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23-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9787547619070 徐錦江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遠東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23
商品編號: 9787547619070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3*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23-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
ISBN:9787547619070
出版社:上海遠東
著編譯者:徐錦江
叢書名: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
頁數:24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138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上海文化發展報告(2023)》以「深入推進社會主義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為主題,聚焦新時代背景下的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基本遵循,綜合考察文化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問題,深入研判上海文化發展的整體方位與發展趨勢,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的能級提升提供智力支持和決策參考。

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總報告」「重點關注」和「比較借鑒」三個板塊。「總報告」及時回應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的城市文化發展問題,提出以上海「三大文化」的融合發展構建中國特色城市文化新形態,強調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融合發展、共生共榮,指出以「三大文化」融合發展為底蘊的上海城市發展歷程就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典型示範。「重點關注」聚焦近年來上海文化建設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包括城市文脈與城市更新、人民城市的文化建設、城市品牌打造、城市韌性中的文化生產、公眾的文化參与等多元的考察視角,既充分肯定客觀的建設成效和基本經驗,同時又直面問題,在開闊的社會文化視野中提出基於充分調研基礎上的對策建議。「比較借鑒」選取長三角城市的文化創新,城市智庫的文化功能,溫哥華的城市文化建設和疫情中德國文化政策等幾個案例,為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提供多樣的經驗借鑒。

作者簡介
徐錦江 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上海社科院「文化創新與城市軟實力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上海文化》雜誌社社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眾傳播。出版《上海城記》、《愚園路》、《流言研究》等著作10餘部。在《復旦學報》《新聞大學》《新聞記者》等學術刊物及重要報刊發表論文及文章上百萬字,曾獲上海市新聞論文一等獎。主持有《上海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國際經驗借鑒與實現路徑研究》《城市文脈與城市更新策略:基於上海老城廂的研究》《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背景下,『十四五』時期成都增強城市軟實力的戰略研究》等各級各類課題多項。
鄭崇選,博士,研究員,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所長,上海社科院「上海文化發展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出版專著《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視域》《媒介轉型與當代中國 文化形態的變遷》《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多元內涵:上海探索與實踐》《當代中國文化發展的邏輯》等多部,獨立承擔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多項,參与多項重大文化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工作。近年主要從事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等相關領域的基礎及決策諮詢研究。

目錄
總報告
在融合發展中創造中國特色城市文化新形態 鄭崇選李亞娟金方廷葉舟 / 001
重 點 關 注
城市文脈與城市更新策略: 基於上海老城廂的研究 上海社會科學院老城廂更新預研究課題組 / 028
建築語法、發明傳統與城市再生——以申園為例 葉祝弟 / 071
上海公共治理: 城市品牌建設的「第五極」研究——基於城市軟實力提升視角 陸燁傑 任健 / 088
文化與數字化深度融合,助力新時代上海人民城市建設 秦迎林 向思鳳 張姝瑤 / 108
傳承和激活文化資源打響上海五大新城城市品牌 凌燕 / 126
新常態下上海文化遺產保護與公眾參与創新機制研究 曹曉華 / 150
城市韌性的文化維度: 身份認同、自組織與空間記憶 朱恬驊 / 163
比 較 借 鑒
長三角現代化建設的實踐樣板意義與全球認知價值 何建華 / 180
城市智庫助力城市軟實力的提升 胡鍵 / 201
加拿大多元化城市社區的功能和活力——關於城市文化的個案研究 子夜 / 215
疫情里的德國文化發展及文化政策 周睿睿 / 229

精彩書摘
在融合發展中創造中國特色城市文化新形態
鄭崇選 李亞娟 金方廷 葉舟
摘要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上海文化在歷史演進的傳承創新中,構建起城市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品質,錨定了上海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建設方向。強調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融合發展、共生共榮,不僅把握住了上海文化開放融合的優秀特質,更為彰顯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的神韻魅力提供了充分體現文化主體性的明確路徑,以「三大文化」融合發展為底蘊的上海城市發展歷程就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典型示範。
關鍵詞 融合發展 中國特色 城市文化新形態 「三大文化」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深刻領會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特色和本質要求,要積極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特別是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文化;堅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到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不斷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豐富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寶貴資源。這三種文化資源不是矛盾對立的,也不是彼此隔絕的,而是相互關聯、彼此共生、融會貫通的,深深地植根在上海城市日常生活中,豐富了上海的文化個性,賦予城市旺盛的創造力,鑄就了上海這座城市特有的歷史底蘊。三種文化從不同的方面,基於各自所長,多元地闡釋了上海這座城市不拘一格的文化色調。上海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提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神韻魅力所在,必須充分彰顯「上海文化」品牌標識度,城市精神品格浸潤人心,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融合發展。
一、 國際文化大都市視野中的「三大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激發全民族文化創新創造活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文化陶冶著人們的心靈,思想文化是人的靈魂,城市文化就是城市的靈魂,主流文化主導著城市靈魂的品質品位、內涵格局和基本走向,一個高層次、高品位、韻味健康豐富的國際化大都市,絕對不可能建設在文化沙漠之上。唯有讓精神生長、讓文化發育,才會有朝氣蓬勃的城市形象,才會有奮發有為的城市氣質,才會有值得永久回味的城市記憶。
2017年12月,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明確提出,要打響「上海文化」品牌,豐富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的寶貴資源,要用好用足。2018年,上海市更是進一步以「國際文化大都市」為清晰的建設目標,確立了《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該行動計劃圍繞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的目標,提出全力打響上海紅色文化品牌、海派文化品牌、江南文化品牌,使上海城市的文化特質更加凸顯、精神品格更加鮮明、人文內涵更加厚實、戰略優勢更加突出,進一步增強城市軟實力和核心競爭力。2021年,又在實施打響「上海文化」品牌第一輪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的基礎上,以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為主線,通過實施新一輪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該計劃明確提出「三大文化」在上海文化品牌建設中的作用是,在紅色文化傳承弘揚中彰顯「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凝心鑄魂作用,在海派文化傳播提升中彰顯「上海文化」品牌建設聚力匯智作用,在江南文化發掘創新中彰顯「上海文化」品牌建設培根固本作用。2021年6月22日,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十一屆委員會第十一次全會上審議通過《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厚植城市精神彰顯城市品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進一步提出:「使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交相輝映中激發創造活力,在世界文化交融激蕩中綻放獨特光彩,讓世人更好地感知中國風、東方韻。」2022年6月25日,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李強書記作報告時提出,要大力弘揚城市精神品格,深入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明確提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是上海神韻魅力所在,必須充分彰顯「上海文化」品牌標識度,為此,上海要堅持做強「碼頭」、激活「源頭」、勇立「潮頭」,打造獨具魅力的人文之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構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全面提升國際傳播能力。中共上海市委關於全面提升上海城市軟實力的意見中也指出,著力增強全球敘事能力,擴大城市軟實力的國際影響,更好地向世界展示傳統與現代交融、本土與外來輝映、有序與靈動兼具、文明與活力並蓄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形象。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明確指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上海的明確定位。對上海來說,最集中的目標就是要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因此,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就必須深入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要深入推進國際文化大都市,就必須以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為關鍵支撐,「三大文化」理應成為上海文化的名牌和標誌,統領未來上海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基本方向和路徑。這樣才能為加快建設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提供不竭力量源泉。
江南,廣義上泛指長江以南地區及江淮之間的部分地區,今天主要指以太湖流域為核心的長三角地區。江南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悠遠的人文歷史不僅影響了江南人民的內在氣質、思維方式、性格特徵,而且鑄造了優秀的江南文化。江南文化是江南地區生息和繁榮的基礎,對長三角地區的發展和演進有著極大的影響。上海身處江南的核心地區,上海城市文化顯然是以江南文化為底色的,反映了對江南地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弘揚。也正是因為有著濃郁的江南特色,崇實、崇文、重商、重民、精緻、開放、靈活這些江南文化的優秀傳統都在上海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海派文化是上海開埠以後江南文化與西方文化融匯的產物,就其精髓而言,海派文化與江南文化一脈相承,同時又是江南文化與西方文化交融后的一種新的發展形態。海派文化從江南文化的土壤中汲取了豐富的營養,完成了從承繼江南文化到熔鑄江南文化再到引領都市文化的歷程,從而推動了上海文化在整個江南文化格局中的中心地位的確立。另一方面,海派文化對江南文化的繼承、集聚、融合、創新,也推動了江南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使得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至今仍是中國最富有魅力和活力的地區之一。
也正是海派文化孕育出的上海多元的城市格局,為紅色文化在這裏的孕育與繁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生存空間。一方面,上海作為中國近現代工業和中國工人階級的搖籃,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提供了階級基礎;另一方面,上海作為新知識、新思想、新文化的傳播中心,為馬克思主義學說傳播、紅色文化壯大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紅色文化使海派文化有了「魂」,也讓江南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此同時,在與江南文化的接續中,紅色文化也有了更為深厚的歷史底蘊,獲得了豐厚的滋養。所以,上海的紅色文化並非無根而生、橫空而來,而是有其先聲、前奏與深厚的社會基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近代上海紅色文化,之所以那麼鮮艷、燦爛和繁盛,成為非常獨特和非常光輝燦爛的紅色文化篇章,是因為其與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中的諸多豐富內涵與基本特點密不可分。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過去十年來上海的發展,突出表現為硬實力的持續增長。與此同時,上海城市治理水平的精細、法治建設的完善、市民素質的提高、人居環境的改善,也都助力上海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城市之一。可以說,上海今天的繁榮,歸根結底就是上海城市文化發展的必然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上海的發展過程充分地表明,中國不只是從書本上、從對外國的摹仿中找尋道路,而是根據自己的實踐和經驗積累,通過改革和開放,不斷摸索和總結出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發展模式。從這個角度而言,經過時代沉澱、歷史淘洗和社會磨礪形成的上海城市文化,蘊含著強大的精神力量,而這一精神力量正是建立在以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為堅實基礎的歷史底色之上。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共生共榮,構建起「上海文化」的內涵基因和獨特品質,由此形成了以傳統與現代交融、本土與外來輝映、有序與靈動兼具、文明與活力並蓄為特色的上海獨有的都市魅力。可以說,以「三大文化」為底蘊的上海城市文化的發展歷程就是中國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和最好寫照,也是上海社會主義國際大都市建設邁向新階段的獨特優勢條件。
但另一方面,上海的綜合實力雖然已經發展到了一定高度,但仍有不少再提升、再發力的空間,距離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更有需要進一步努力之處。當前,上海乃至中國都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處在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一方面城鄉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美麗中國建設成效顯著,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進一步提高,在全球治理中發揮著更大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發展的環境條件、格局形態、動力機制、治理模式等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更加迫切地需要文化軟實力的「加速器」作用,作為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厚植實力之基。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城市發展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我們在新時代的征程上能否行穩致遠。所以,上海只有不斷發展、不斷升華城市文化建設,深入推進國際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