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西自傳理論的話語模式研究 王成軍著 978752251050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九州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52251050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1*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20世紀中西自傳理論的話語模式研究
ISBN:9787522510507
出版社:九州
著編譯者:王成軍著
頁數:365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984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20世紀中西自傳理論的話語模式研究》基於20世紀西方自傳理論話語模式發展的特點,對其理論批評的古典模式、現代模式,後現代模式這三大話語模式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梳理和剖析,並回顧了20世紀中國自傳理論學術發展史,闡述了五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自傳理論批評話語模式。

作者簡介
王成軍,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江蘇師範 大學校屬研究機構「中外傳記文學與比較 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師範大學博 士,南京大學出站博士后,美國弗吉尼亞 大學訪問學者,中國比較文學學會中外傳 記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在《外國文學評 論》《外國文學研究》《國外文學》《當 代外國文學》《電影藝術》等中文核心期 代外國文學》《電影藝術》等中文核心期 刊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出版《中外傳 記詩學研究》《紀實與紀虛:中西敘事文 學研究》《傳記詩學》等多部學術專著。

精彩書評
★本書基於20世紀西方自傳理論話語模式發展的特點,對其理論批評的古典模式、現代模式、後現代模式這三大話語模式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梳理和剖析,並回顧了20世紀中國自傳理論學術發展史,闡述了五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自傳理論批評話語模式。作者認為:「不同理論派別對自傳認識的理論概括,需要我們進行批判、接受、消化與創新。」
——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王麗

目錄
目錄
引言
導論20世紀西方自傳理論話語模式的流變
上編:古典話語模式
第一章斯蒂芬·茨威格:自傳真實與自我形塑
第二章安德烈·莫洛亞:自傳話語的六宗罪
第三章喬治·古斯多夫:自傳的條件與局限
第四章菲力浦·勒熱訥:自傳契約與小說契約
第五章菲力浦·勒熱訥:自傳契約與新自傳契約
中編:現代話語模式
第六章讓-保羅·薩特:自傳話語的現代性
第七章保羅·約翰·埃金:自傳指涉契約話語的美學價值
第八章西多尼·史密斯、朱莉亞·沃森:自傳的麻煩
第九章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自傳話語的藝術性
第十章弗里德里希·尼采、 路易·阿爾都塞:兩個現代自傳話語
實驗文本
下編:後現代話語模式
第十一章保羅·德曼:自傳的解構和建構話語
第十二章保羅·德曼:解構自傳話語模式的詩學價值與倫理缺失
第十三章羅蘭·巴特:後現代自傳敘事中的假體、主體與母體
第十四章羅蘭·巴特:自我符旨疏離與自傳的非解構性
第十五章雅各布·德里達:自我書寫與自傳話語
續編:中國話語模式
第十六章建構論:以趙白生《傳記文學理論》為代表
第十七章融合論:以楊正潤《現代傳記學》為代表
第十八章語言論:以李戰子《自傳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為代表
第十九章批評論:以梁慶標《當代西方自傳批評辨析》為代表
第二十章認同論:以李有成《論自傳》為代表
附編
第二十一章事實正義論:自傳文學的敘事倫理
第二十二章論時間和自傳
第二十三章論中西自傳之我
第二十四章文本·文化·文學:論自傳文學
第二十五章在懺悔中隱瞞——論西方自傳的坦白敘事
餘論20世紀西方自傳理論話語模式之反思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自傳話語的生命倫理

精彩書摘
《20世紀中西自傳理論的話語模式研究》:
羅蘭·巴特認為,作者已經不再是意義原初的起點,而只是話語鏈的混合構成物,賦予文本以作者只會使其喪失開放性和能指的意義,作者恰如一個神話中的概念而已,不必在文本的構成中擔當重任。納博科夫則不然,他著重強調作者作為文學主體作家的創造性價值,他認為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作家必須具備將材料進行特定組織的藝術能力,他所關心的話題也應該是更高層次上的人類存在問題,甚至他必須創造出一個虛構的世界,因為藝術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情,而是多方面的配合與努力。
在作者與讀者的關係上,納博科夫著重作者的能動性創作,而將讀者放在次一級地位上。我們知道一個有創造力的藝術家首先應該創造出屬於自己的藝術天空,而作家本人也就是自己的理想讀者,其他的讀者屬於相對次要的地位,是隱含的讀者。這些隱含的讀者只有解開作家設置的謎底,將文本具體化之後,才會成為優秀的讀者,而整個解謎的探索、發現過程本身就是對閱讀的回報。納博科夫認為,作者應該首先成為一個獨特的藝術家,然後才能呼喚優秀讀者光臨自己精心耕耘的作品園地,在讀者和作者雙方心靈之間需要形成一種藝術上的和諧關係,其中要有審美趣味的參加和個人的想象力。1947年10月,納博科夫將自傳的一章(《我的英語教育》)投稿給《紐約客》,該雜誌要修改稿件的風格以適應出版需要時,被他態度堅決地拒絕了,他回書說:「如果你們幫我汰除一些糟糕的語法,我將感激不盡,但我想,我不願意把那些長句修得太短,或把我費了老大力氣才豎起來的弔橋放低。換句話說,我希望能夠區別笨拙的構造和某種特別的——該如何說呢——蜿蜒,那正是我的風格,它只是乍看有些笨拙或晦澀。為什麼不讓讀者時不時地重讀一個句子呢?那不會傷害他的。」
納博科夫期待優秀的讀者來欣賞他的偉大作品,為此建議讀者應該反覆閱讀文本,並且「聰明的讀者在欣賞一部天才之作的時候,為了充分領略其中的藝術魅力,不只是用心靈,也不全是腦筋,而是用脊椎骨去讀的」。也只有這樣讀者才能領悟一部偉大作品所揭示的真諦,並且將這種領悟傳達到感官和理智的中樞,而使讀者在審美狂喜的境遇里超脫困苦的人生之獄,從而獲得極度的審美快感。納博科夫認為讀者的最佳氣質是既富有藝術味,又具有科學性,也只有這樣的讀者才會成為作家的知音,從而令兩個陌生的人在文學的審美境遇里深深沉醉。如果說藝術的至高點是一座被雲霧籠罩的山峰,那麼作家的命運就是去征服這座山峰,只有當作家擺脫了俗世的干擾取得傑出的成果時,他才會遇見同樣也是在藝術世界中尋覓自我的讀者,到那時候兩人便自然而然地擁抱起來了,而「如果這本書永垂不朽,那麼他們就永不分離」。卓越的自傳作家掌握著使藝術取得完美和諧的方法,納博科夫就是這樣的一位傑出者,他能夠完美把握自傳中的細節真實,堅持自傳作品最該具有的準確性。對於作品中主題的設置納博科夫秉持一種執著、一種格外小心的細緻精神,而這種追求精雕細琢的精神也賦予其作品一種真實感和靜穆感。納博科夫在《說吧,記憶》的文本里為讀者設置了種種謎題與花樣,其目的是籲請讀者抓住細節的末梢,從而解開他所設置隱藏的謎底,也許優秀的讀者會發現那看似不經意的描寫背後卻有著最為精巧的藝術安排,進而能夠揭開有關時間之謎的奧秘和展望到那神秘彼岸世界的瞬間圖景。
在自傳中納博科夫不斷地與讀者進行隱秘交流,提醒我們關注他所關注的事情,感受他所感受的情感,而作為讀者的我們會從這種情感中獲取共鳴,正如法國思想家柏格森所說:「一齣戲使我們感興趣的並不是它告訴我們有關別人如何,而是在於它使我們隱隱約約地看到了自己——一大堆本來會出現但幸好沒有出現的情感、情緒和事件。」納博科夫向讀者剖開真誠的胸膛,只為了贏得讀者的信任,而這正是自傳真實所具有的藝術魅力。我們認為,只有在不對自傳的主體性敘述產生懷疑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實現作者與讀者之間的對話交流,在最好的自傳中讀者會為自己意識到的真實所震動,他會期待翻開下一頁時會出現怎樣的事實上的必然,他根本無法抗拒這種吸引力,而被作者所介紹的世界完全吸附。

前言/序言
┃序一┃
◇ 王麗
讀罷這部著作,似在20世紀中西方自傳理論話語模式研究大觀園裡走了一遭。耳畔是操著漢語、法語、德語、英語等語言的紳士,嘈雜地說著他們自我、傲慢、羞恥、懺悔的人生故事。作者持一把傳記語言模式解剖刀對他們進行了無情的破解和研究。這位中國傳記文學理論研究者能夠以此為題,向中西方傳記史挖掘自傳語言之「啟示錄」,是頗有學術勇氣的。
這部專著的作者便是與我相識多年的中國傳記文學學會理事,傳記研究專家,江蘇師範大學教授王成軍博士。他多年從事中西自傳理論教學與研究,主持過多個國家級、省部級課題項目,他善於用詩一般自由的語言對中外傳記理論進行評析。本書研究內容便是由他主持的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之理論成果。
當人類開始追問「我是誰」,就很可能已經進入「我從哪裡來」的回憶與反思。而自傳恰恰來自人類「自我意識」的覺醒和「自我實現」的衝動。自傳以記敘人物自己的生平事迹與心得為主。其真偽虛實頗受質疑,所以自傳最初顯示為文學傳記和歷史傳記,它介於文學與歷史之間。將這種語言模式敘事方式納入自己學術研究領地,正是作者對本文的種種方面研究的衝動。
本書基於20世紀西方自傳理論話語模式發展的特點,對其理論批評的古典模式、現代模式、後現代模式這三大話語模式進行了系統深入的梳理和剖析,並回顧了20世紀中國自傳理論學術發展史,闡述了五種具有中國特色的自傳理論批評話語模式。作者認為:「不同理論派別對自傳認識的理論概括,需要我們進行批判、接受、消化與創新。」
王成軍教授是改革開放恢復高考以後學有所成的文學博士后。是中國傳記文學研究的中青年一代骨幹。他一直活躍在中國傳記文學研究的幾個社團里。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是國家一級社團,肩負著推動中國傳記文學理論研究的使命。王成軍教授在學會組織的眾多學術論壇和研究項目中都發揮了骨幹作用。2018年,他的學術專著《傳記詩學》獲評第五屆中國傳記文學(理論研究)優秀作品。他的獲獎感言頗有勇士之風:要為傳記文學研究再干四十年!
我感動于中國傳記文學事業有這樣一批甘願奉獻畢生精力投身理論研究的跋涉者。在此,受成軍之命,欣然為此序。
祝願這部凝結著成軍教授心血的著作早日面世,為進一步深化中西自傳理論研究開啟一扇明窗,為中國傳記文學事業再添一片新瓦。
2021年11月25日于北京
(王麗:中國傳記文學學會會長)
序二∥
┃序二┃
◇ 陳蘭村
王成軍教授撰寫的《20世紀中西自傳理論的話語模式研究》專著即將出版,他來信囑我寫個序。我面前立刻浮現出一位特別英俊小帥哥的形象。那是近三十年前,在中國中外傳記文學第二屆南京年會上,我們相識在隨園。他當時才三十來歲。因我們都是傳記文學的愛好者,所以很快熟悉起來,此後一直保持聯繫,在研究傳記文學的漫漫長途上互相鼓勵著,結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誼,我們共同稱之為特殊的傳記文學友誼。我在主編《中國傳記文學發展史》時,王成軍教授大力支持我,承擔了清代傳記文學的撰寫任務。今天獲悉他領銜的一本有關中西自傳理論研究專著竣工,在為他高興祝賀的同時,寫點我的感想。
一、有志傳記文學研究者事竟成。我們初次相識時只是對傳記文學有共同的興趣,原來他在江蘇師大教外國文學,我在浙江師大教古代文學,但傳記文學四字如一根紐帶把我們連接起來。從對傳記文學的學習愛好發展為把它作為一種事業來堅持研究。他是博士畢業、博士后出站,又到國外訪學,始終咬住傳記文學不放。他以前所發表的關於傳記文學的多種學術論文,已令同行們刮目相看。2011年9月他在北京出版社出版了專著《中西傳記詩學研究》,在國內傳記文學研究界,更是聲名鵲起。這次新著《20世紀中西自傳理論的話語模式研究》則是他的新研究碩果,為中外自傳理論的研究帶來震撼式的豐富的信息。中國俗語:「有志者事竟成。」王成軍教授的新書給我們啟示:有志傳記文學研究者也可以功到事成。
二、跨文化研究的成功範例。王成軍教授的研究採取走中西結合的路子。這是一條比較艱難的路。因為走這條路的人自己既要有中國古典文學、現代文學的功底,又要有西方文學的深厚修養。而王成軍教授對中西傳記詩學的研究,對西方自傳理論的話語模式的研究正是披荊斬棘開闢出自己的路來。中國俗語:「知彼知己,百戰不殆。」 (《孫子·謀攻》)王成軍教授的研究可以說是跨文化研究成功的一個範例。他的新著指出:「三種話語模式,代表了西方不同時期,不同理論派別對自傳認識的理論概括,需要我們進行批判、接受、消化與創新。」又說:「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傳記文化傳統的國家,但由於儒家恥感文化的影響和西方懺悔文化的缺失,因而自傳寫作卻不甚發達,對自傳理論的探究也不夠深入。20世紀以來,在西方自傳文本和理論批評影響下,展開了中國自傳理論學術發展史。梁啟超、胡適、郁達夫、朱東潤、王元等學者,發表了諸多理論文章。新時期以前,由於政治因素制約,對西方自傳理論的研究幾乎停滯。20世紀90年代迄今,國內學術界掀起了西方自傳理論研究的小高潮,形成了五種中國特色的自傳理論批評話語模式。」在這裏,我特別要肯定他標出的「附編」(王成軍話語模式)文章之學術價值。
三、傳記教學的先進工程。王成軍教授的新著還透露一個信息,他說,專著還是他的教學成果之一,是他與江蘇師範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的學生(本科和研究生)科研融合、教學相長的結晶。部分學生參与了他主持的這個國家課題的具體章節的撰寫工作,不僅成了他們的本科或碩士論文的一個方向,而且與他們合作形成了論文且發表在了中文核心期刊等刊物上。我認為這本新著是一個傳記教學的先進工程。傳記文學研究是個巨大的學術事業,需要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力量繼續下去。王成軍教授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對學生的科研指導與寫作培養,這是個值得讚揚的傳記教學先進工程,對培養傳記文學研究接班人意義深遠。
2021年11月2日于浙江師大麗澤花園寓所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