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美術史年鑒.4.走向藝術史的"藝術" 李軍 9787533070991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山東美術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2,150
商品編號: 978753307099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跨文化美術史年鑒.4.走向藝術史的"藝術"
ISBN:9787533070991
出版社:山東美術
著編譯者:李軍
頁數:589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3171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美術、史論、考古專業人群
《跨文化美術史年鑒》希望通過一年出一本輯刊的方式,持續性地研究作為中西文化交流重要紐帶的「一帶一路」,展現人類文明互融共生的歷史真相;也希望讀者感悟到人類平等交往、和平發展、共同進步的重要性,為在新時代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人類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做出努力。

內容簡介
如果說前三輯代表著《年鑒》創立伊始的「1 0」版本,那麼本專輯(《年鑒4》),就代表著升級換代的「2 0」版本。
其實《年鑒》從「1 0」到「2 0」版本的躍升,並非如產品那樣是技術和功能方面的升級換代,而是跨文化美術史研究本身方法論意義上的一次自覺和調整。我曾經在別的地方,把方法論概括為兩種類型:區別於那種專門討論他人經驗的職業學者(他們自己一般不做個案)的方法論「學問」,我眼中的「方法論」,首先是針對藝術史從業者麗言的一種「方向感」,即只有「當他們走在路上,走上一個三岔路口或者更複雜的街心花園,卻不知道該往哪兒走的時候」,才會產生的「一個方法論的意識」——這樣一類方法論的訴求,實際上「是為了能夠更好地走路」,更好地解決實際的問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為此,我們首先需要暫時跳脫臼己的直接經驗,進入前人或同行的「方法論視野」;然後,《跨文化美術史年鑒4:走向藝術史的「藝術」》將新設「世界之於中國」「東方之於西方」兩大欄目,加上「大書小書」和「現場」欄目,以總共十九篇原創性研究,探索走向方法論意義上的「藝術史的『藝術』」的道路。

作者簡介
李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人文學院院長,文藝復興藝術史研究學者和跨文化藝術史家。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辦公室第八屆藝術學理論學科評議組成員。巴黎第一大學、法國國家遺產學院、哈佛大學藝術史系高訪學者,哈佛大學佛羅倫薩文藝復興研究中心客座研究院,義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客座教授。出版專著《跨文化的藝術史:圖像及其重影》(2020)、《可視的藝術史:從教堂到博物館》(2016)、《穿越理論與歷史:李軍自選集》(2012)、《出生前的躊躇:卡夫卡新解》(2011)、《希臘藝術與希臘精神》(2003)、《家的寓言:當代文藝的身份與性別》(1996)等;譯著《拉斐爾的異象靈見》(2014)、《宗教藝術論》(1992)等;合著《八日談——我們能摸准藝術的脈搏嗎?》(2020);主編《跨文化美術史年鑒1:一個故事的兩種講法》(2019)、《跨文化美術史年鑒2:「歐羅巴」的誕生》(2020)、《跨文化美術史年鑒3:古史的形象》(2022)、《眼睛與心靈:藝術史新視野譯叢》(2013)等;擔任大型國際展覽「在最遙遠的地方尋找故鄉——13—16世紀中國與義大利的跨文化交流」(2018,湖南省博物館;同名圖錄,商務印書館,2018)、「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2018,中國國家博物館;同名圖錄,北京時代華文出版社,2018)的總策展人。論文和著作獲第七屆、第八屆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015)、一等獎(2020),第五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提名獎(2021),第二十九屆「金牛杯」美術圖書獎金獎(2021)。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