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從歷時角度出發,對上古漢語、中古漢語、近代漢語以及現當代漢語的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和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進行了對比探討。通過詳盡的個案分析,深度挖掘高量級程度副詞總體的發展特徵和演變規律,在綜合對比的基礎上深化程度副詞乃至副詞實詞虛化演變過程的研究,從而豐富漢語語法史的多角度研究。研究成果可豐富漢語程度副詞的多角度研究和漢語語法史研究,也可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理論及實踐的指導作用。
作者簡介
歐蘇婧,女,廣西恭城人,瑤族。暨南大學博士研究生,廣西警察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海外華語及華文教學、人文教育等。主持完成省部級課題1項,參与完成省部級課題2項,參与教材編寫3部,發表論文10篇。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緣由
第二節 研究意義
第三節 研究現狀
第四節 研究方法
第五節 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與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界定
第二章 上古漢語主觀與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對比研究
第一節 上古漢語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研究
第二節 上古漢語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研究
第三節 對比分析
第三章 中古漢語主觀與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對比研究
第一節 中古漢語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研究
第二節 中古漢語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研究
第三節 對比分析
第四章 近代漢語主觀與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對比研究
第一節 近代漢語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研究
第二節 近代漢語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研究
第三節 對比分析
第五章 現代漢語主觀與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對比研究
第一節 現代漢語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研究
第二節 現代漢語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研究
第三節 對比分析
第六章 主觀與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古今發展特徵的對比
第一節 發展特徵的相似之處
第二節 發展特徵的不同之處
附錄1 語料來源表
附錄2 漢語主觀與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列表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上古時期、中古時期、近代以及現當代,受語義磨損的影響,各階段都出現了新興的表主觀高量的程度副詞,同時也有消亡或沿用前一階段的。表主觀的程度副詞從主觀性上可細分為主觀程度副詞和客觀程度副詞;表高量的程度副詞從量級上可細分為極量級、超量級和高量級程度副詞。本書選取具有顯著性的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與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進行對比研究,從歷時角度出發,對各個時期的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和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進行對比研究。本書通過全方位系統剖析,深度挖掘高量級程度副詞總體的發展特徵和演變規律;通過對比研究,從認知角度更好地了解在主觀高量表達上,高量級程度副詞產生、發展及使用過程中呈現的不同特徵;在綜合對比的基礎上,深化程度副詞乃至副詞實詞虛化演變過程的研究,從而豐富漢語語法史的多角度研究。
本書共六章:第一章是緒論,包括研究緣由、研究意義、研究現狀、研究方法以及對主觀和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界定。
第二章通過對上古漢語主觀和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個案研究,發現在演變過程中,二者的語法化過程都是以含有的特定語義特徵為語義基礎,通過隱喻機制,伴隨後帶成分的抽象化以及語義重心的后移,又加之語用因素在臨界狀態的外力推動作用,實詞虛化為高量級程度副詞。二者的組合搭配對象皆是性質形容詞、心理動詞、能願動詞、「有+名」結構、其他含性狀義的動詞或短語。同時二者都出現了同類連用現象,語義都較容易磨損。二者的不同主要體現在:含有的語義特徵不同;在組合搭配上,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使用頻率最高的「甚」的組合搭配對象比使用頻率最高的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愈」的組合搭配對象豐富;在連用上,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連用現象比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多。
第三章通過對中古漢語主觀和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個案研究,發現二者語法化過程與上古時期一致。在中古時期,二者都出現了新的組合搭配對象——比擬動詞和介賓結構。在句法功能上,二者都可作狀語,大多位於謂語成分中。隨著中古時期結果補語的出現,二者還可作狀語用於補語成分中。另外二者在中古時期仍然存在連用現象,並且都出現了新興成員,同時也有消亡、不再使用的成員。其不同主要體現在:一是主要含有的語義特徵、隱喻機制不同;二是在連用上,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連用現象相較於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而言較多,出現了與「復」「稍」的連用;三是中古時期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新興成員的數量比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多。
第四章通過對近代漢語主觀和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個案研究發現,二者的語法化過程與上古、中古時期一致。二者在近代出現了新的組合搭配對象——動補結構。同時二者在近代都有新興成員,並仍然都出現了連用現象。其不同主要體現在:一是主要含有的語義特徵不同,其具體的隱喻過程不同;二是在連用上,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連用現象相較於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而言較多,並出現了重疊使用和三連用現象;三是近代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新興成員的數量比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多。
第五章通過對現代漢語主觀和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進行的個案分析,發現二者語法化過程與古代漢語一致。二者在現代都有新興成員的出現。其不同主要包括:含有的語義特徵不同、具體的隱喻過程不同;在連用上,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不再出現連用現象,而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仍有連用現象,但不能跨類連用;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新興成員的數量比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更多;在當代仍有新興的主觀高量級程度詞產生,但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沒有出現;另外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不能用作補語,而有些主觀高量級程度詞是由補語位置轉換而來,且只能用作補語。
第六章對主觀與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發展特徵進行對比分析。經研究發現,在二者的發展特徵中,相似之處有:語義指向明晰化;語義特徵區分類別明晰化;跨類連用減少化;語法化具有單向性;主觀性增強;主觀化呈雙向發展。其不同體現在:一是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程度量級具有模糊性;二是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虛化可發生在補語位置;三是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語義特徵可互為反義詞,主觀性更強;四是主觀高量級程度副詞的新興成員數量更多,但古代漢語里的連用現象不及客觀高量級程度副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