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國家 (日)南原繁 著 978710807598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560
商品編號: 9787108075987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文化與國家
ISBN:9787108075987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著編譯者:(日)南原繁 著
頁數:42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2306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戰後日本的思想基石之一
了解戰後日本思想的”起源”繞不開的著作
對和平憲法精神的堅定捍衛
對”文化國家”理念的卓越表達

內容簡介
《文化與國家》是南原繁出任東京大學校長期間所做各類演說、報告的結集,這些演說、報告或針對大學師生,或面對國會議員,影響廣泛而深遠。其主要思想包括:第一,和平的”文化國家”建設中,民主政治的確立最為重要,其根本目的在於通過”人之革命”建立新的國民精神,以實現尊重人之自由的人性理念的確立,此乃日本民族通過反思侵略戰爭而獲得新生的唯一出路;第二,戰後和平憲法放棄戰爭與追求永久和平的崇高理念,不僅應該是戰敗後日本民族的堅定誓言,也應該是世界各國人民追求的人類目標,而對占領後期美國改變對日民主化、非軍事化政策和日本之重啟軍備,作者深表憂慮,稱其為戰後民主革命向反動保守的倒退。
一般認為,書中以上思想主張,包括把握世界的方法論、人性觀念和”文化國家”的理念等,已成為戰後日本的精神基石,對了解戰後日本思想的”起源”及其文化觀念的發展十分重要。作者所堅持的理念,不僅反映了被佔領時期日本進步知識分子的普遍願望,而且深刻影響了戰後進步思想的發展方向與日本大學文科教育的人文主義傳統,因而,本書所收的內容有著無可置疑的文獻價值和學術意義。
書中各文表達清晰曉暢,利於各類讀者閱讀。

作者簡介
南原繁(1889—1974),日本著名政治哲學家,長期擔任東京大學法學部政治學教授,以研究歐洲精神史著稱,代表作有《國家與宗教》(1942)、《現代的政治與思想》(1957)、《費希特政治哲學》(1959)等。一生篤信基督教,堅持和平正義的文化立場。”二戰”前曾批判歐洲法西斯主義,認可文化社會主義,從思想上抵制日本天皇制國家主義的盛行。1945—1951年出任戰後第一屆東京大學校長,身處帝國滅亡和民族復興的大時代,為反省侵略戰爭、重振民族精神,提出建設”新日本文化國家”的主張,積極推動戰後體制的重建,直接參與新憲法的製定與討論,並批判排除蘇、中等國的《舊金山和約》,主張實現”全面講和”。作為東京大學教授乃至校長,其言行影響了戰後整整一代日本知識分子(丸山真男、福田歡一是其弟子中的佼佼者),其”新日本文化之創造”的理念成為日本戰後思想的原點之一。
高華鑫,男,1990年生,北京大學中文系碩士,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現就職於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要研究領域為中日文學關係、東亞思想史、文藝批評與大眾文化。研究成果見於《外國文學評論》《文藝理論與批評》《讀書》等刊。

目錄

UP選書版序言

Ⅰ 振興祖國之人
前言
新日本文化的創造
悼陣亡學生
大學的理念
天長節
真理與個性
振興祖國之人
新憲法頒布
Ⅱ 人之革命
前言
民族的再生
科學與育人
大學的自由與使命
人之革命與第二次產業革命
憲法修正其一
憲法修正其二
退位的問題
教育與國家
精神革命
人格與社會
學校的複興與新文化的創造
教育的理念
Ⅲ 真理之鬥爭
前言
職業的倫理
大學與學問
人的使命
和平的擁護者
祖國與大學
大學的重建
“同一個大學”
校園的複興
大學的主張與反省
學生與政治運動
學生新聞
人文科學的問題
新大學制度的問題
美濃部達吉先生
三土忠造先生
Ⅳ 和平之宣言
前言
世界破裂的危機與日本的使命
人性的確立與哥白尼式轉向
學問與政治
和平還是戰爭:日本重建的精神混亂
新大學的理念
大學中人想要什麼
美國研究
醫學教育的問題
再迎美國教育使節 團
日本式的事物
民族獨立與大學的任務
睿智與和平
悼念原田慶吉教授
Ⅴ 大學之自由
前言
重建祖國沒有捷徑
真理是最後的勝利者
日本的獨立
歡迎美國工業教育使節 團
全國大學教授聯合會的綱領
發展與緊張的時期
穗積重遠博士
末弘嚴太郎博士
譯後記讀南原繁《文化與國家》(高華鑫)

精彩書摘

本書所收文章,完成於從大戰最終結束的1945年的年末,到《舊金山和約》簽訂的1951年年底為止的六年間,大抵是筆者擔任東京大學校長期間,在東大以及當時的國會所做的演講和演說。其中”振興祖國之人”“人之革命”“真理之鬥爭”“和平之宣言”“大學之自由”各輯,當時均曾以單行本刊行,現彙編為一書。不過此次編纂也新增了一二篇文章,尤其是收入了憲法審議時特別委員會的議事錄,作為提供給將來的某種資料。
本書一以貫之的焦點,是在我國遭遇史無前例的戰敗與崩潰時,我們如何振興祖國,創造新日本文化的問題。
1945年(昭和二十年)8月15日!對於懷著真正的斷腸之痛迎來那個日子的我國國民——其中包括當時年紀尚幼,不能理解事件真相的如今的學生諸君——甚至對於我們的後代子孫來說,這都是永遠不能忘記的我國歷史上最壞的一天、災難的一天。但是,今天回頭看去,那同時也是我們民族的新生之日,是向著廣闊的未來出發的一天。對於有這樣一種覺悟和先見之明的人,那實際上也是從長期的壓迫和苦惱中解放出來,在生還的悲痛中迎來新的希望和慰藉的一天。
但是,民族的再生與祖國的複興絕非易事。特別是在戰爭剛結束以及其後的一段時間裡,新憲法尚未制定,盟軍司令部的方針也不明朗,我們面臨極度的物質匱乏和日常生活的困苦,更嚴重的是國民精神上的荒廢、混亂中的徬徨,如今回想起來也仍然令人覺得可憐。但即便在這樣的狀況中,國民各階層的有心者想必也自然而然地領悟了我們民族復興的道路是什麼,新日本的路標是什麼。筆者當時微不足道的發言,之所以獲得學生、教育者以至社會各方面許多人的共感,也正是在機緣巧合之下,以筆者個人的表現與方法,為同胞心中本已有之的想法提供了證言。
人的自由與尊嚴,筆者所謂”人性理想”的確立,以此為基礎的民主政治和和平文化國家的建設,這正是從廢墟上站起來的全體國民一致翹首以待的新日本的理想與路標。以日本國憲法為首,政治、教育、社會、經濟各方面製度的廣泛改革,無一不是從這種志向出發的。這實在是我國有史以來所未見的革新,保證了日本近代革命的成功。不僅如此,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界,整個世界也面臨巨大的變革,核能的發現宣告了人類新時代的開始。在這樣的時刻,日本新憲法宣告放棄戰爭與保持永久和平,這既是發起戰爭而戰敗的我們民族的悲壯誓願,也是世界各國人民有朝一日終將抵達的人類的目標。
我國的教育者和學生自不必說,以國會和政府為先導,中央、地方的全體公民在戰後的困難條件下,是懷著怎樣的希望和熱情,為了實現這一新的理想與主張而努力至今啊。縱使其間多多少少有過猶不及和衝突摩擦,但這一理想本身絲毫不曾動搖,如果這樣的覺悟和努力延續十年、二十年——在一代代人中間持續下去,積累起來,那麼在這種不再動搖的基礎之上,新日本的建設就是可以期待的吧。那將不僅是日本國民的幸福,對全世界全人類而言或許也是值得祝福之事。
然而,在戰後的第六年,以《舊金山和約》前後為界,任誰都能看出日本的道路開始了急劇的轉向。也就是說,這一時期日本的再武裝被提上日程,這足以讓一切狀況為之一變。這雖說是伴隨國際形勢變化因美國的戰略轉換所致,但對於此前發誓要建設和平的文化國家、一意為之奮鬥的我國國民,不可能不造成精神上的深刻動搖與混亂。
其中尤其嚴重的是,在本已禁止一切軍備的新憲法之下,國家公然擁有了接近二十萬人的陸海空軍,這意味著什麼呢?如今反觀戰後的十二年,其中後六年彷彿是以再軍備為頂點,我國教育、勞動、經濟、社會等各領域從此前的各種改革向後倒退,總體上一路走向保守反動的過程。
另一方面,日本的產業逐漸復興,最近更是趕上了世界經濟發展的浪潮,正在謳歌”神武以來”前所未有的景氣,就連知識人中間也出現了主張告別”戰後”意識的人。但這種現象背後的另一面是,中間階層以下的國民大眾的生活仍然不曾擺脫壓力與不安,我國經濟自立的根本問題仍未得到解決。特別是,在大戰後歐亞各國面臨意識形態挑戰之際,在我國,至少從建設福利國家的角度講,現在的社會經濟體制也不能原封不動地保留下去。更何況日本的重建並不僅僅是政治、經濟、社會的改革,它在根底上以國民精神、文化革新為前提。離開這一點,我國的自由和民主化絕對不可能實現。這實際上應該是跨越世代與世紀的事業。
戰爭還是和平——這是與我國的再軍備相關的,關係到世界歷史動向和人類的未來的問題。無論是目前還是將來,縱使國際局勢有進退起伏,一個明白的事實是,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時代即將告終,除了各民族的自由獨立與和平共存,人類沒有別的未來。這也從根本上要求人類精神的覺醒和近代文化與人的革新。從這一點來說,一方面,以英國為先導,自由主義各國即使形式各有差異,但經濟和產業的”社會化”已是必然趨勢;而另一方面,以蘇聯爲首的各社會主義國家在政治、思想方面的探索也是勢所必至。
這是歷史的動向,是人類將來的歸趨。在此意義上,我國經過戰敗時寶貴的民族試煉與苦難,向內外做出的宣告人的自由、民主主義與和平文化國家理想的誓言,不存在任何錯誤。推進歷史潮流的民族才會興盛,與其對抗者必將滅亡。
去年,通過日蘇外交關係的恢復,全面講和的道路終於被打開。今天的日本,必須推動分裂的人類走向融合併實現世界永久和平,以這樣的民族決心與努力為世界做出貢獻。毋寧說,這是人類歷史上最先在核彈之下付出寶貴犧牲的我國國民,應當率先履行的義務與使命。
我們必須扭轉過去六年來的方向,讓日本走上正確的道路,重新返回我們民族在新憲法中標舉的新的主義與主張,不猶豫,不懷疑,為新文化的創造和新日本的建設而努力。
我再重複一遍。日本的重建不是十年二十年就能完成的,它必然是跨越幾代人、跨越世紀的,由國民共同肩負的不屈不撓的事業。尤其是對於青年學生和我們這些從事文化與教育事業的人來說,這不僅是政治社會問題,更是關於人和文化的理念的思考方式,對於人的精神和真理之追求的根本態度的問題。
如果本書所述的思想,不單是在那混亂困難的時期與諸多同伴所共有的往日的影像,而且在將來也能作為一種不變的思想和精神上的指針,服務於新日本文化和國家建設,那將是生在這個時代的筆者的莫大幸福。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