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格式條款天然地具有正反社會效應,既發揮著簡化和促進市場交易的正向功能,又不免造成弱勢消費者締約自由被侵蝕之虞。消費時代下,經營者利用消費者的信息弱勢、認知局限與決策困境,將格式條款編織成為無處不在的引誘締約、攫取合作剩餘的「網狀陷阱」。 本書將從合同法基本理論出發,結合法經濟學視角,從「規制目標制定」「規制範圍限定」「規制實然性分析」以及「規制應然性設計」四個方面深入論證,調研分析我國格式條款的立法理念與司法裁判路徑,結合境外各國格式條款規制的理論發展與制度實踐,提出符合我國國情與時代特點的可行化建議。格式條款涉及的法義複雜性與監管效率性要求其規制呈現多層次、多方位結構,信息規制與內容控制雙重進路相互協同,私法模式與公法模式實現有機融合。從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應對到數字時代的個人信息保護,格式條款規制已遠非純粹的合同法命題,而在行業監管、資源分配等更廣泛意義上發揮基礎性規範功能。作者簡介
王俁璇,北京交通大學法學院講師,碩士生導師。山東大學法學學士,山東大學與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聯合培養法學博士(碩博連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法律碩士(LL M ),北京交通大學經濟學博士后。在《法律科學》、《法學論壇》、Hong Kong Law Journal等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數字時代下格式條款的強制性內容管制體系研究」、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等。目錄
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