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孔子「興、觀、群、怨」說是中國古代儒家詩學的元理論,本書從「詩可以群」這一維度切入禮樂文化與儒家思想內在關聯的研究,突破了學界對「群」的純粹義理的抽象揭示,轉換視角,從交往論、活動論的視野將「詩可以群」看作古人的一種交往形態,一種詩歌活動的方式,探究孔子這一詩學命題的歷史性文化內涵,彰顯了「詩可以群」詩學理論的內蘊空間和審美張力。本書對詩樂在禮樂文化演變過程中的交往功能進行了闡釋,對「群」在孔子話語系統中的涵義進行了細緻辨析,對「詩可以群」理論的發展流變及其實踐形態進行了梳理,從而勾勒出中國古代「詩可以群」的審美交往傳統,發掘其深刻內涵,並對其進行現代轉換,揭示「詩可以群」審美交往詩學在當代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目錄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