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採用四色彩印,立足文化符號學的基本原理,以新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為文化視角,對新疆歷史與在民間搜集的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刺繡圖案在針法、紋樣、色彩上的共通符碼意義進行重點解讀,結合新疆非遺刺繡衍生品在題材反映方面的特點,從反映地方歷史文化之美、自然風物之美與民俗文化思想、生產生活方式之美三個角度創新對新疆非遺刺繡如何進行產業開發的意義理解,結合筆者所負責的2016—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教育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培計劃新疆大學各民族刺繡項目中大量鮮活且富有傳播力的新疆非遺刺繡衍生品設計稿、產品概念宣傳稿以及布展實踐宣傳照,總結新疆非遺刺繡創新發展與創造性轉化的經驗,以期對「疆綉」的產業開發如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助力講好「富民興疆」「鄉村文化振興」故事有所幫助。作者簡介
王俊濤,祖籍山東臨沂,同濟大學藝術哲學博士,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台灣高雄大學訪問學者。國家藝術基金項目主持人,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特聘授課專家、監督專家,入選文化部、財政部文化產業創業創意重點人才庫(2016),山東省工業設計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十三五」規劃教材《文創開發與設計》主編。近年來有多篇學術論文發表于《文藝研究》《文藝理論與批評》等刊物,曾榮獲中國工業設計發展十年優秀論文評選活動「論文獎」。作品入選「米蘭設計周」及第十一屆、十三屆全國美展,先後為政府與企業設計開發產品200餘項,並受邀擔任多項全國設計界大賽評委。目錄
第一章 反映歷史文化之美的刺繡衍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