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我們要準確把握時代大勢,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守正創新,更好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統一起來,堅持用馬克思主義之「矢」去射新時代中國之「的」,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呈現出更多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續寫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新篇章。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首先就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即人民大眾的立場。《馬克思主義哲學十五講 第2版》通過十五講,從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到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再到真理價值的統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統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在新時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對當前黨政領導幹部提升馬克思主義哲學修養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目錄
緒言 注重把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的整體性
一、在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中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邏輯的整體性
二、在事實和價值的統一中把握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整體性
三、在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統一中把握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整體性
第一講 價值立場與人民至上
一、人類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根本價值追求
二、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
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第二講 唯物觀點與實事求是
一、物質及其存在的形式
二、人對物質世界的實踐把握
三、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第三講 辯證觀點與辯證思維
一、唯物辯證法的批判性和革命性
二、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
三、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範疇
四、一切照辯證法辦事
第四講 聯繫觀點與系統思維
一、世界普遍聯繫的系統性
二、系統思維的基本結構
三、系統觀念是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
四、堅持系統思維,加強頂層設計
第五講 發展觀點與創新思維
一、世界的永恆發展
二、發展的創新本質
三、提高創新思維能力
第六講 整體原則與戰略思維
一、戰略思維是著眼于全局和長遠的整體性謀划
二、善於運用戰略思維觀大勢、謀大局、抓大事
三、運用戰略思維做好總攬全局的整體工作
第七講 實踐觀點與知行合一
一、實踐基礎上的哲學革命
二、實踐是人類的存在方式
三、實踐與認識的具體統一
四、堅持問題導向抓落實
第八講 社會基本矛盾與全面深化改革
一、社會發展動力的基本結構
二、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三、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相對獨立性
四、尊重社會發展規律,不斷全面深化改革
第九講 科學技術的作用與科技強國
一、科學技術的本質和現代科技革命的特點
二、科技革命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三、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創新發展
第十講 社會意識的作用與文化軟實力
一、社會意識及其存在形式
二、社會意識的特點和作用
三、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第十一講 群眾觀點與群眾路線
一、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偉大作用
二、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三、堅持黨的群眾路線,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
第十二講 階級觀點與階級分析
一、階級和階級鬥爭
二、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和階級鬥爭
三、正確把握和運用階級分析法
第十三講 人類社會的物質前提和生態文明
一、地理環境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
二、人口因素在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中的作用
三、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
第十四講 歷史觀點與歷史思維
一、唯物主義歷史觀的歷史科學
二、堅持歷史觀點評價歷史現象
三、從歷史知識中汲取歷史智慧
第十五講 真理價值的統一與人類共同價值觀
一、價值的本質和價值關係形成的基礎
二、堅持真理原則和價值原則相統一
三、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後記
精彩書摘
《馬克思主義哲學十五講 第2版》:
任何事物都有質的規定性。作為哲學範疇,質是指事物成為它自身並區別於另一事物的內在規定性。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千差萬別,就是因為他們各有自己特殊的質的規定性。事物的質是客觀的,質與事物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直接同一的。事物的質保持著,該事物就存在著;事物一旦失去它特定的質,就不再是這一事物而變為另外的事物了。同時,質是一定事物的質,離開特定事物的質是不存在的。了解事物的質的規定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把握事物的質是認識事物的起點和基礎。只有正確把握事物的質,才能區別事物、劃清事物的界限,掌握事物發展的特殊規律,從而找到解決各種事物矛盾的特殊方法,有效地認識和改造世界。
任何事物都有量的規定性。作為哲學範疇,量是指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模、程度、速度以及事物構成因素在空間上的排列等可以用數量或形狀表示的規定性。比如,物體的大小、運動的快慢、分子中原子的多少和排列順序、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配置等,都是事物量的規定性及其表現。事物的量的規定性也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存在的,同事物不可分離。量的規定性不同於質的規定性,質與事物的存在是不可分割、直接同一的。量卻不是這樣,在一定的範圍內,量的增減並不影響某物之為某物。比如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將溫度30℃的水加熱到60℃,水沒有改變它作為水的質,水依然是水。區分事物的質是認識事物的開始,是認識量的前提,而由質進到量,則是對事物質的認識的深化。了解事物的量的規定性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無論做什麼工作,都要在把握事物質的規定性的同時把握事物量的規定性,做到「胸中有數」。制訂計劃、指導建設時要注重綜合平衡,注意各經濟部門的比例關係,實現協調發展。
任何事物都同時具有質和量,都是質和量的統一體。質和量的統一,深刻地體現在「度」這個範疇中。作為哲學範疇,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質和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質相統一的限量。度的兩端都存在著關節點或臨界點。關節點或臨界點是一定質的事物所能容納的量的活動範圍的最高界限和最低界限。度就是關節點範圍內的量變幅度。事物的量在度的範圍內變化,事物不會發生質變。量變超出度的範圍,事物就會發生質變。例如在一個標準大氣壓下,水的溫度就是0℃到100℃。在這個溫度範圍內水保持液態,如果溫度的變化突破度的兩個關節點(O℃或100℃),水就會變成冰或水蒸氣了。
事物的發展是由量變和質變兩種狀態構成的。量變是事物的量的規定性的變化,是事物數量的增減和場所的變更,是在度的範圍內的連續的、逐漸的變化,表現為漸進性。日常見到的統一、相持、平衡、靜止等,都是事物在量變過程中呈現的面貌。質變是事物的質的規定性的變化,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躍遷,是原有度範圍內的連續和漸進的中斷,表現為飛躍性。質變是對原有度的突破和超越。事物的分解、相持、平衡、靜止等狀態的破壞,就是事物處在質變過程中呈現的面貌。作為一個完整的發展過程,事物自身的發展必須有漸進性的量的積累,然後才有躍遷性的質的飛躍。
事物的發展過程是質變和量變的統一。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又引起新的量變,由量變到質變和由質變到量變,循環往複以至無窮,構成了事物無限多樣的發展過程。量變和質變的互相轉化即質量互變規律,是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的普遍的客觀規律。在質量互變規律中,量變是質變的準備,質變實際上就是舊事物的滅亡和新事物的產生。如前所述,創新是創造性的破壞過程,它所破壞的是舊事物,創造的是新事物,推動事物實現質變本身就是創新的應有之義。
質量互變規律揭示了事物發展的狀態和過程——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其方法論意義在於以下幾點。
第一,事物的發展都是從量變開始的。為了推動事物的發展,我們做事情必須具有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古人云:「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要促成事物的質變,就必須首先做好量變的積累工作。工作要一步步地做,事業要一茬接著一茬干,如果不願做腳踏實地、埋頭苦幹的努力,而是急於求成、拔苗助長,或者急功近利、企求「僥倖」,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第二,事物發展過程中質變是量變的必然結果。要有勇於變革的創新精神,不失時機地推動事物質的轉化。在實際工作中,在事物的根本質變尚未到來時,應當埋頭苦幹、腳踏實地做好量的積累工作,努力為根本質變創造條件。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不實現質的變革,事物就不能繼續發展的時候,就必須要有不斷創新的勇氣和能力,積極推動事物質的轉化,為新事物的壯大發展鋪平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