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上海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23)》以「上海電影多方突圍發展策略、路徑與趨勢」為核心議題,進行策劃組稿,全書由「總報告」等五個內容板塊組成。「總報告」邀請多位專家學者從促進需求、保障供給和帶動預期等維度,探討現階段電影產業遇到的多重困難以及可能的突圍方案。「產業熱點」關注數字化時代院線制改革的歷史、現狀和影企變革機遇,並對「元宇宙」、「粵港澳大灣區影視建設」等產業熱門問題展開深入分析。「年度電影」結合具體影片,探索近年來「新主流」電影和喜劇電影、短片電影的創作特徵、思想價值和產業啟示,「聚焦上海」則以上海電影創作為中心,總結年度成績、亮點(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和未來趨勢,並對青年導演創作及培養機制、上海電影技術發展等問題予以關注。「多元視角」以好萊塢新生代亞裔移民導演群體的創作,分析其電影工業體系強大的融合能力和自我更新傳統,並從北美主流媒體對部分海外傳播的中國電影評價,和新疆電影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的重要推動作用等「國際」、「國內」兩個視角,探討中國電影「走出去」的內容、路徑與品牌影響力。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當前電影產業多方突圍的策略、路徑與趨勢,邀請多位專家學者,聚焦2022年度中國電影產業和上海電影產業發展的成績、亮點和困難,從年度出品電影出發,對電影「元宇宙」概念、院線建設、檔期建設、上海人才培養等產業熱點予以關注。全書由五個單元組成,為電影產業從業者、關注電影文化及產業的專家學者及高等院校學生等,了解和研究本年度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態勢提供參考,並於政府相關部門開展電影工作提供決策參考和智力支持。
作者簡介
徐錦江,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所長、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上海社科院「文化創新與城市軟實力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上海文化》雜誌社社長。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上海市「社科新人」終評專家。上海社科院文學研究所學術文叢、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智庫文叢總主編。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眾傳播。出版《愚園路》《流言研究》等著作10餘部,發表《論地域特徵、地方經驗與文學書寫中的地方感》《全球背景下的「人民城市」發展理念與上海實踐》等學術論文20餘篇,其中《構建新主流黨報的策略和路徑》獲上海新聞論文一等獎。主持有「上海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國際經驗借鑒與實現路徑研究」「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背景下『十四五』時期成都增強城市軟實力戰略研究」等各級各類課題多項。
劉春,文藝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上海電影產業發展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海派影視研究會副秘書長,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理事,上海國際文化學會秘書長。研究方向為電影批評、電影產業、影視創意寫作。
目錄
總報告
上海電影多方突圍發展策略、路徑與趨勢當前影視行業突圍的現實困境 孫佳山 包冉 / 002
中國亟需建立電影檔期協調機制 彭侃 / 005
電競IP與「影視綜藝」的雙向賦能 孫笑非 王凱婷 / 009
中國電影新主流文化的導向和類型變化的多種可能性 金丹元 / 014
加強電影院多功能文化建設
——上海電影產業恢複發展的一點思考 李建強 / 019
現階段上海電影如何突圍 趙建中 / 024
打造上海電影業的新坐標: 「上海學派」 嚴敏 / 029
「市民文化」語境下的電影創作趨勢與方法
——以《愛情神話》《奇迹·笨小孩》和《人生大事》為例 龔金平 / 034
《人生大事》: 「苦情敘事」與「溫情治愈」 楊曉林 / 039
產 業 熱 點
我國電影院線制改革的歷史回望與現狀審視 饒曙光 李國聰 / 042
基於人機社會交互的烏托邦與反烏托邦:「元宇宙」與未來電影的文化競爭力 孫承健 / 056
數字經濟變革力與中國電影企業戰略機遇 王純 / 069
近年粵港澳大灣區電影發展中的「過界」與「破界」策略 程波 邱倩 / 081
年 度 電 影
「震驚」與「沉浸」: 中國新主流電影的複合審美經驗 陸曉芳 / 091
「泛喜劇化」時代,中國喜劇電影的突圍與困境 鞠薇 / 108
近年短片電影審美與傳播新形態 呂哲雯 余佳麗 / 122
聚 集 上 海
精神開掘、藝術探索與業態突圍
——2022年上海電影創作分析 王艷雲 謝涵亦 / 139
2022年上海出品高票房現實主義題材電影的創製策略研究
杜梁 劉姝媛 / 161
近年來上海青年電影導演的培育及創作研究 談潔 / 171
新時期以來上海電影技術的歷史與發展 趙宜 張文毓 / 186
多 元 視 野
新疆電影產業二十年: 發展、挑戰、取徑 白雲昭 / 201
好萊塢創作資源的納新與融合
——以新生代亞裔移民導演群體為例 余莉 / 219
中國電影海外傳播內容特徵與國家形象建構
——結合北美主流媒體影評的考察 高凱 李本乾 / 235
精彩書摘
當前影視行業突圍的現實困境
孫佳山,中國藝術研究院副研究員
包冉,國家廣電總局科技委網路視聽專業委員會委員
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我國包括影視行業在內的實體性文化產業受到了強烈的衝擊,現金流普遍出現問題。2020年初至今,近萬家左右影視公司註銷或吊銷。大量劇組暫停工作,不少已運作項目從前期劇本創作到後期製作剪輯均有所延緩。大型製作公司都已捉襟見肘,中小型企業和工作室更是面臨規模性倒閉風險。顯然,要解決現金斷流等現實問題,需要對我國影視相關產業提供一定的金融支持,但同時我們也需保持足夠的冷靜,充分汲取過去針對文化產業所採取的相關金融政策的經驗教訓。
首先,「大水漫灌」式的金融扶持政策完全不可取。在疫情之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內部已存在深刻的結構性問題。以電影業為例,我國每年由大小影視製作公司生產出的近千部電影,有80%不能進入院線放映,而進入院線放映的影片中,又只有20%最終能夠收回成本。再以影院為例,當前我國中東部地區的所有人口聚集區,在3公里範圍內,都至少有一家以上的影院,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及東部沿海的二線城市的影院密集度則更高。在院線端的這種同質化競爭與產能過剩,已呈現出非常嚴重的泡沫,直接導致包括偷票房、買票房在內的相關亂象不斷滋生。2016年的《葉問3》事件,就將影視泡沫與金融槓桿的過度撬動所產生出的種種問題,第一次暴露在社會輿論面前。過去「大水漫灌」式的相關金融政策,給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產業加了很高的槓桿,導致供給側的產能嚴重過剩,甚至出現一些極其瘋狂的投機行為。一些金融資本為了快速「套現」,寧可造假,也要在諸如二級市場把賬做平,以實現「舍小錢掙大錢」的圖謀。這些把電影等文化產業產品金融化的做法,在過去幾年給我國文化產業帶來的負面衝擊是相當強烈的。而疫情以來,投融資領域內生造血能力下降,導致外部投融資能力下滑,影視行業企業的股權融資、債券融資能力雙降,缺乏外部資本的持續注入,行業提振難以看到明顯起色。
因此,當前我們尤其應當辯證地看待疫情帶給整個產業的衝擊,抓住這難得的機遇,深入調整我國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產業所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將過去因為沒有充分的時間、空間和良好的行業環境等,遲遲停留在口頭上的供給側改革這一時代命題真正施展、實行。如果我國包括電影在內的文化產業,在停擺期依然無法抓住機遇做出相應調整,難道還要等到相關行業全面復工復產之後嗎?只有在包括影片、院線在內的相關供給側將產能結構進一步捋順,形成產業內部的良性循環之後,相關金融扶持政策才有條件「精準扶貧」,否則就只能重複「大水漫灌」式的死循環。包括國家廣電總局在協同相關部委展開行業稅務大檢查等工作時,應充分考慮到區域性影視稅收優惠政策與國家稅務清查的總體要求這一結構性問題,對歷史遺留問題能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合法合規的基礎上避免簡單、粗暴的「一刀切」式管理,合理減輕對確無主觀故意違法行為的有關影視企業的追加處罰力度。
其次,應打破實體院線與視頻網站平台二元對立的迷思。到目前為止,我國電影票房真正相對有保障的檔期,恐怕只有春節檔。雖然暑期檔一度也被認為是希望所在,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暑期檔將近三個月的時間,無論如何都不能作為一個嚴謹的概念。而近幾年暑期檔的情況也充分說明,如果不是為了「救市」,暑期檔這個相對泛化的概念也不可能支撐起整個行業。
2020年《囧媽》《肥龍過江》《大贏家》等電影的線上放映,使輿論一度認為至少對電影的生產和發行方來說,這是一個跳脫實體院線結構性矛盾的機會。但事實就是這樣殘酷,《囧媽》現象是不可持續的。一方面,在線上有限的空間、有限的市場容量內,並不足以收回高投入大片的成本。當前任何一部中國電影要想在市場上叫得響,都得至少投入2~3億元左右人民幣。而好萊塢大片如若引進國內,經過所謂的國際分賬,在發行上也需投入相當成本。另一方面,從《囧媽》到《大贏家》的上線,歸根結底不過是相關公司比較成功的商業宣傳,而非行業意義的商業模式創新。當前,儘管數字文化產業不斷爆炸式發展,但依然還沒有到電影的發行、放映在線上和線下完成翻轉的歷史時刻,實體院線與視頻網站平台所面臨的現實困難其實是大體相同的,我國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之路依舊漫長。而且,困擾影視行業多年的盜版侵權問題始終難以根治,嚴重侵害了合法版權方和創作者的切身利益,應聯合相關部委加大對線上盜版侵權行為的清查力度,全面保障原創作品和原創作者、團隊的各項合法權益。
最後,影院復工不能盲目樂觀。疫情長期化,誰也不敢保證疫情不再反彈,做足做好防疫預案是必不可少的。在2020年相關規定就提出,在影院復映的初期每場上座率不得超過30%,而實際上院線的上座率在過去十幾年來都僅有15%左右。這就意味著在滿場的情況下30%的上限,再乘以15%的上座率,實際的比例其實非常低。即便是場場都爆滿,30%的上座率對於院線的日常運營來說也是杯水車薪。
更何況,影院復工就意味著相關的影片檔期要做出相應安排,突如其來的疫情已經打破了原有的檔期結構,若再遭遇疫情反覆,現在已經被排進檔期的影片該如何應對?同時,影院維持經營需要保證基本的人工、水電等正常運行,若再次面臨停擺,又該如何應對?可見,由於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仍然較大,影院的日常運營還是面臨艱巨的經營壓力。
中國亟需建立電影檔期協調機制
〖MZ(1〗中國亟需建立電影檔期協調機制彭侃彭侃,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師,影視產業研究專家。〖MZ)〗
2022年國慶檔結束后,10月中下旬僅上映了1部新片,可以說史無前例,面對市場上嚴重的「片荒」,主管部門及時進行了統籌調控,如在11月10日前後兩天,包括《殺掉那個魔術師》《沼澤深處的女孩》《名偵探柯南: 萬聖節的新娘》《忍者神龜: 崛起》《墜落》在內的多部引進片接連定檔11月中下旬,兩周后《航海王: 紅髮歌姬》《放牛班的春天》《小小喬》等影片也紛紛定檔12月初,隨著這些影片的上映,國內觀眾的觀影需求得到滿足、電影市場也逐漸呈現出復甦跡象。
由此可見,統籌、協調影片檔期對於電影市場健康發展的積極作用。與此同時,這也暴露出國內電影市場長久以來存在、2020年疫情發生以來愈演愈烈的一個行業性問題: 國內缺乏科學的檔期協調機制。近年來,同檔期內同類型影片扎堆上映、定檔影片數量不符合檔期容量、影片類型不符合檔期氛圍等不合理的定檔現象經常發生,如2022年國慶檔就出現了三部新主流電影加三部低幼向動畫,六部電影「瓜分」七天長假票房大盤的情況,不夠豐富的影片類型未能滿足觀眾多元化的觀影需求,致使國慶檔總票房僅收穫14 98億,同比下跌近66%。如何更科學合理地協調安排電影的上映檔期,對於國內電影市場的發展,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要命題。尤其在當下,電影行業需要更精細化的統籌經營,才能更快更好地復甦。那麼究竟該怎樣建立協調機制呢?
誠然,主管部門的統籌管理能夠解決部分影片檔期排布不合理的情況,但想要從源頭上解決這一問題,還需充分發揮市場「看不見的手」的作用,建立一套以客觀、公正的數據為依託的電影檔期協調機制,讓參与市場競爭的主體都能有據可循。
對於中國而言,好萊塢在電影產業長期發展的過程中建立起的檔期協調機制頗具參考意義。1979年成立的全國研究集團(National Research Group,以下簡稱NRG,如今隸屬於全球營銷集團Stagwell)是這一機制能夠運轉的核心。作為第三方研究機構,NRG與好萊塢各大發行商簽訂了相關協議,各大發行商在正式發行電影之前,會至少提前半年乃至更長時間告知NRG影片的相關信息及計劃發行日期,而NRG則在觀眾調查的基礎上,每周發布電影競爭力報告(Competitive Positioning Report),這份報告對發行商確定影片發行日期和制定營銷計劃均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功能。
NRG每周會通過電話抽樣觀眾的方式進行跟蹤調查,主要測量在一定時間範圍內(通常從發行前數月到影片下線)觀眾對特定電影的知曉度和興趣度,與此同時,這些受訪觀眾的年齡及性別也會被記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