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中,作者為我們展示了馬原的虛構、格非的語言風格和突出的敘事方法、余華的棄絕經驗、蘇童的歷史感與美學風格的雜糅、阿城的尋根、王安憶虛實結合、白先勇的抒情言志、鐵凝的自我相異性、王小波的性、區隔與荒誕、九十年代底層的顯露和動刀暴力美學的回歸、王朔帶來的文學大眾化,到賈平凹和劉震雲對鄉土中國文化想象的終結及去鄉愁,以及莫言作品透發其世界觀的獨特性和深刻性及修辭的解放性。作者通過文本,接近文本最能激發閱讀興趣和想象力的那些關節,透視出中國當代文學發生的藝術變革,可感可觸。作者簡介
陳曉明,男,1959年2月生,福建人。早年有過知青經歷,後上大學(1977級),後讀研究生,其間從事過教學和研究工作。1987年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文學系攻讀博士學位,199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留院工作多年,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現在北京大學中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當代先鋒派文學和後現代文化理論等。著有《表意的焦慮》等10多部著作,發表論文評論200多篇,200多萬字;並在歐美學術刊物Boundary 2等發表英文論文多篇。主編編選叢書文叢多種。曾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2002年度文學評論家獎項。1995年至1998年先後在英國、荷蘭、德國等地的著名學府和研究機構做研究和訪問講學。1992年入選英國劍橋國際傳記中心編纂的《世界名人錄》等辭典。目錄
第一輯 小說的內與外——重建文本細讀的批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