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工會資產工作概論》(2023版)是全國工會幹部培訓基礎教材之一,主要講述工會資產基礎理論、工會企事業公益性服務性、工會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工會資產工作制度建設、工會資產基礎管理、工會企事業三大服務領域、工會企事業體制機制改革等,是新時代工會幹部學習工會資產工作理論知識的權威性、專業性讀物。
本書由全國工會幹部培訓基礎教材編寫委員會組織編寫,全國總工會資產監督管理部組織修訂。
作者簡介
全國工會幹部培訓基礎教材編寫委員會,編委會主任由中華全國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書記處第一書記徐留平擔任,編委會成員分別來自全國總工會及直屬單位共20個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工會資產工作的產生和發展
工會資產工作的產生和發展, 主要是回顧和總結工會資產工作的沿革和來歷。新中國成立以來, 工會資產工作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為工會資產工作第一階段, 改革開放到黨的十八大以前為工會資產工作第二階段, 黨的十八大至今為工會資產工作第三階段。回顧工會資產工作,主要是為了深刻認知工會資產的初心和使命, 了解工會資產工作的發展和由來, 從而更好地推動現階段工作的開展。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工會資產工作(1949—1978)
新中國成立后, 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工人階級和工會工作,支持工會興辦了很多職工文化教育和集體福利事業。這些事業和相應的設施, 在不同的時期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 成為工會資產陣地的發端, 為工會資產工作的開展打下了物質基礎、組織基礎和制度基礎。
一、主要發展階段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的工會資產工作, 根據其形勢和任務、特徵的不同, 可以分為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一) 蓬勃發展階段(1949—1952)
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工會在提高職工群眾政治、文化、技術水平和改善職工物質、文化生活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職工文化教育和集體福利事業蓬勃發展,深刻地體現了工人階級社會地位和面貌的改變。在創建職工文化場所方面, 中央領導同志對此非常關心和支持, 「北京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是毛澤東題名; 天津市工人文化宮開幕時, 周恩來送圖書祝賀; 「重慶市勞動人民文化宮」 是鄧小平題名; 劉伯承給南京市工人文化宮題詞「工人之家」; 陳毅給上海市工人文化宮題詞「工人的學校和樂園」。到1952 年, 全國工人文化宮(俱樂部) 發展到7239 個, 其中基層工礦企業創辦的有6200 多個; 工會舉辦的圖書館有4544 個。在創建職工療休養場所方面, 國家將其作為集體勞動保險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政策和資金上對興辦療養場所給予保障。中國工會七大之前, 由國家直接投資與由企業獎勵基金以及勞動保險基金舉辦的工人療養院、休養所、託兒所、業餘療養所、養老院等集體福利事業,共有3000 余處。在創建職工宣傳教育場所方面, 各級工會高度重視, 陸續建立了工會的宣傳陣地和幹部教育、職業教育體系。1949 年7 月, 經中共中央批准, 全國總工會決定把華北職工幹部學校改組為中華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 各地工會也陸續建立了工會幹部學校或干訓班。到1952 年, 地方已經創辦工會幹部學校59 所。1949 年7 月, 中華全國總工會機關報《工人日報》在原北平《大眾日報》基礎上創刊, 毛澤東為報紙題寫了刊頭。工人出版社初期附屬在工人日報社內, 1951 年正式建立編製、獨立經營, 從1949 年9 月到1953 年3 月即出版書刊339種, 發行3557 4 萬余冊。
(二) 整頓鞏固、穩步前進階段(1953—1959)
根據中央的指示和形勢任務的變化, 針對服務職工的場所存在的薄弱環節, 工會對職工文化教育事業、勞動保險事業和職工互助儲金等各項集體福利事業進行了整頓, 突出了主業, 充實了內容, 提高了質量, 強化了基層。如在整頓職工文化事業方面, 堅持面向生產、面向基層、面向群眾的工作方針, 大力加強基層工作。全國工人文化宮(俱樂部) 到1958 年發展到31604 個, 其中基層車間、宿舍俱樂部有30675 個; 全國工會圖書館到1957 年迅速發展到20142 個, 其中90%在基層。由工會管理使用的工人文化宮(俱樂部)、圖書館等已經成為群眾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在整頓職工療養事業方面, 決定暫停一般療養院的發展, 明確職工療養院應以醫療預防為主, 有計劃地發展了一批治療肺結核和職業病的療養院。到1956 年,全國工會療養院(所) 有1450 個, 其中89%在基層。職工療休養院(所) 一般都建在海濱、湖畔、山麓等風景名勝地區, 工礦企業的職工業餘療養所也是選擇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如在整頓職工集體福利事業方面, 為解決職工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各級工會協助和督促企業進一步辦好托兒站、幼兒園、理髮室等集體福利事業, 並在基層普遍開展整頓健全職工互助儲金的工作。據不完全統計, 在集中居住的職工家屬中組織的互助組,1954 年共有15718 組, 比1953 年增加了50%。工會院校、工會報刊、職工學校在這一時期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到1955 年, 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總工會共舉辦工會幹部學校24 所, 省轄市總工會共舉辦工會幹校和訓練班75 所。到1954 年, 大行政區工會和省市工會公開發行的工人報刊有9 家, 還有相當數量的省市工會內部發行的工人報刊和工運刊物。1956 年到1958年, 職工學校在繼續掃盲的同時, 以進行初等到中等教育為主,一些地方工會開始舉辦職工業餘大學。1955 年底, 廠礦企業舉辦的職工業餘文化學校發展到9854 所。
(三)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階段(1960—1966)
根據國家形勢任務的變化, 全國總工會貫徹勤儉辦事業的方針, 針對管理混亂等問題, 開始對全國職工療養、文化事業進行整頓, 上收管理許可權。在以生產為中心, 生產、生活、教育三位一體的任務指引下, 職工教育事業和場所得到很大的發展。如在職工文化事業方面, 到1960 年, 全國職工文化活動場所發展達到高峰, 全國文化宮(俱樂部) 達到3 3 萬多個, 工會圖書館達到74234 個。在職工療養事業方面, 「文化大革命」前各地方工會管理的療養院(所) 共323 所, 床位50700 多張,廠礦企業舉辦的療養所、休養所為737 所, 床位2690 多張。在職工教育場所方面, 1959 年到1966 年, 中央確定職工教育由工會負責辦理, 工會舉辦的職工學校形成了初具規模的從小學、中學、中專到大專的多層次辦學體系; 大部分地區已經形成了廠辦、工廠聯辦、廠校聯辦、地區舉辦的職工業餘教育網。「文化大革命」 期間, 中華全國總工會停止工作, 職工文化教育活動場所和療養院等工會資產陣地大多被佔用, 工會資產工作處於停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