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大的衝動和孱弱的精神 -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導讀 柏定國著 978755947586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286
商品編號: 9787559475862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5*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強大的衝動和孱弱的精神 -舍勒《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導讀
ISBN:9787559475862
出版社:江蘇鳳凰文藝
著編譯者:柏定國著
叢書名:西方生命美學經典名著導讀叢書
頁數:16, 212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822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只有進入經典名著,才有機會真正生活在歷史里,歷史也才真正存在於我們的生活里,未來也才向我們走來。
·這些生命美學經典名著是亘古以來的生命省察的繼續。在它們問世和思想的年代,屬於它們的時代可能還沒有到來。它們殺死了上帝,但卻並非惡魔;它們阻擊了理性,但也並非另類。它們都是偶像破壞者,但是破壞的目的卻並不是希圖讓自己成為新的偶像。它們無非當時的真實的思想,也無非新時代的早產兒。

內容簡介
舍勒是一位思想駁雜而矛盾的人。他的著作常常給人以思考的清晰和論述的無序並存、思辨的才華與充盈的激情共處的印象。《人在宇宙中的地位》所圍繞的中心問題,就是人是什麼,以及人在世界中有何等地位。該著作在哲學、社會科學諸多領域都有突破性建構,對現代啟蒙運動造成的某些精神秩序的混亂具有補救作用。本書是《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書的導讀,第一部分簡要介紹了舍勒的生平,第二部分剖析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書的主要思想及其邏輯演繹,第三部分,介紹了舍勒對歐洲思想發展的重大影響。

作者簡介
柏定國,博士,教授,博導,福建省優秀教師,福建省教學成果兩次特等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獲得者(均排名第一)。主要從事文藝學、文化產業教學與研究,以及職業教育創新和數字鄉村發展實務與研究。

精彩書評
舍勒死了,哲學之路又一次重歸黑暗。
——海德格爾
無論如何,幸運的是,對我們而言,舍勒生前已經出版《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一書,他將此書視為他的《哲學人類學》一書的一個提綱挈領的概述。
——曼弗雷德·S 弗林斯
《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發表時,引起了德國哲學界的震動,從哲學角度對該書議論沸騰。該書以其巨大的影響力加速了人類論的發展。
——長谷川國雄

精彩書摘
三、 舍勒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舍勒被視為現代德語學界的傳奇人物。舍勒身逢社會理論和現象學哲學這兩大20世紀主流學術思潮初興之時,以其卓越的思想才華將現象學哲學和社會理論的思想方式廣泛應用到傳統的哲學、倫理學、神學領域以及新興的政治學、心理學、教育學領域,甚至出人意料地將現象學哲學的「直觀」與社會理論的「視域」結合起來,并迭拓新題,建樹廣卻不流於淺泛。社會理論的創始人韋伯稱舍勒為「現象學家、直覺論者、浪漫的浪漫論者」,言下之意,舍勒的社會理論並不純粹。社會理論的另一位創始人特洛爾奇
則認為,舍勒哲學儘管深刻之見與淺泛之見混雜,但「總體看極有意義」。同樣,在某些現象學家看來,舍勒的現象學並不純粹,偏離了胡塞爾的「教旨」。然而,在海德格爾看來,舍勒的「偏離」卻使其哲學具有超強的力度。甚至感嘆舍勒有如一個「精神的揮霍者」,渾身都是學術才華。事實上,正是憑靠將現象學哲學和社會理論的思想方式應用到傳統學術論域,舍勒學術才產生了廣泛的輻射力。
舍勒的學術思想歷程被史家分為三個階段。
前期(1899—1911),即「哲學:作為對意識的價值批判」時期。從博士論文開始,舍勒就一直深受新康德主義和生命哲學的影響,關注的是倫理、邏輯與心理的關係。當舍勒接觸到胡塞爾的現象學和韋伯、桑巴特、特洛爾奇的社會理論之後,便果斷拋棄新康德主義,徹底否定自己已有的研究思路。
在奧伊肯的指導下,舍勒於1897年、1899年先後在耶拿大學分別以《論邏輯原則與倫理學原理之關係的確定》 、《先驗的方法與心理的方法》兩篇論文獲得博士學位和任教資格。其間他因為對社會問題的興趣於1898年前往馬克斯·韋伯執教的海德堡大學遊學一年,並在韋伯的影響下,寫作了《勞動與倫理》
一文。1900年,26歲的舍勒在耶拿大學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期間,新康德主義和尼采、狄爾泰、西美爾、奧伊肯等人的生命哲學對舍勒思想的發生產生了重大影響。1902年在一次哲學研討會上,舍勒結識了胡塞爾,他聲稱「從這一時刻起,一種精神的聯繫便得以形成」。1906年12月,舍勒離開耶拿,經胡塞爾介紹,前往慕尼黑大學任私人講師,並擔任特奧多爾·利普斯的助手。隨後參加了現象學「慕尼黑小組」,舍勒的思想日臻成熟。1910年他因婚姻問題丟掉了教職。1910—1911年,舍勒以私人身份前往哥廷根大學演講,在那裡他認識了許多現象學「哥廷根小組」的早期成員。1911年,舍勒發表了他首篇以現象學為基礎的文章《論自身欺罔》。
中期(1911—1919),即「現象學的哲學」時期。與現象學「慕尼黑小組」「哥廷根小組」的廣泛接觸,使舍勒思想迅速成熟。藉助胡塞爾的現象學直觀,舍勒在哲學、倫理學、社會學、神學乃至政治學諸論域縱橫捭闔,論著迭出,被稱為「現象學的施魔者」。
舍勒在1912年開啟第二次婚姻。 1910—1918年間,舍勒作為一個私人學者、講演者和自由撰稿人活躍在德國的思想舞台,這是他一生最困頓潦倒卻最為多產的時期。1913年他成為胡塞爾主編的《哲學與現象學研究年鑒》的編委,在《年鑒》第一、二卷上發表了他的代表著作《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 ,還出版了「情感生活現象學」方向上的名作《論現象學與同情感理論以及論愛與恨》,一時間聲名鵲起,躋身德國一流思想家之列。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舍勒發表了大量為戰爭辯護的作品,如《戰爭天才與德意志戰爭》《戰爭的後果》《德意志仇恨之源》等,他把這些著作視為他在《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中「所闡釋的一般倫理學原理在一系列個別問題和時代問題上的具體運用」。1918年戰爭結束后,舍勒被聘為科隆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隨後又被聘為科隆大學哲學和社會學教授。
後期(1919—1928),即「哲學:作為現象學與形而上學的統一」時期。舍勒致力於開拓自己的學術創構——在哲學領域提出了「哲學人類學」構想,力圖整合心理學、生理學等新興實驗學科的知識成果;在社會理論領域開闢了「知識社會學」方向,力圖化解歷史主義的巨大挑戰。
1919年舍勒遇到了瑪麗亞,並迅速地相愛了。1924年舍勒與瑪麗亞結婚,開啟了他的第三次婚姻。天主教會認為他觸犯了教會的婚姻法,是一位不稱職的倫理學教授,舍勒因而與教會日漸疏遠並最終脫離教會。舍勒思想進入劇烈震蕩期。1921年他出版了其宗教哲學方面的主要著作《論人之中的永恆》 ,但很快他的立場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他說:「我正花費大量精力在我的形而上學上,並已取得根本性進展,據此,我的宗教生活將慢慢改變,這帶給我深深的滿足。」在這種新的立場下,舍勒開始了在新領域的拓荒。1924年發表的《知識社會學問題》和1926年出版的《知識的形式與社會》闡明了他的知識社會學主張。1927年4月關於「人的獨特地位」的講演奠定了其現代哲學人類學的基礎。1927年發表的《理念論—實在論》
展示了他有關認識論和形而上學研究方面的努力。1928年,舍勒受聘為法蘭克福大學哲學講座教授,但因心臟病突發於當年5月19日逝世。計劃中的哲學人類學和形而上學方面的著作均未及完成。
舍勒堪稱現代思想「集大成」者,他的思想匯聚了費希特 、奧伊肯和俄國思想家索洛維約夫的唯心論道德哲學,洪堡的文化—政治哲學,尼采、柏格森、狄爾泰的生命哲學,胡塞爾的現象學,韋伯、桑巴特、特洛爾奇的歷史—社會理論。舍勒思想的立足點,則是經帕斯卡爾上溯到奧古斯丁的基督教心學傳統。舍勒試圖據此整合現代西方思想的各條路徑,不幸盛年早逝,宏願未竟。儘管如此,德語學界認定,舍勒思想的力度堪與帕斯卡爾、克爾愷郭爾、尼采一類思想大家相提並論。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