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化交流發展報告.2023-文化交流的生命圈-中心與邊緣,交錯、交流與創新 9787547619001 徐錦江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遠東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NT$623
商品編號: 9787547619001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3*若逾兩年請先於客服中心或Line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上海文化交流發展報告.2023-文化交流的生命圈-中心與邊緣,交錯、交流與創新
ISBN:9787547619001
出版社:上海遠東
著編譯者:徐錦江
叢書名:上海文化發展系列藍皮書
頁數:258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1138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簡體書】 上海文化交流發展報告.2023-文化交流的生命圈-中心與邊緣,交錯、交流與創新 787547619001 徐錦江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廣大讀者
《上海文化交流發展報告(2023)》以「文化交流的生命圈:中心與邊緣,交錯、交流與創新」為主題,對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城市形象重塑、中外文化交流的現狀及關係重構、世界文學關係等問題進行了深入考察與思考。全書內容共分為:總報告、With COVID-19時代下的社會及城市新形象、國家形象與文化傳播、文學交流史跡鉤沉與新探、港澳台文化交流與實踐五部分,探討了人類文明在經受數百年來巨大的轉折時,人們對社會、歷史及整個「生命圈」的思考,倡導多樣性文化,在多樣化的環境中謀求和諧存續。

內容簡介
本書以「文化交流的生命圈:中心與邊緣,交錯、交流與創新」為主題,聚焦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城市形象重塑、中外文化交流的現狀及關係重構、世界文學關係等問題。全書內容共分為:「總報告」「WithCOVID-19時代下的社會及城市新形象」「國家形象與文化傳播」「文學交流史跡鉤沉與新探」「港澳台文化交流與實踐」五部分。

作者簡介
徐錦江,現任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院長,研究員。上海社科院「文化創新與城市軟實力研究」創新團隊首席專家。《上海文化》雜誌社社長。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原所長。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全國新聞出版行業領軍人才。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眾傳播。出版《上海城記》、《愚園路》、《流言研究》等著作10餘部。在《復旦學報》《新聞大學》《新聞記者》等學術刊物及重要報刊發表論文及文章上百萬字,曾獲上海市新聞論文一等獎。主持有《上海提升城市軟實力的國際經驗借鑒與實現路徑研究》《城市文脈與城市更新策略:基於上海老城廂的研究》《可持續發展世界城市背景下,『十四五』時期成都增強城市軟實力的戰略研究》等各級各類課題多項。
李艷麗,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領域為中日近代比較文學。有《晚清日語小說譯介研究》《晚清文學與明治文學關係研究》《文藝復興的女人們》《林紓冤案事件簿》《琉球見聞錄》等專著譯著。

目錄
總 報 告
數字出海
——傳播中國聲音,融入世界文化生態 周梅嬰 胡 睿/001
With COVID-19時代下的社會及城市新形象
國際化背景下的文旅融合 陳聖來/021
在「聖」與「俗」之間:后疫情時代奧運會開幕式直播的美學共同體 張燦榮/033
多元文化融合中的寵物友好型城市建設:以上海為例 陳亞亞/049
國家形象與文化傳播
知識生產·公共輿論·對華政策——美中關係全國委員會與轉折時期的美國中國學(1966—1972) 張 焮/065
德國智庫體系及其對華研究 國 懿/085
世界變局背景下之中俄人文交流成就與發展對策 唐穩君 蒙耀登/101
中國電影、國際電影節與疫情時代的文化交流——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前藝術總監馬可·穆勒訪談 任 明/119
包容開放,和平發展的民間外交——中菲媽祖文化交流略考 王海冬/132
文學交流史跡鉤沉與新探
「信念」——日本戰後民間中文教育視野中的藤堂明保 王俊文/144
上海文壇濟慈譯介中的創傷與療愈解讀 劉海英 惠卓然/160
從文本到有聲:中國奇異故事英譯的戲劇化呈現及啟示 劉 穎 鍾 傑/179
村上春樹文學在中韓兩國的翻譯與出版 權 慧/198
港澳台文化交流與實踐
澳門及其文化中介:淺談澳門譯務署的漢學家 蘇永祿/211
彭執中與澳門兒童文學 張政君/233
新冠疫情下台灣地區媽祖文化與「送王船」文化助力共同富裕實現路徑研究 嚴文志/245

精彩書摘
村上春樹文學在中韓兩國的翻譯與出版
權 慧①
摘 要 1987年《挪威的森林》在日本掀起「村上春樹現象」后,其作品陸續與中韓兩國的讀者見面。本文將著眼于村上文學在兩國的翻譯出版情況,根據不同年代,分階段進行探討。考慮社會背景與經濟背景等各不相同,因此分別總結兩個地區的特徵,並進行比較。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末至今在國內共發生五次「村上熱」,而韓國龐大的讀者群,支撐著該國持續發生著「春樹旋風」,筆者也將對這一部分進行總結和對比。
關鍵詞 村上春樹文學 翻譯 出版
村上春樹於1949年1月出生於日本京都市伏見區。因其父村上千秋工作調動至私立甲陽學院,舉家搬遷至兵庫縣西宮市。12歲時遷居隔壁的蘆屋市。1968年,村上考入早稻田大學第一文學部,1975年畢業。期間與高橋陽子結婚,並於1974年在國分寺車站附近經營爵士咖啡吧「Peter Cat」。1978年4月的一個下午,村上在神宮球場觀看養樂多燕子隊對陣廣島鯉魚隊的棒球賽時突發奇想,比賽結束后立即趕往新宿的紀伊國屋書店,購入稿紙和鋼筆,開始創作他的第一部小說。半年後完成處女作《且聽風吟》,一舉摘取1978年群像新人文學獎。1982年他將爵士咖啡吧轉讓,開啟職業作家的生活。此後筆耕不輟,陸續發表多部小說、遊記、散文等作品,深受讀者喜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在198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短短一年內售出400萬冊,在日本掀起「村上熱」。此後其作品在世界各地出版,備受好評,獲獎無數,已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版。
2018年村上宣布將自己的藏書以及個人收藏的大量唱片CD等捐贈給母校早稻田大學。早稻田大學在知名校友優衣庫集團執行董事柳井正的資助下修建「村上春樹圖書館」,於2021年10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成為世界各地村上文學愛好者的打卡之地。館內保存大量村上春樹作品以及相關研究資料,還有作為「Peter Cat」生命延續的咖啡店「橙子貓」。
筆者在村上春樹圖書館調查時發現,華語圈和韓國對村上春樹作品翻譯的數量最為可觀,而且擁有龐大的讀者群。中文版本分為: 大陸地區的簡體字版本和在台灣與香港地區發行的繁體字版本。本文將著眼于中國大陸與韓國,介紹30多年來村上作品在兩國的翻譯與出版情況,總結其特徵與共性。
一、 村上春樹文學在中國大陸的翻譯與出版
據藤井省三介紹,村上春樹文學介紹到中國大陸的時間最早在1986年2月。吉林省長春市發行的月刊《日本文學》藤井省三:《村上春樹のなかの中國》,朝日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頁。刊載了三部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鏡子里的夕陽》《街的幻影》《1980年的超級市場生活》以及川本三郎的評論《都市的感受性》(賴明珠譯)。此後如《世界文學》《外國文藝》等文學雜誌陸續翻譯部分村上短篇小說。本文以單行本為探討對象,在本節將村上文學翻譯出版分為1989年—2000年11月、2000年12月—2008年、2009年—2019年、2020年—現在的四個時期進行論述。
(一) 以灕江出版社為中心的時期: 1989年—2000年11月
《挪威的森林》在日本掀起「村上春樹現象」后,廣西桂林的灕江出版社於1989年7月率先出版中文譯本,初印3萬冊。這一中國首部村上文學譯本由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的日本文學研究專家李德純作序,在廣東暨南大學任教的林少華翻譯。出版后,灕江版《挪威的森林》頗受讀者的青睞,在1990年4月又增印3 5萬冊。同年6月,位於黑龍江哈爾濱的北方文藝出版社出版了鍾宏傑、馬述禎合譯的《挪威的森林》,初印5萬冊。短短一年時間,這部日本暢銷書便在中國發行11 5萬冊,並在中國南北方兩家出版社接連出版,可見中國國內圖書市場對這部作品的需求之大,這也可以視為在中國掀起第一次「村上熱」的開端。
此後1991年三家出版社邀請不同的譯者,以不同的書名出版了村上春樹長篇小說《舞!舞!舞!》(1988)分別為《舞吧!舞吧!舞吧!》(百花文藝出版社,張孔群譯),《青春的舞步》(譯林出版社,林少華譯),《跳!跳!跳!》(灕江出版社,馮建新、洪虹譯),1992年灕江出版社又出版長篇小說《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1985)《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林少華譯,灕江出版社1992年版。首印數量不明。與短篇小說集《好風長吟》《好風長吟》即前述村上春樹處女作《且聽風吟》。1992年8月灕江版《好風長吟》包含這部小說外,還摘選了其他村上早期的21部短篇小說。林少華等12位譯者參与翻譯,首印10000冊。兩部作品。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多家出版社爭相出版村上作品,且發行量之大,可視為國內的第一次「村上熱」。
1992年7月中國加入世界版權公約,版權意識日益加強。1995年灕江出版社與村上作品版權代理方進行交涉,以1000美元的預付金購入《挪威的森林》《世界盡頭與冷酷仙境》《舞舞舞》《尋羊冒險記》及短篇小說集《象的失蹤》五部作品的版權,第二年開始推出「村上春樹精品集」。1996年7月灕江版《挪威的森林》的譯者後記中,林少華提到「為在我國正式加入世界版權公約之後這部書仍能光明正大地送到讀者手中而付出了可謂相當執拗的努力」,然而這部譯作中並未看到版權說明。
直到1997年5月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象的失蹤》,才得以看到扉頁中提及「本書經日本村上春樹先生授權出版」,同時譯者後記中提到「因受著作權協議書篇目制約,較之1992年8月版(筆者注: 即前述《好風長吟》),這次或刪或增進行了較大幅度的調整。同時對舊譯做了個別文字上的修訂,是為修訂版」。該「村上春樹精品集」全五冊首印共計4 9萬冊,然而並沒有如預期般受到讀者過多的關注。1998年灕江出版社以清新淡雅的全新封面再次出版「村上春樹精品集」,《挪威的森林》刷新了其銷量,截至2000年9月增印10次,共出版21 6萬冊,成為暢銷書。這也是國內發生的第二次「村上熱」。
1999年,雖然版權制度已經確立,但依然有出版社未經許可發行村上作品,例如北方文藝出版社「力排眾議」,以高翔翰譯本,出版了「村上春樹作品集」,包含《聽風的歌》《袋鼠通信》及《發條鳥年代記》第一部和第二部。由此也可以看出,村上春樹文學在國內的市場需求之大,讀者群之龐大。這一時期共出版了11部村上作品,以小說類為主,其散文、遊記等並未受到關注。
(二) 上海譯文出版社「一枝獨秀」期: 2001年12月—2008年
2000年11月灕江社的版權協議到期,第二年上海譯文出版社以3萬美元購入17部村上作品版權,分別推出「村上春樹文集」「村上春樹隨筆系列」,並積極引進村上的其他作品,由林少華擔任翻譯,截至2008年底共出版53部村上作品(包含重複出版)。這一時期村上春樹小說類作品全部譯為中文,以灕江出版社為中心的時期,未能與讀者見面的村上的隨筆散文也陸續問世。
值得一提的是,在灕江社時期出版的《挪威的森林》為刪減版,包括部分性描寫內容共刪減1600字左右。而上海譯文社拿到版權后隨即推出《挪威的森林》全譯本,灕江版刪減的內容也得以「問世」。或許這一舉措也加大了《挪威的森林》的銷量,全譯本截至2007年2月共增印26次,發行量逾112萬冊。據藤井省三在中國知網的調查,2007年對《挪威的森林》的研究論文相較2002—2006年有增加趨勢,以及這部作品龐大的發行量,恰逢《挪威的森林》問世20周年,中國出現第三次「村上熱」。
翻譯出版的村上作品全部由林少華翻譯,林譯受到讀者支持的同時,也有一些研究者和讀者對其譯本的質量提出異議。
(三) 版權競爭時期與第四、五次村上熱: 2009—2019年
2009年,新經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施小煒翻譯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至此上海譯文出版社對村上春樹作品的「壟斷」出版期宣告結束。同年長篇小說《1Q84》問世,圍繞這部作品,國內出版界也掀起一場狂熱的版權爭奪戰,最終由新經典以當時國內出版史上最高額的版權費100萬美元藤井省三:《中國における村上春樹受容の第二の転換期》,《新潮》,2011年3月號,第204頁。獲得該作版權,施小煒擔任翻譯。這部作品第一部首印120萬冊,11天後又增印10萬冊泉京鹿:《村上作品の翻訳者めぐる熱い議論》,The Globe Asahi Shimbun,2010年8月16日。。從首印超過100萬冊以及激烈的版權爭奪戰,也可以看出伴隨《1Q84》的出版,國內掀起了第四次「村上熱」。此後進入上海譯文與新經典的版權競爭時期。
新經典接連將村上作品版權收入囊中。村上中篇小說《天黑以後》(2004)在上海譯文的版權到期后,2012年2月新經典購入並由施小煒翻譯出版,腰封上寫著「全新譯本 忠實原著」,這也是國內版權制度正式確立后,針對村上同一部作品出現的兩部不同中文翻譯版本。2013年長篇小說《沒有色彩的多崎作與他的巡禮之年》,使版權之爭白熱化,最終新經典獲得該作版權,同樣由施小煒翻譯。截至2019年12月31日,新經典共出版16部村上作品。與上海譯文社以林少華翻譯出版的村上作品不同,新經典除施小煒外,任用楊若思、劉名揚等新人譯者。
在版權之爭「屢次挫敗」后,上海譯文社將目光轉向《地下》(1997),《爵士群英譜》(2001)等村上舊作,2014年繼而發行淡青色封面的「村上春樹代表性長篇小說精裝本」

規格說明
大陸簡體正版圖書,訂購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