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理解事實,是我們更好地在社會交往和話語實踐中擺事實、講道理的前提;掌握事實,也是我們從事各項研究的基礎。《論事實——從形而上學、知識論、價值論之三稜鏡看》主要討論哲學中的事實問題,即中西哲學家如何看待事實,他們的事實思想有何價值與缺陷,當代人應該確立什麼樣的事實觀。為全面討論事實,該書從形而上學、知識論、價值論三個不同的層面推進有關事實的研究,並以事實為核心,將分析哲學的主要學術問題串聯起來進行研究。
作者簡介
阮凱,1989年生,男,安徽宣城人,復旦大學哲學博士,上海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曾擔任《探索與爭鳴》哲學編輯。主要研究領域和研究興趣為分析哲學、科技哲學等。在《哲學動態》《自然辯證法研究》《自然辯證法通訊》《科學技術哲學研究》《哲學分析》等學術雜誌發表論文十余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全文或摘要轉載多篇,獲得2021年度復旦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主持國家和省部級項目各一項。
目錄
導言
第一節 選題研究的緣起、目的與意義
第二節 本書結構
第三節 常引著作名稱簡寫
第一章 事實形而上學的興起
第一節 從事物本體論到事實本體論
第二節 事實與事件:羅素的邏輯原子主義
第三節 事態本體論的系統化:維特根斯坦的邏輯原子主義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二章 事實形而上學的當代發展
第一節 阿姆斯特朗第一哲學的基本立場
第二節 阿姆斯特朗的事實本體論的主要觀點和鮮明特色
第三節 阿姆斯特朗的事實本體論的理論貢獻與缺陷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三章 實在與建構:事實本體論的疑難與批判
第一節 三種事實本體論的異同及其各自疑難
第二節 命題圖像論的批判與事實的建構
第三節 從否定事實看事實本體論與事實建構論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四章 建構主義的事實觀:事實的語言認知建構論
第一節 事實的語言建構論
第二節 事實的認知建構論
第三節 事實的語言認知建構論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五章 事實的價值維度
第一節 價值的情感學說:情感進路的問題
第二節 事實與價值、分析與綜合雙重二分的崩潰
第三節 批判事實與價值之嚴格二分的事實建構論方案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六章 再論事實與知識、真理
第一節 事實本體論的知識論動機
第二節 符合論的真理觀及其問題
第三節 使真者理論的興起及其批判
第四節 本章小結
第七章 事實與模態
第一節 組合主義之興起與批判
第二節 事實建構論如何安頓可能性:語境主義的可能觀
第三節 本章小結
結論 批判事實形而上學:讓事實回歸人類實踐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精彩書摘
《論事實——從形而上學、知識論、價值論之三稜鏡看》:
(二)簡單事實的組成結構疑難
在組成結構方面,維特根斯坦同樣較少受到責難,如果對象存在,對象如鏈子的諸環節一樣彼此套在一起是較為容易被理解且少有疑問的。而對羅素來說,第一章已論述了羅素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個處於時間之中並在同一時間佔據一個特定空間的殊相是如何與不在時間之中、在不同地方的反覆出現的共相結合的呢?羅素並沒有回答這個問題,他認為在現實中某個點具有某種顏色、某個物具有某種質量已經不言自明地證明了殊相與共相的結合。一定程度上,他對解釋共相與殊相如何結合的問題採取了逃避的態度。阿姆斯特朗的問題是,如果他堅持共相實在論立場,他就必須解釋,一種不依賴於心靈的共相如何能夠與一種心靈的抽象物(薄殊相)結合在一起組成基本事實。可當他不得不去解釋說明薄殊相與共相如何結合時,他又暫時隱藏了自己的共相實在論立場,主張基本事實是世界之基本實體,共相與薄殊相一樣都是人通過心靈活動對事實之抽象。阿氏對待共相前後不一致的態度,使得他以一種前後矛盾的方式解釋簡單事實的組成結構。
(三)總體事實、一般事實、高階事實之疑難
維特根斯坦不承認高階事實,自然不會遇到為這些高階事實辯護的問題。羅素承認總體事實,那麼,他就需要為總體事實的存在辯護。羅素的主要見解是,一方面,從邏輯原子主義的角度考慮,無論是簡單事實,還是由簡單事實複合而來的複雜事實,都是特殊事實,而不是關於事實的事實;可另一方面,只有列出特殊事實和說明這些特殊事實是全部事實的總體事實或一般事實,才能對世界作出完整性的說明。正是在這一動機下,羅素主張存在總體事實,但問題是,諸簡單事實無論以何種方式複合,所得到的只能是特殊事實,總體事實和一般事實等高階事實並不能由簡單事實複合而來。因此,羅素陷入了一種困境之中:如果他要徹底堅持邏輯原子主義,世界都由簡單事實複合而來,那麼他就不能主張總體事實的存在;如果他要繼續堅持總體事實,那麼他就沒有徹底堅持邏輯原子主義。要言之,邏輯原子主義的基本主張是與總體事實相悖的。
阿姆斯特朗在這方面同樣繼承羅素的觀點,認為存在總體事實等高階事實,除了上述羅素所面對的疑難以外,他還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一方面他承認總體事實,另一方面又否認否定事實,但殊不知,總體事實一定程度上也是否定事實,說某些一階特殊事實是我們世界中的全部事實,言外之意是,除了這些事實之外的其他事實都不是我們世界中的事實,總體事實這個概念在做了「肯定」工作的同時也做了「否定」工作,因此總體事實也一定程度上是否定事實。但弔詭的是,阿氏又拒絕否定事實的存在。因此他又遇到了新的矛盾,如果他要拒絕否定事實,就應當拒絕總體事實,以此才能在邏輯上說得通。
(四)否定事實的疑難
就整個本體論設計來說,維特根斯坦的否定事實並沒有遇到太多困難,因為否定事實是事態的不存在而已,只要事態和肯定事實被給定,那麼否定事實也就確定下來。如某個基本粒子某一瞬間可能在十個位置上,那就有十種可能的事態,如果確定了其在某一個位置,那麼,它在其他九處便都是否定事實。在否定事實問題上,學術界幾乎很少對維特根斯坦有真正深入的批評,一個可能原因是維氏的整個事實本體論框架邏輯上較為縝密。相較於維氏,羅素的問題則比較多,他對於否定事實的承認引發了很多不必要的理論困難,不僅作為基本實體的否定事實在直覺上是很難被人們認可的,而且將否定事實作為實體會引發本體論的無限膨脹。這裏一個很有趣的問題是,同樣是承認否定事實,為什麼維特根斯坦不會遇到本體論的無限膨脹這樣的問題?這源於兩人不同的本體論框架以及對否定事實的不同定義,對於維氏來說,只要簡單對象被給定了,所有的簡單事態也就被給定了,且這些簡單事態都是有限的,那麼這些簡單事態的存在(肯定事實)與不存在(否定事實)同樣也是有限的。羅素以殊相和共相作為事實的主要成分,在這個框架中去承認否定事實的實體性地位,必然會遇到本體論上的無限膨脹。阿姆斯特朗對於否定事實的態度是,不承認否定事實,進而也不會在本體論層面遇到否定事實的問題。可問題是,如果在本體論層面不設定否定事實,那我們如何去解釋在現實生活和日常語言中,否定事實在不斷地被談論呢?阿氏需要做的工作是,在主張不存在否定事實的前提下,去解釋我們日常語言中談論的否定事實是什麼東西,阿氏給出的答覆是,這些否定事實其實是真的否定命題而已,它們不具有因果效力,也不具有實體性,我們可以用肯定事實和總體事實一起來得到否定命題的真,可問題是,阿氏在本體論層面預設的總體事實,其實也是一種否定事實。從整體上看,他拒絕否定事實又承認總體事實,已使他陷入互相矛盾的困境之中。否定事實問題對於事實本體論是一個巨大的衝擊,本章第三節將全面論述否定事實問題,以此對事實本體論展開批判。
前言/序言
欣聞阮凱君的《論事實》一書出版,作為他在讀博時候的導師,本人非常樂意為他的這部著作作序。這部著作也是阮凱君的博士學位論文的修訂版,算是他的學術處女作。
阮凱君是我的博士生導師生涯中培養的第一位博士。與一般博士生不同,他在讀博之前曾在《探索與爭鳴》雜誌長期從事專職編輯工作,因此學術文筆要比很多同齡人老練得多,眼界也寬廣很多。儘管如此,我也希望他能在博士階段專攻一位哲學家的著作,然後作到由點帶面。我給他選定的題目是澳大利亞哲學家阿姆斯特朗的形而上學。我的本意是:目下中國分析哲學的研究的主要關注點乃語言哲學、知識論與心靈哲學,卻相對缺乏對分析形而上學的研究,儘管海外的此類研究早已十分蓬勃。其中,我國對澳大利亞唯物論思想的研究尤其薄弱(很多人提到英語哲學,都很少意識到澳洲哲學的存在)。在這個問題上,阿姆斯特朗的形而上學算是一個很合適的研究切入點。一方面,他的確算是戰後澳大利亞唯物論思想的代表人物;另一方面,他對於「事實」問題的討論又接續羅素、維特根斯坦對同類問題的討論,從他入手,我們也可以藉此了解20世紀分析哲學發展的一條主線。
事實上阮凱君關於「事實」問題的研究成績已明顯超出了我的預期。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早已不是對於阿姆斯特朗一位哲學家的「事實觀」的研究,而是一場以阿姆斯特朗為核心的哲學群舞。在這個群星璀璨的思想舞會上,羅素、維特根斯坦、塞爾、金岳霖等中西思想家長袖善舞的姿態亦歷歷在目。而阮凱君則是這台大戲的總導演——他用他的思辨力,將不同的哲學家關於「事實」問題的研究成果有機地串聯了起來。在讀慣了那些只會亦步亦趨地跟著原著鸚鵡學舌的哲學學位論文後,諸位目前打開的這部阮凱君的著作,的確能夠帶給大家一股清醒的哲風。本書的亮點見於如下幾處。
第一,本書的問題意識明確,便是要將「事實」的哲學含義說清楚。請問,何為「事實」?秦始皇統一了中國是「事實」,但秦始皇沒有官方記載的皇后算不算「事實」?帶有否定詞的表述能不能指涉「事實」?月亮是地球的衛星是「事實」,但張三目前在想如何唱「月亮代表我的心」算不算「事實」?天文學常識與心理學事件是不是都算「事實」?很顯然,雖然平時我們都愛說「要實事求是」,但是關於何為「事實」,日常語言所使用的標準,往往是非常混亂的。金岳霖先生曾認為哲學研究的要點是「通」——套用到「事實觀」上去,這就是說,我們得用哲學的觀點,將藏在日常語言中的各種關於「事實」的混亂標準加以整編與處理,最後作出一套能夠自洽的關於「事實」的哲學理論來。很明顯,阮凱君就是按照這個要求來從事他的研究的。在具體的行文中,我能明確地感受到他不僅僅是在研究相關的分析哲學家在想什麼,而是在試圖思考他們所思考的問題,由此再去臧否相關思想家關於「事實」的思考成果。對於「事態」「事實」與「事件」等概念之間的微妙差異與聯繫,作者也有很好的把握。全書第三章關於「否定事實是否存在」的思考尤其讓人印象深刻,既在細節處理上細緻入微,同時又充滿了對於羅素等著名思想家的「否定事實觀」的批判意識。
第二,全書的撰寫充分體現了「元語言」與「對象語言」之間的差距,即能在一個高於被研究的思想家(在這裏特別是指阿姆斯特朗)的語言(即「對象語言」)的層面上,用自己的語言(即「元語言」)進行對被研究對象的重構與批判。而要做到這一點,說說容易,其實很難。根據我本人帶研究生的經歷,很多同學在表述別的思想家的思想時,都會將研究對象的語言與自己的語言混為一談——結果呢,研究黑格爾的人,自己寫文章的腔調也變得像黑格爾;研究海德格爾的人,自己寫文章的腔調也變得像海德格爾。但阮凱同學卻成功地避免了「掉進研究對象的思想窠臼」的寫作陷阱。他的策略是成功激活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思想資源,用維特根斯坦的早期哲學與晚期哲學分別評價阿姆斯特朗的「事實觀」,由此讓作者所研究的對象與作者自己的觀點之間的界限變得清清楚楚。由此,讀者既能迅速地了解到相關的思想家自己的論證是什麼,也能知曉作者本人的觀點是什麼。很多人或許會感到奇怪:用維特根斯坦哲學的觀點去評價另一位思想家的觀點,這算不算作者的原創?我的答案是;當然是。你若平鋪直敘地去介紹維特根斯坦的思想,這就不算創造,但引用維特根斯坦的觀點去評價阿姆斯特朗的觀點,這就算是創造了,因為維特根斯坦的文本里不可能有對阿姆斯特朗理論的現成評論——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若要活用維特根斯坦的思想資源去進行新的哲學評價活動,就需要完成對於該思想資源與被評價對象之間的概念空隙的「填充工作」——這就好比說,黑澤明如果要將《李爾王》的故事搬到日本拍攝出一部新的電影《亂》的話,他也必須花費大量精力去填充莎翁原著與日本風土之間的概念空隙。
第三,也正因為全書預設了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立場,所以全書最終對「事實」的處理採用的是一種融合形而上學、知識論與價值論的視角。換言之,何為「事實」,既不是事實對人類的單方面呈報,也不是人類自說自話的主觀構建,而是得益於世界與人類的某種「共謀」——而也因為這種共謀脫離不了人類的知識關涉與價值體系,所以,一種脫離知識論與價值論的事實理論必將是蒼白無力的。這一立場是對阿姆斯特朗原有事實理論的一種巨大超越,而且也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構成了呼應。
第四,該書的一個令人驚喜的地方,乃在於用不少的篇幅討論了金岳霖的「事實觀」。眾所周知,金岳霖的《論道》與《知識論》是20世紀上半葉中國原創性分析哲學研究的代表作——但毋庸諱言,目下細讀過這兩本書的人並不多。而金岳霖的「事實觀」之所以在本書中得到處理,也是基於如下考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