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集作者豐富的人生經歷及所能,研究參悟中華智慧核心的傾心之作!
作者解碼《道德經》,主要基於嚴密的邏輯思維和大量的形象思維,自創了七維參悟解碼方法,從而順利地悟到了老子《道德經》各章主旨和總體思想並解譯了很多疑難句及校訂多章經文。這些內容可以讓我們更加準確地領悟中華傳統智慧及背後的智慧思維模式。
內容簡介
中國古人具有獨特的智慧及其智慧思維模式,這些智慧都潛藏於歷史事件、故事、傳說和典籍當中。雖然大多智慧傳承至今,但依然有很多沒理清正確的對應脈絡,只知其然,不知其源;對其智意思維模式的闡釋也尚有欠缺,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本書從經典的歷史文化材料中,主要是老子《道德經》中,分析解碼古人智慧思想及其背後的思想邏輯,引導讀者領略綜合了全局思維、辯證思維、邏輯思維、形象思維和直覺思維的智慧思維模式,更好地古為今用。本書適合作智慧研究和《道德經》研究的參考讀本,及政商精英閱讀參考。
作者簡介
吳為民,1965年出生,江蘇人,曾用名吳啟明,工學博士,高級工程師。博士畢業后留校任職講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等四年,之後在中大型企業任職高管多年,后合夥創辦多家企業;擅長電子及機電產品研發與工業工程、計算機軟體開發與逆向工程、標準化及數字化管理系統諮詢與實施等專業技術,並具有豐富的企業經營管理經驗;長期擔任某市中高級職稱評審及科技項目評審的專家評委工作。業餘研讀國學經典近三十年。現任某軟體公司執行董事;在百家號等平台開設有「吳博啟明」自媒體,旨在傳播人生智慧。
目錄
道篇
第1章 道可道/尋道之道3
第2章 天下皆知/相對之道8
第3章 不尚賢/治國大道12
第4章 道沖而用之/四大天道15
第5章 天地不仁/清靜無為18
第6章 穀神不死/玄牝之門20
第7章 天長地久/內聖外王22
第8章 上善若水/上善若水24
第9章 持而盈之/功遂身退28
第10章 載營魄抱一/玄德之道30
第11章 三十輻共一轂/有無相成33
第12章 五色令人目盲/虛心實腹35
第13章 寵辱若驚/無我之德37
第14章 視之不見/道心惟微40
第15章 古之善為士者/領導之道43
第16章 致虛極/知常達道45
第17章 太上下知有之/悠兮貴言47
第18章 大道廢/失道寡助49
第19章 絕聖棄智/抱朴寡慾51
第20章 絕學無憂/絕學無憂53
第21章 孔德之容/孔德之道56
第22章 曲則全/惟精惟一58
第23章 希言自然/希言自然61
第24章 企者不立/餘食贅行64
第25章 有物混成/得法達道66
第26章 重為輕根/持重守靜71
第27章 善行無轍跡/教學相長73
第28章 知其雄/大制不割75
第29章 將欲取天下/人心惟危77
第30章 以道佐人主者/兵果而已79
第31章 夫佳兵者/文武之道81
第32章 道常無名/各行其道83
第33章 知人者智/人生大道85
第34章 大道氾兮/大成之道88
第35章 執大象/道妙味淡90
第36章 將欲歙之/謀略之道92
第37章 道恆無為/守道之道95
德篇
第38章 上德不德/處實不華99
第39章 昔之得一者/得一而生104
第40章 反者道之動/天道之德107
第41章 上士聞道/聞道勤行110
第42章 道生一/強梁之危113
第43章 天下之至柔/不言之教117
第44章 名與身孰親/淡泊名利119
第45章 大成若缺/瑕不掩瑜120
第46章 天下有道/禍起爭霸122
第47章 不出戶知天下/成聖之路123
第48章 為學日益/道學相長125
第49章 聖人常無心/德行天下129
第50章 出生入死/化解雙劫132
第51章 道生之/事業法門134
第52章 天下有始/明心見性137
第53章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140
第54章 善建者不拔/觀物知人142
第55章 含德之厚/含德之厚144
第56章 知者不言/玄同之貴147
第57章 以正治國/以正治國150
第58章 其政悶悶/允執厥中152
第59章 治人事天/嗇乃早服154
第60章 治大國/君臨天下156
第61章 大國者/謙下外交159
第62章 道者萬物之奧/萬用至寶161
第63章 為無為/戰略管理164
第64章 其安易持/執行管理166
第65章 古之善為道者/治以玄德169
第66章 江海所以能/不爭之德171
第67章 天下皆謂/篤持三寶173
第68章 善為士者/知人善任175
第69章 用兵有言/用兵之道177
第70章 吾言甚易知/道之傳承179
第71章 知不知/知病不病182
第72章 民不畏威/生民底線184
第73章 勇於敢則殺/天網恢恢186
第74章 民不畏死/法治天下188
第75章 民之飢/節用貴生190
第76章 人之生也柔弱/柔弱之德192
第77章 天之道/道者之德194
第78章 天下莫柔弱/正言若反196
第79章 和大怨/報怨以德198
第80章 小國寡民/和諧天下201
第81章 信言不美/無私之德204
後記207
附錄一 章主旨集合一覽表212
附錄二 主題領域對應主要章目214
附錄三 道德經主旨串接文216
附錄四 本書解譯特別之處一覽表218
附錄五 章主旨精髓版223
附錄六 吳博章旨本《道德經》235
附錄七 老子其人266
精彩書摘
第1 章 道可道/ 尋道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句釋】
可道:可以被(思維/ 語言/ 文字)表達/ 說明。老子時代,「道」本身除了道路之義,已有思想之義,可解譯為「表達」。「道」後有「說」的用法,淵源就應是在這裏。
可名:可以被(思維/ 語言/ 文字)表達/ 說明/ 定義。
常道:恆道,恆在的道,實際的道。
常名:恆名,實際的定義/ 內涵。
天地:即萬物,是萬物的一種分類法表述而已。帛書本此處為萬物。
其:有與無(組成的萬物)。
徼(jiào):邊界,應可解為表面。其字根敫,本義也有明顯的樣子,故「徼」可引申為「顯在性狀」,如形狀、輕重、軟硬、顏色、明暗、溫度、用處、害處等,即主要指萬物能被五官感知到的性狀和簡單經驗。上一句之中的「妙」,即不顯在的「奧妙」,與「徼」,即「表面」/「顯在性狀」,相互對應是合適的。
兩者:有與無。
門:源頭。
【主旨】尋道之道
探尋大道的道法。雖大道難明,但有方法去不斷探尋。
【精譯】
道,可以被表達,但並不能完全吻合於實際存在的道。一個名,可以被定義,但並不能完全吻合於那個名實際具有的定義。無,定義為天地萬物的開端;有,定義為萬物的生母。這樣,常常在無欲無我的狀態下,有利於觀察到有與無組成萬物的本末終始之奧妙;常常在有欲有我的狀態下,有利於觀察到有與無組成萬物之表面(顯在性狀)。有與無兩者同出於一個源頭而名不同,有與無一同深遠交織細小。深遠交織細小、不斷深遠交織細小,那裡就是宇宙萬物及其所有奧妙的總源頭。
【導讀】
老子在《道德經》開篇第1 章中提出了其世界觀的三大奠基概念:道、有、無。本章明確定義了有與無,但沒直接定義「道」,而是論述了「尋道之道」;點明了「有欲」「無欲」兩種思想心理狀態觀察世界的方法的不同特點;再引出「有與無」深遠交織細小的玄的狀態,及玄之又玄的想象,來推衍世界的本源,模糊地給出了道是宇宙的本源的觀點(第25 章才明確)。本章應理解如下四點:道與名的表達的困境;有與無的定義;有欲與無欲兩種狀態下的觀察;有與無的進一步理解與玄之又玄。
第一,道與名的表達的困境。老子開篇就給出觀點:道與名難以精確表達。但實質是說,客觀事物本身難以精確表達,這是由客觀事物本身的特性決定的,人們看世界猶如盲人摸象。物理世界的距離、大小、形狀都測不準;萬物的特點、特性既是無限性的,又是難以表述清楚的;同時還有語言的限制,以及一個人的體驗也無法表達清楚;還有道作為一個複雜的概念,在其具象性的一面(詳見第25 章導讀)也是常常變化的,因而表達就有困難。
總之,前兩句為全文論述中所用的一些文字的「客觀不精準性」做了鋪墊,如:無為,無事,柔弱勝剛強,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其知彌少,等等。這些「名」或詞句,一方面文字本身並不能算是老子完全準確的表達,另一方面,讀者對其的理解也可能有偏差。
第二,有與無的定義。先看哲學和宏觀方面,有與無是老子思想體系裡的一對最基本、最重要的對立面,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老子對「有」與「無」的分辨,應是基於人類的感官與思維的綜合判斷。宏觀可見的「有」就是萬物,人們都可以命名,如日月、山河、房屋、桌椅等,可以說是「實有」;宏觀可見的空間,就叫「無」,也可以叫「空無」。一個杯子可以從一塊玉石中雕刻出來,這是「實有」在做減法,「空無」在做加法;也可以用黏泥,在一個「空無」的空間中塑造出來,這是「實有」在做加法,「空無」在做減法。最後,成品杯子的杯體的「實有」(有)和有效空間的「空無」(無),就構成了杯子。這裏面就有了「有與無」哲學方面的對立統一的思考,後面第2 章將總論對立統一。有與無不僅需要從哲學和宏觀的角度理解,還要從微觀物理方面理解,否則,不足以理解老子的世界觀體系。按老子所定義的「有」,應指一種物質,極小,是構成萬物的最基本單元,相當於現代科技所說「基本粒子」,而且是一種一模一樣的物質。為什麼說是一模一樣的?大家觀察一下世界,可以從感官上判斷世界上的一切物質會歸於土、歸於「塵」(小土為塵),而一切物質看上去也是源於土、源於「塵」。俗語把人間比作萬丈紅塵,從另一個角度一語道破天機。老子也應該是如此看物質生滅的,後面第4 章提到了「同其塵」,意指萬物化成「塵」,而後再聚同於一起再生萬物。千姿百態的萬物成土、成塵,會變得沒什麼區別了,老子自然可以推斷更微觀將是一模一樣的東西。再看「有」到底多大呢?老子沒有直接說,「塵」應是尺寸上很「小」了,但「有」應比「塵」更小,由此可以推測,老子認為「有」的大小應到「不可分割」或「不可觀察」的程度。「無」可以理解為「有」所對應的空間。單一的「有」構成若干種「塵」,而「塵」再進一步就構成了萬物。
第三,無欲與有欲兩種狀態下的觀察。定義完有與無,老子就開始談觀察世界的方法了。在無欲狀態,就會減少情緒的干擾,有更多理性思考,可以讓人們更深入或更多地發現世界的奧妙,這樣可以更有效地發現規律,或發現、分析和解決問題。無欲觀妙,也可以對其進行通俗的解讀,即上帝視角或第三方視角看問題,也可叫局外生慧。在有欲狀態,基本是從個人第一視角出發看世界,會從感受、需求方面看世界,容易發現萬物的顯在的性狀,包括用處或害處,可給人價值和快樂。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兩種場景:一是當你舒舒服服地(無欲狀態)在看面前桌子上擺的一盤曲奇餅乾時,你是不是更想了解深入一點的東西?比如它的工藝、相關文化、歷史等?二是當你餓的時候(有欲狀態),你看到這盤曲奇,你關注的是不是表面一點的東西?比如形狀、口味以及自己是否可以馬上吃它(為我所用)?前面就是觀妙,後面就是觀徼。筆者認為,「常有」「常無」的斷句方式,不可取。一是,如此則後面的「欲」字顯得多餘;二是,如此觀妙、觀徼很牽強,「有」「無」同觀、通觀、辯證地觀,才能觀察有所得;三是,第16 章「致虛極,守靜篤」觀萬物之常,實際就是展開來談無欲觀妙;四是,帛本的斷句已很明確。
第四,有與無的進一步理解與玄之又玄。談過觀察世界的方法后,老子覺得還不夠,有些東西觀察不了,還得想象,進而又提出了一個抽象的概念「玄」。它的意思似乎很多:深遠的、源頭的、根本的、幽暗的、深奧的、奇妙的、交織的、細小的是道的源頭的、形象的、動態的表達。玄在本章意為「有」與「無」一同深遠交織細小,而玄之又玄,就是比「不可分割」或「不可觀察」的最小的「有」還要小的不斷想象。
玄之又玄,也可以認為是老子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實例的想象推演,棰的「實有」不斷變小,到了剛剛「不可分割」或「不可觀察」的程度就是老子定義的「有」,但是還能想象不斷再細分下去,就是玄之又玄,終會達到眾妙之門,即大道之門。可以認為這是老子認識宇宙的一個方法論,只要把物質不斷分割下去,加之分析,就能發現宇宙的奧秘。這跟現代科技的物質不斷細分、不斷認識是一樣的,從分子到原子,再到質子、中子、電子,進而再到夸克、輕子等,現在理論上已細分認識到了「弦」,也確實從微觀角度認識了很多宇宙的奧秘。老子所定義的萬物之母的「有」,在當今科技中可以說已經對應到了「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