園」所選取的文章,既指向百年學堂的內在魅力——其校訓、「校格」和傳統等,也指向今日校園讓人堪憂的外部干擾,比如制度性因素等。各篇文章進入的角度雖然有別,可主要著眼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突出教師、知識分子與學堂的精神聯繫。

作者簡介
陳平原,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現任北京大學博雅講席教授(2008—2012年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北京大學現代中國人文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主要研究領域有20世紀中國文學、現代中國教育及學術、中國小說史、中國散文史等。先後出版《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千古文人俠客夢:武俠小說類型研究》《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適之為中心》《觸摸歷史與進入五四》《作為學科的文學史》《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大學何為》《現代中國的述學文體》等著作三十余種。
林分份
1976 年生,福建漳浦人。北京大學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周氏兄弟研究、五四文化史研究、中國現代小說詩學研究等。主編有《中國現代文學編年史·第二卷》《為學與做人》等。

精彩書摘
紅樓點滴一
張中行
民國年間,北京大學有三個院:一院是文學院,即有名的紅樓,在紫禁城神武門(北門)以東漢花園(沙灘的東部)。二院是理學院,在景山之東馬神廟(后改名景山東街)路北,這是北京大學的老居址,京師大學堂所在地。三院是法學院(後期移一院),在一院之南北河沿路西。紅樓是名副其實的紅色,四層的磚木結構,坐北向南一個橫長條。民國初年建造時候,是想用作宿舍的,建成之後用作文科教室。文科,而且是教室,於是許多與文有關的知名人士就不能不到這裏來進進出出。其中最為大家所稱道的當然是蔡元培校長,其餘如劉師培、陳獨秀、辜鴻銘、胡適等,就幾乎數不清了。人多,活動多,值得說說的自然就隨著多起來。為了把亂絲理出個頭緒,要分類。其中的一類是課堂的隨隨便便。
一般人談起北京大學就想到蔡元培校長,談起蔡元培校長就想到他開創的風氣——兼容並包和學術自由。這風氣表現在各個方面,或者說無孔不入,這孔自然不能不包括課堂。課堂,由宗周的國子學到清末的三味書屋,規矩都是嚴格的。北京大學的課堂卻不然,雖然規定並不這樣說,事實上總是可以隨隨便便。這說得鮮明一些是:不應該來上課的卻可以每課必到,應該來上課的卻可以經常不到。
先說不應該上課而上課的情況。這出於幾方面的因緣和合。北京大學不乏名教授,所講雖然未必都是發前人之所未發,卻是名聲在外。這是一方面。有些年輕人在沙灘一帶流浪,沒有上學而同樣願意求學,還有些人,上了學而學校是不入流的,也願意買硬席票而坐軟席車,於是都踴躍地來旁聽。這也是一個方面。還有一個方面是北京大學課堂的慣例:來者不拒,去者不追。且說我剛入學的時候,首先感到奇怪的是同學間的隔膜。同坐一堂,摩肩碰肘,卻很少交談,甚至相視而笑的情況也很少。這由心理方面說恐怕是,都自以為有一套,因而目中無人。但這就給旁聽者創造了大方便,因為都漠不相關,所以非本班的人進來入座,就不會有人看,更不會有人盤查。常有這樣的情況,一個學期,上課常常在一起,比如說十幾個人,其中哪些是選課的,哪些是旁聽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這模模糊糊,有時必須水落石出,就會近於笑談。比如劉半農先生開「古聲律學」的課,每次上課有十幾個人,到期考才知道選課的只有我一個人。還有一次,聽說是法文課,上課的每次有五六個人,到期考卻沒有一個人參加。教師當然很惱火,問管註冊的,原來是只一個人選,後來退了,管註冊的人忘記註銷,所以便宜了旁聽的。
再說應該上課而不上課的情況。據我所知,上課時間不上課,去逛大街或看電影的,像是很少。不上有種種原因或種種想法。比如有的課不值得聽;有的課,上課所講與講義所寫的無大差別,可以不重複;有的課,內容不深,自己所知已經不少;等等。這類不上課的人,上課時間多半在圖書館,目的是過屠門而大嚼。因為這樣,所以常常不上課的人,也許是成績比較好的;在教授一面,也就會有反常的反應,對於常上課的是親近,對於不常上課的是敬畏。不常上課,有曠課的處罰問題,學校規定,曠課一半以上不能參加期考,不考不能得學分,學分不夠不能畢業。怎麼辦?辦法是求管點名(進課堂看座位號,空位畫一次缺課)的盛先生擦去幾次。學生不上課,鑽圖書館,這情況是大家都知道的,所以盛先生總是慨然應允。
這種課堂的隨隨便便,在校外曾引來不很客氣的評論,比如,北京大學是把後門的門檻鋸下來,加在前門的門檻上,就是一種。這評論的意思是,進門很難;但只要能進去,混混就可以畢業,因為後門沒有門檻阻擋了。其實,至少就我親身所體驗,是進門以後,並沒有很多混混過去的自由,因為有無形又不成文的大法管轄著,這就是學術空氣。說是空氣,無聲無臭,卻很厲害。比如說,許多學問有大成就的人都是藍布長衫,學生,即使很有錢,也不敢西服革履,因為一對照,更慚愧。其他學問大事就更不用說了。
時間不很長,我離開這個隨隨便便的環境。又不久,國土被侵佔,學校遷往西南,同清華、南開合夥過日子去了。一晃過了十年光景,學校返回舊居,一切支離破碎。我有時想到紅樓的昔日,舊的風氣還會有一些嗎?記得是1947年或1948年,老友曹君來串門,說梁思成在北大講中國建築史,每次放映幻燈片,很有意思,他聽了幾次。下次是最後一次,講雜建築,應該去聽聽。到時候,我們去了。講的是花園、橋、塔,等等,記得幻燈片里有蘇州木瀆鎮的某花園,小巧曲折,很美。兩小時,講完了,梁先生說:「課講完了,為了應酬公事,還得考一考吧?諸位說說怎麼考好?」聽課的有近二十人,沒有一個人答話。梁先生又說:「反正是應酬公事,怎麼樣都可以,說說吧。」還是沒有人答話。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於是說:「那就先看看有幾位是選課的吧。請選課的舉手。」沒有一個人舉手。梁先生笑了,說:「原來諸位都是旁聽的,謝謝諸位捧場。」說著,向講台下作一個大揖。聽講的人報之以微笑,而散。我走出來,想到北京大學未改舊家風,心裏覺得安慰。
(錄自《負暄瑣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