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為中央戲劇學院麻國鈞教授帶領幾位博士生一起做的院內科研項目。 用「演出空間」為題,基於東亞古代演劇空間形態錯綜複雜性之上。在東亞傳統戲劇演出實際使用的空間形態而言,可謂五花八門,任何常用的名稱如壇場、廣場、芝居、氍毹、勾欄、舞亭、船台、戲台、戲樓、戲場等等,都不能夠涵蓋全部演出空間形態,這些名稱過於具體,其內涵指向性非常明確而單一,因此使用「空間」這個詞彙,既解放手腳,打開思路,也更加準確。 本書主要討論並回答以下問題:自古以來,東亞各種演出形式是在怎樣的空間中進行的?為什麼選擇這些演出空間?不同的演出為什麼要在特定的空間中進行,甚至不可以置換?在琳琅滿目的空間形態中,東亞傳統戲劇演出空間形態背後的文化依據是什麼?各種文化符號在該空間中的寓意是什麼?為什麼在相同或相似的文化思維指導下所呈現的空間形態各異?而雖然空間形態各異卻又在一定程度上顯現其類同性?本課題在回答這些問題時,首先要介紹東亞多國、多地區幾乎所有的演出空間形態以及活躍于這種空間中的傳統演出藝術。進而探索演出內容與特定空間形態的關係,最終還必須回答所有演出空間形態之所以構成的內在文化依據。 在長期歷史中,東亞各國形成一個巨大的、以古代中國為中心的儒、道、釋文化圈,以儒、道、釋尤其是儒文化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文化極大地影響周邊各國、各地區的文化形態,其中自然包括綿延長久的祭祀禮儀文化,以及與祭祀禮儀文化密切相關的演出藝術,在演出空間的營造上同樣打上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形態的烙印。我們在研究中國儺文化、祭禮文明、中國戲曲的數十年中,更加強烈而深刻地感受到其對日、韓影響之深遠,認識到演出空間形態在東亞各民族演出史上的特殊含義,它絕不僅僅是為演出提供一個場所,東亞人賦予種種演出空間以深刻的文化內涵。對演出空間的研究,必定會加深對東方傳統戲劇的認識。 三十余年間,作者堅持實地考察,進行了大量的田野作業,所獲頗多。在對多國大量演出作田野考察的同時,也不斷地搜集、整理、翻譯、消化相關的各國文獻資料,為完成本書的寫作奠定了基礎。目錄
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