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戰爭只是文明生活的倒退,它的座右銘就是:惡就是善。——喬治·奧威爾 奧威爾以《動物農場》《一九八四》聞名世界,它不僅是著名的作家,也是一位記者。 從《通往威根碼頭之路》到《戰時日記》,奧威爾始終以冷峻的視角和良知觀察底層人的命運和時代的風雲變幻。 在《戰時日記》中,他以記者的目光觀察世界,以作家的犀利與細膩記錄時代——那段全人類的苦難歲月。 有血有肉的戰爭見聞錄。 名家名譯,註釋詳盡、版本權威。內容簡介
喬治·奧威爾是英國著名小說家、記者和社會評論家,被譽為「一代人的冷峻良知」。《戰時日記》是奧威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寫的書信和日記摘選。他以高超的敘述技巧和冷峻的視角,抒發了對戰爭的反思,披露了很多鮮為人知的內幕,刻畫了群眾在戰時對各種事件的反應,以及普通人的境遇與命運,史實、思想與文筆並重。通過奧威爾的文字,我們能感受到人雖渺小如滄海之一粟,但與時代脈絡緊密相連,時至今日仍能夠給予我們鮮活的啟示。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1903-1950),原名埃里克·亞瑟·布萊爾。英國偉大的人道主義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著名的英語文體家,以小說《動物農場》和《一九八四》聞名於世。 奧威爾出生於印度孟加拉,父親是英帝國在印度的小文職官員。奧威爾在貧窮而又自視高人一等的家庭環境中長大。返回英國后,於1917年獲獎學金入伊頓公學讀書,成績優異,並在學校刊物上發表其最初的文章。1922年到緬甸,在印度皇家警察駐緬甸部隊服役,由於意識到英帝國的統治違反緬甸人民的意願,感到內疚,於1927年離開緬甸,一年後辭職。后以這段經歷為素材,寫成小說《緬甸歲月》(1934)和自傳體散文《獵象記》及《絞刑》。 1944年寫成諷刺蘇聯革命的政治寓言小說《動物農場》,次年出版後頭一次使奧威爾名利雙收。 1949年出版政治諷喻小說,也是他最後的作品《一九八四》。目錄
序 我為什麼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