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全書按照人類音樂的整體構成分為人聲音樂和器樂音樂上下兩編。以音色這一音樂基本屬性為依據,遵循音樂風格發展之由簡漸繁、由小漸大、由單漸多的歷史規律,分門別類,設計體例。人聲部分按照獨唱(女高音、男高音、男女中音)、重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合唱(混聲合唱、康塔塔)、人聲戲劇(清唱劇、歌劇、音樂劇,均按照國別語種)依次介紹;器樂部分以氣鳴(木管、銅管)、弦鳴(拉弦、彈撥、擊弦)、體鳴(帶音高和無音高)與膜鳴四大樂器分類法為線索,按照獨奏樂、室內樂、協奏樂、交響樂分而述之。 書中重點介紹的音樂作品,均具有較為公認的代表性。經過對比同類著作,為避免內容重複,本書一方面放棄了某些很容易找到參考資料的作品——這些作品,書中僅做提及,讀者可以查閱相關資料並自行欣賞,例如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柏遼茲的《幻想交響曲》等;另一方面,考慮到西方音樂欣賞在中國存在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和浪漫主義時期作品關注度較高且相關資料較為豐富的特點,本書也有意識地引入不少重要但在國內知名度尚低的作品——除古希臘、中世紀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之外,增加了一定的現代主義音樂和當代作品。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填補一些空白,對知識體系稍做更新,擴大讀者的聆賞範圍。 全書寫作貫穿了橫向比較的思維,時常在不同作品之間互為對比,以此增益讀者通過比較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進而發展欣賞和分析能力,提升音樂鑒賞水平。讀者在閱讀文字的同時,可以通過掃二維碼的方式在線聆聽,以確保感性體驗和理性分析的同步。作為教材,其十五章的結構設計,與大學常規教學課時量一致,符合每周一講的教學進度。為保證學習的有效性,書中多處採用表格的方式,以作品的線性時間軸為基本分析線索,為讀者提供聆聽指南。每一章結尾處均提供拓展聆聽的建議。部分章節選取女性作曲家的作品,以反映在此方面學術研究的最新動態。全書力求協調中國與外國、古典與流行、傳統與現代和當代等音樂內容的選擇,照顧到讀者在專業化與普及化程度上的需求平衡,為讀者提供更為廣闊的視野。作者簡介
畢明輝,教授,博導,中央音樂學院西方音樂史博士,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后,現任中國音樂學院音樂學系主任、中國音樂理論研究院院長。多年執教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音樂學系,曾任北京大學學工部副部長、柏林自由大學孔子學院院長,北京大學中樂學社、民樂團、交響樂團指導教師。主講的「20世紀西方音樂」「西方音樂欣賞」等教育部優秀中英文慕課,覆蓋全球百余所高校,國內高校正式學分選修人數逾10萬。先後獲得第七屆北京市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人文社科組A類一等獎第一名、全國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二等獎、首都勞動獎章、北京市青年教學名師、北京市教學名師、教育部全國在線教育優秀教師獎等。目錄
上編 人聲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