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的建國一代「容忍」了奴隸制的存在,直到19世紀40年代,絕大多數美國人都沒有想到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奴隸制的消亡。但僅僅二十年後,共和黨人林肯當選為總統,美國陷入內戰,奴隸制隨之被徹底摧毀。反奴隸制政治的興起和勝利,可謂是「美國歷史上最奇特的政治和思想反轉之一」。本書以廢奴運動為中心,從三個層面探討美國內戰前反奴隸制政治的興起。首先,考察1835年郵件運動,分析廢奴主義者如何突破國家權力和白人社會的雙重壓力,推動奴隸制問題的全國化和政治化。其次,以「人身自由法」為中心,分析廢奴主義者如何推動北部州制定不利於奴隸制存續的法律,進而推動地方層面的反奴隸制政治的發展。最後,從「奴隸主權勢」觀念入手,研究廢奴主義者創造的政治話語和觀點如何影響和塑造了美國的政治文化。本書認為,廢奴主義者持續的抗爭行動,改變了全國政治的結構和話語,促使國家權力著手切斷奴隸制與聯邦政治之間的關係,直接促成了反奴隸制政治在19世紀50年代的全面興起。作者簡介
杜華,1985年生,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2016年獲得北京大學世界史博士學位。此前先後在武漢大學和南開大學獲得歷史學學士、碩士學位。曾於2013年1-8月赴美國耶魯大學歷史系訪學,2018年4-6月赴美國波士頓大學和馬薩諸塞州歷史學會訪學,2022年3-6月在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訪學。研究方向為美國早期史、十九世紀美國史、奴隸制與美國早期社會政治變遷。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史學月刊》《讀書》等刊物發表論文十余篇。出版譯著《威廉·加里森選集》(武漢大學出版社,2018)。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和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面上資助項目各一項。目錄
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