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癲考古學 -福柯《瘋癲與文明》導讀 李曉林著 978755947585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286
商品編號: 9787559475855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瘋癲考古學 -福柯《瘋癲與文明》導讀
ISBN:9787559475855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著編譯者:李曉林著
叢書名:西方生命美學經典名著導讀叢書
頁數:17, 209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826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只有進入經典名著,才有機會真正生活在歷史里,歷史也才真正存在於我們的生活里,未來也才向我們走來。
·這些生命美學經典名著是亘古以來的生命省察的繼續。在它們問世和思想的年代,屬於它們的時代可能還沒有到來。它們殺死了上帝,但卻並非惡魔;它們阻擊了理性,但也並非另類。它們都是偶像破壞者,但是破壞的目的卻並不是希圖讓自己成為新的偶像。它們無非當時的真實的思想,也無非新時代的早產兒。

內容簡介
本書是福柯《瘋癲與文明》一書的導讀。《瘋癲與文明》是福柯博士論文的縮減版,受益於尼采悲劇理論影響。正如尼采批判理性對於悲劇經驗的否定,福柯指出現代文明對於瘋癲經驗的否定,瘋癲經驗曾在文藝復興時期的悲劇作品中大放異彩,甚至可以追溯到希臘悲劇中的狄奧尼索斯精神。但福柯關於瘋癲與悲劇的思考又與尼采不同:尼采體現出悲劇形而上學的維度,而福柯作為歷史學家從「知識—權力」角度洞悉了現代文明對於「瘋癲」的話語建構和排斥機制。本導讀還簡要介紹了福柯的生平,以及他的思想對學術界的影響。

作者簡介
李曉林,文學博士,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研究領域為西方美學和文藝理論。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出版專著《審美主義:從尼採到福柯》《審美形而上學研究》《個人完美與人類團結》《西方馬克思主義審美烏托邦研究》(即出)。

精彩書評
這部著作是對知識的清洗和質疑。它把「自然」的一個片段交還給歷史,改造了瘋癲,即把我們當作醫學現象的東西變成了一種文明現象。
——羅蘭·巴爾特
這部著作的獨創性在於,它把被哲學家和精神病學史專家完全遺棄的材料——遺棄給對自己專業的歷史或前史感興趣的精神病專家的材料,重新放置在更高的哲學反思的層次上。
——喬治·康吉蘭
在福柯身上存在著「古代睿智」,這是真的,但他身上還存在著希臘偉大悲劇才具有的那種激情和憤怒的力量。
——迪迪埃·埃里蓬

目錄
關於版本的說明
導言
一、福柯簡介
二、福柯思想的三個階段
三、《瘋癲與文明》簡介
四、以生命哲學為視域
《瘋癲與文明》導讀
前言
第一章 「愚人船」
第二章 大禁閉
第三章 瘋人
第四章 激情與譫妄
第五章 瘋癲諸相
第六章 醫生與病人
第七章 大恐懼
第八章 新的劃分
第九章 精神病院的誕生
結論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導言
導言部分,力圖對於福柯生平、著述及思想進行粗略的全景勾勒。思路如下:福柯生平與著作簡介;福柯思想的幾個階段;《瘋癲與文明》在福柯思想中的位置;19世紀以來西方哲學非理性主義轉向的宏觀背景,以及福柯對於尼采、弗洛伊德和法蘭克福學派思想的繼承;最後以福柯生命政治思想為視域,反觀《瘋癲與文明》的現實意義。
一、 福柯簡介
米歇爾·福柯(Michel Foucault,1926—1984),法國哲學家,法蘭西學院思想體系史教授,在多個學科領域有很深造詣而且影響深遠。福柯的生活和思想往往給人以驚世駭俗、離經叛道的感覺,其形成原因既有法國文化傳統影響,也與時代精神相關,更與其個性密不可分。本節主要根據法國哲學家、社會學家迪迪埃·埃里蓬《權力與反抗:米歇爾·福柯傳》一書,來粗略梳理福柯的生平及著述。
(一) 生活經歷
就生活經歷而言,福柯可謂家境富裕、事業順遂、人生道路平坦。相比同輩哲學家,福柯實屬幸運,他既沒有羅蘭·巴特求學時的經濟困境,沒有加繆幼年喪父、阿爾及利亞工人住宅區艱難成長的經歷,沒有薩特戰場被俘的經歷,沒有德里達少年時期作為猶太人被趕出學校的經歷,更沒有法蘭克福學派被迫流亡海外的經歷。
但是福柯也有自己的深淵經驗。
首先,時代氣氛影響。福柯如此談論中學時代,「當我試圖追憶我的印象時,最使我驚訝的是幾乎我的所有情感回憶都與政治形勢密切相關。戰爭的威脅充斥我們的生存天地和空間我們的個人生活受到了嚴重的威脅,這或許就是我迷戀歷史,迷戀個人體驗和我們所親身經歷的事件之間的關係的原因。我想這也是我的理論欲求的出發點。」所以福柯一直強調哲學的任務是理解當前、理解今天的我們是誰。福柯被一些正統的歷史學家否定,認為他做的不是歷史研究;福柯因參加政治活動而被視為左翼分子,又因為傾向美學被稱作「保守主義」。如果把這樣一個眾說紛紜的福柯放到他自己的信條中,我們就好理解了。哲學既然是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而非形而上學建構,怎麼能要求哲學只有一副面孔?怎麼能將哲學家限制在單一的研究領域?福柯對瘋癲的研究、對監獄的關注、對精神病學的興趣、對知識的考古,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一個哲學家對歷史、現實和人自身的探索。
其次,家庭因素。福柯父母雙方都出身醫學世家,父親是事業成功、受人尊重的外科大夫,家庭「底色」使福柯對於醫學有一定了解,也有一定興趣。但是父親也給他造成心理壓力,比如希望他學習醫學,甚至為了激發他的勇氣而逼迫他去參觀外科手術,這種來自家庭的規訓與懲罰或許使他最早覺知到權力的無所不在,也使得父子關係緊張。尤其是福柯加入共產黨一事,使得保守的父親怒不可遏。當福柯論及家庭內部的權力關係,比如父母對於孩子的精神控制和肉體懲罰,他應該是有切身體會的。
再次,個人因素。福柯的同性戀傾向,使他于巴黎高等師範學校求學期間承受著心靈屈辱,使他對於正常與反常、瘋癲與文明有著獨特的領悟。福柯與同學關係緊張,他孤僻而病態,甚至為自殺念頭所困擾。「福柯難以適應這種集體生活,也難以屈從這種寄宿學校的群居方式幾乎成為眾矢之的。他被視為半瘋。」因此,他不得不求助於聖·安娜醫院的精神病醫生。「這是他第一次接觸精神病機構,也是他第一次接近這條他反覆逾越的界限,這條劃分『正常人』與『瘋狂』、心理健全與精神病的界限或許並不像人們所想的那樣準確。」從福柯的上述經歷,可以看出「我的所有作品都是自傳」並非誇大其詞,《瘋癲與文明》的寫作不僅與他心理學和精神病學專業背景有關,更與他自己「半瘋」的經歷有關。他亦師亦友的恩師阿爾都塞也是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居然在發作期間扼殺了妻子。
另外,對於尼採的熱愛也並非偶然,福柯對於生命的悲劇性有同樣深刻的領會。「在福柯身上存在著『古代睿智』,這是真的,但他身上還存在著希臘偉大悲劇才具有的那種激情和憤怒的力量。」他從罪犯、瘋子們身上感受的,正是生命那種「激情和憤怒的力量」,而這力量在「正常人」身上被抑制甚至被一勞永逸地消滅了。
以福柯熱愛的詩人波德萊爾作為對照,福柯的確與波德萊爾一樣叛逆:巴黎高師畢業后,他抱著終身不教哲學的想法遠赴突尼西亞;作為法蘭西學院教授,他卻熱衷於為正統學界忽視乃至鄙視的領域;當然,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同性戀行為。對此,最好以他喜歡的話作為回答:「發展你合法的怪癖吧!」
在生命的終點,福柯除了對恩師杜梅澤爾透露病情之外,對其他人幾乎守口如瓶,他保持了外表的平靜。生命應當有自身的界限,這至少是實踐中得出的「真理」之一吧。這位喜歡躲在面具下的哲人,在生命後期委婉地坦白——坦白他的冒險、他的激情、他的地獄。他在坦白,不是在懺悔,懺悔是承認自己有罪和希望得到寬恕,這些對於福柯毫無意義。作為自我創造的模式,福柯的一生短促而絢爛。這一模式對福柯而言不是唯一的,對我們而言更不是。福柯的「紈絝風格」作為個人風格無可厚非;他的同性戀作為個人「怪癖」也不便多談,但是由此引發的艾滋病奪走了他的生命,就未免遺憾。從人與自我的關係上講,無論如何這不是最好的模式。赴日訪問期間,福柯一度迷戀京都寺廟內的生活方式。「最使我感興趣的是禪寺中的生活,比如修禪、訓練方法及其戒律。」如果福柯遵循了類似生活方式,那麼生命就是另外一種結局。當然,還有很多可能的模式。就我們的態度來說,應該做的是探討通向美好生活方式的可能途徑,而不是將福柯的生活方式作為討論的重點。
在對波德萊爾的分析中,福柯非常強調人與自己、時代的關係,但這不等於說,福柯要求每個人都來做波德萊爾式的自我創造者。在一次訪談中,福柯甚至說過下面的話:「尋找一種為每個人接受的、某種意義上也是每個人不得不屈從的道德形式,對我而言是種災難。」體現在倫理學上,他的觀點可能是「道德相對主義」,但與人們指責的「虛無主義」是兩回事。如果這是一條可能的路徑,我們應該考慮的是福柯所提的一些問題。自我主體性的建構或曰生存美學實踐,或許是虛無中的希望,反烏托邦理論的烏托邦前景。
1984年也即福柯去世那年,他寫了《什麼是啟蒙?》一文,是針對康德兩百多年前的《答覆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運動?》而寫。按說,康德此文在他的三大批判面前毫不起眼,但福柯看重的,是康德對待「現時」的態度。「但對我來說,這是第一次,一個哲學家用如此貼近的、從內部進行的方式把他的工作的意義與對知識的尊重、對歷史的反思和對特定時刻的獨特分析聯繫起來。」福柯一再強調,哲學的任務應當是理解現在,而康德的《答覆這個問題:什麼是啟蒙運動?》就是對時代的獨特反思和理解。福柯的《什麼是啟蒙?》一文提出了很多重要的問題,卻未曾展開,需要後人的繼續探討和實踐。它的里程碑性,不亞於康德的同題短文。福柯說:「如果康德的問題是了解什麼是知識不得不放棄超越的界限,對我來說,問題是把在必要限度的形式中實施的批判轉化為一種實踐的批判,它採取一種可能越界的形式。」當統治西方兩千年的基督教信仰已經喪失,當普遍性道德規範不再有效,什麼是界限?什麼是可以跨越的界限?什麼是不得跨越的界限?在當代,界定道德與「怪癖」的標準是什麼?我們怎樣處理與自己、與社會的關係?無論對於我們的思想還是行為,這些都是迴避不了的問題,福柯啟發我們進行思考。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