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美學.新媒體.微電影 夏光富 978752271350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93
商品編號: 978752271350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影視美學.新媒體.微電影
ISBN:9787522713502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
著編譯者:夏光富
頁數:323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3234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力圖從影視美學與新媒體傳播的雙重視域,結合理論研究和微電影發展實際,對微電影作出一種綜合性研究,初步構建具有我國特色的微電影理論分析框架,以增進人們對微電影的理論認識,為微電影的研究、創作、傳播、鑒賞以及產業化發展提供一種理論參考。

作者簡介

夏光富,重慶郵電大學傳媒藝術學院二級教授,主要從事廣播電視藝術、數字媒體藝術等方向的研究。

目錄

緒論 微電影發展的歷史與理論考察
第一節 微電影的興起與發展
一 「微」型電影的歷史溯源
二 新媒體傳播與微電影的興起
三 微電影在我國的興起和發展
第二節 國內外微電影理論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 微電影藝術特性研究
二 微電影類型研究
三 微電影傳播研究
四 微電影產業化研究
五 目前國內外微電影理論研究的特點
第三節 走向微電影世界的深處
一 微電影理論研究面臨的新課題
二 本書的主要內容
三 本書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微電影的存在形態
第一節 微電影:作為網路時代的一種新的電影藝術形態
一 存在論視域下的微電影概念界說
二 微電影不同於傳統電影的媒介技術和媒介文化基礎
三 微電影對電影工業模式的突破和對電影藝術時空的拓展
四 微電影改變了影片的存在形態和電影藝術活動方式
第二節 微電影藝術的「微美學」特性
一 見微知著
二 以微入微
三 以微至真
四 以微呈美
五 以微容多
第三節 微電影對電影藝術之社會文化意義的革新
一 傳統電影藝術的「祛魅」
二 人民群眾的電影藝術創造
三 微電影藝術對個性創造的張揚
第四節 微電影創作與審美髮展狀況的網上調研
一 網上調研的基本情況
二 我國微電影文化的總體發展趨勢
第二章 微電影敘事的價值取向
第一節 國內外關於社會價值觀和價值觀傳播的研究
一 國內外學者對價值觀的界說
二 國內關於社會價值觀的理論研究
三 國外關於大眾媒體傳播價值觀的研究
四 國內微電影理論的相關研究
五 探究微電影敘事價值取向多樣性的意義
第二節 我國微電影文化傳播價值觀的特徵
一 我國微電影傳播渠道、方式和內容的多樣性
二 我國微電影作品價值取向的多樣性
第三節 微電影文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弘揚
一 微電影文化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方面
二 微電影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勢
第四節 我國微電影文化價值取向存在的問題
一 我國微電影場域中價值觀表達和傳播存在的問題
二 微電影文化價值取向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第五節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微電影文化健康發展
一 引導微電影文化的正確價值取向
二 對微電影生產和傳播的制度規範
第三章 微電影的藝術與美學特性
第一節 見微達廣:微電影《筷子》對中華傳統美德的符號表達
一 符號學理論與微電影研究
二 微電影符號中的文化與象徵
三 由再現符號之上生成的審美價值
第二節 微影深意:微電影《相似》(Alike)與現代性批判
一 反思現代性的歷史意識
二 鏡頭敘事中的批判與救贖
三 動畫符號的現代藝術表達
第三節 象至純美:微動畫《識途》之「以微呈美」的藝術特性
一 以微至「意」美
二 以微至「境」美
三 以微至「形」美
第四節 現實本體與影像表現:音樂實驗微紀錄片《7:57am-pm》解析
一 現實本體論與影像實在性
二 電影本體與電影語言的演進邏輯
三 內在含混性與藝術表現性
第五節 表現性的敘事剪輯:解讀《阿米莉亞與杜爾特》
一 敘事與表現整合的剪輯風格
二 《阿米莉亞與杜爾特》的聲像剪輯探微
第六節 微電影片敘事運動策略:《變小的女朋友》讀解
一 並置的敘事運動與角色形象的懸疑設置
二 交錯的敘事視角與衝突的轉換
三 經典的敘事模式與隱性進程的鋪墊
第七節 微電影的時空藝術:《背影故事》讀解
一 電影的藝術時空結構
二 微電影的藝術時空特性
三 微電影藝術時空的審美表現
第八節 微電影的表演魅力:解讀《自殺熱線》
一 語聲塑造的內在視覺時空
二 身體感知與生命體驗
第四章 微電影的新媒體傳播形態
第一節 大眾傳播向新媒體傳播形態的轉型
一 工業化時代的大眾傳播形態
二 數字化、網路化時代與媒介傳播形態的變革
三 新媒體傳播的基本特徵
第二節 微電影的新媒體傳播形態和傳播特性
一 微電影的互聯網路傳播形態與傳播特性
二 微電影的自媒體傳播形態與傳播特性
三 微電影的移動媒體傳播形態與傳播特性
四 微電影的網路視頻傳播形態與傳播特性
第三節 我國微電影觀眾的接受特性
一 我國微電影觀眾的接受心理和接受方式
二 我國微電影觀眾接受心理存在的主要差異
三 傳播優秀的微電影作品,實現微電影的微美育功能
第五章 微電影存在形態的變革與微電影的產業化
第一節 PEST模型下的微電影發展外部環境分析
一 政策環境是微電影發展的土壤
二 經濟環境是微電影發展的促發基礎
三 社會文化環境是微電影發展的承接點
四 網路技術環境是微電影發展的驅動力
第二節 我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