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王弼提出「性其情」理論,為玄學性情論的發展確立了一個經典的範式,並在魏晉時代經歷了「情」的自然化、「性」的分層和「心」的再立三個層面的演進。本書把王弼的「性其情」置於玄學與理學的宏大學術視野下,大大深化和拓展了這一命題的哲學史意義,並以此為基礎,對中國哲學研究中玄學向理學演進的邏輯進行了系統的探討,指出至北宋時,理學家們在延續了王弼對本性虛靜內涵之規定的同時,又進行了更為複雜的理論設計,即在虛靜本性中建構出歷來被儒家重視的仁德的發生機制。理學家們分別由不同的進路對天人關係與性理結構做了進一步探索,並使得性情論實現了由玄學向理學的轉化。
作者簡介
李浩然,首爾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哲學和東亞儒學。近年來主要致力於玄學與理學的性情論以及韓國與日本的性理學研究。曾在《哲學與文化》《哲學研究》《中國哲學史》《世界哲學》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1項、中央民族大學青年教師科研能力提升計劃項目1項。
目錄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