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文化人類學、語言發生學的角度,提出人類生活中的人、事、物是語詞產生的文化源的觀點,並依據文化語言對應、社會生活制約語言的原理,揭示了文化源滋生各類語詞的11條規律,同時指出文化源滋生語詞具有多發性、複雜性。 本書詳盡地分析了文化源與詞彙的對應關係,指出詞彙系統中眾多語詞與所屬文化源的關聯有遠有近、有顯有隱,這是客觀事物的複雜性在文化源與詞彙關係問題上的反映。 我們對中國小學史——古代的語言文字學史作一個回顧。最早的訓詁之書《爾雅》的前三篇以及後世「雅學」中的名物訓詁,漢代劉熙的語源學專著《釋名》,同時代許慎的《說文解字》及後世的文字學、古文字學對單音詞的研究,都有以文化通訓詁的傳統。本書對此作了充分的肯定,同時指出:在漢語詞彙的發展過程中,語詞逐步走向雙音化,加上詞根意義的引申變化,使詞根與文化源的關聯「漸行漸遠」;另一方面,導源於《爾雅》后16篇的義訓,對雙音節複合詞不作詞根本義追溯和文化源分析,導致古代文化信息的流失。這種義訓範式首先為歷代訓詁學家所效法,反映在對典籍隨文釋義的訓詁上,進而影響到辭書(包括現行的大型權威性語文辭書)對詞義的解釋,最終延伸到語文課堂教學中。 鑒於上述情況的客觀存在,我們提出了雙音節複合詞的文化信息鉤沉的主張。具體做法就是拆分複合詞,追溯其詞根的本義和文化源,以使讀者在明白詞義的同時也明白詞義的來由,知其然並知其所以然。這種方法不僅能夠應用於課堂教學,也可應用於辭書編寫。辭書應分為兩類:第一類為普及性的、現代漢語層面的、供中等文化程度讀者使用的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這種詞典對詞義的解釋可以簡單一些;第二類是「雅俗共享」的大型詞典,除了供一般社會人士使用也供專業人員使用的詞典,如《漢語大詞典》。我們呼籲,在這類辭書的編寫中構築新型的、科學化的詞義闡釋模式:追溯詞根的本義和文化源,挖掘、再現詞根中的古代文化信息,剖析雙音詞的構成方式,揭示詞義的引申軌跡,輔之以破假借、語詞感情色彩變化分析。 本書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的《漢語國際教育用分級詞彙表》和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編寫的《常用漢語1500高頻詞語表》中的雙音節詞彙表,結合本人在美國大學20餘年的漢語教學經驗,選取81個從古代沿用至今的雙音詞,作了示範性的闡釋。作者簡介
黃偉嘉,文學博士,波士頓大學世界語言與文學系資深講師,陝西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員,曾任教於哈佛大學、布朗大學。獨著及合編《現代漢語文字答問》《漢字部首例解》《漢字知識與漢字問題》《漢字會說話》《學習漢語與文化》《漢語與文化讀本》《坐看雲起時》《風從哪裡來》《月亮總是美好的》《太陽的遠近》《天上星星亮晶晶》等漢語教材和讀本。目錄
第一章 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