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鄉民們為什麼在二十世紀末還願意做娃娃親?對神明的「不靈就疏遠」是真信還是假信?對祖師爺磕頭原來是為了不磕頭?祭拜和唱誦為什麼會讓他們感覺放鬆、愉悅?鄉民們的信仰,既神聖,又日常,既神秘,又實在,浸透著他們的生活。這些信仰,讓他們彷彿擁有了一個如影隨形、隨時開合的小宇宙。在其中,他們感知神明,與神明交流,以此重獲在世俗生活中生存的勇氣與力量。內容簡介
一種風俗、習慣、信仰、傳說,即使在他者看來毫無意義,其中也蘊含了極其深奧的東西。當下華北腹地鄉村的大小廟會,猶如一架古式鋼琴,遠近各色人等紛至沓來,用不同調式怡然自得地演奏著。神馬、香爐、裊裊香煙、飛升的黃表紙、跪拜的身影、大小鏡頭、旌旗牌匾,是顯聖物,也是行好的宇宙象徵和心靈軌轍。這一切,既藝術化地點染著素樸的鄉土日常,也在相當意義上成就著當代中國民俗學以及非遺事業。作者簡介
岳永逸,四川劍閣人、法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北京師範大學生活文化傳承研究中心主任,主要從事民間文藝學和民俗學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出版專著有:《靈驗·磕頭·傳說:民眾信仰的陰面與陽面》《老北京雜吧地:天橋的記憶與詮釋》《憂鬱的民俗學》《行好:鄉土的邏輯與廟會》《都市中國的鄉土音聲:民俗、曲藝與心性》《人生儀禮:中國人的一生》等。曾榮獲第四屆中國文聯文藝評論獎,第九、十屆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民間文學藝術著作獎,第八屆中國曲藝牡丹獎理論獎,北京市第十二屆、十四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多種獎項,所出版的專著多次進入重要書評媒體的年度好書書單。目錄
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