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² 孤獨是這個時代的「流行病」?NO,我們可以自由決定是否「孤獨」
² 獨處 ≠「我很孤獨」≠社交失敗者=社交關係推動力=自我的富足=生活的加油站
² 英國暢銷書作者、知名積極心理學專家用專業的指導和多種練習,助你走出孤獨的怪圈 ,建立高質量的人際關係,收穫更好的人生!
² 直戳痛點,即使無心理學基礎也能無壓力閱讀,助你認清孤獨的真相,教你學會化解孤獨與社交的衝突。即便你獨來獨往,也能應對複雜人事,將「消極獨處」轉變為「積極孤獨」。
² 30多種緩解指南教你分辨社交圈的內環、中環和外環,克服孤獨感,重塑親密關係!
內容簡介
現代快節奏的步伐極易造成生活的單調,進而孤獨也成為了當下人們普遍的生存感覺。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將一步步找到解決方案來幫助實現自我接納、增強自我信念和學會自我關懷。通過可行的策略,你會懂得如何維護現有的關係、交到新的朋友,並慢慢改變對群體和歸屬感的看法。同時你也將理解獨處和孤獨的區別:感謝獨處時光,慶祝獨處;應對孤立;與他人建立聯繫;與自己建立聯繫等。
作者簡介
[英]謝麗爾·里克曼
暢銷書作家、知名積極心理學專家,已出版發表了多部自我成長、心理健康類著作。致力於幫助人們減少煩惱,更好地享受生活。
目錄
引 言 在孤獨這件事上 你並不孤獨 001
第一章 孤獨的真相 009
第二章 重新認識孤獨 027
第三章 享受獨處 擁抱孤獨 045
第四章 與自己相處 087
第五章 改善人際關係 147
第六章 建立良好的社交關係 181
結 語 尋求平衡 230
精彩書摘
在孤獨這件事上 你並不孤獨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彷彿到處都是擁擠的人群。儘管有超過八十億人共同生活在這個地球上,但我們仍會有孤獨的感覺。
據估計,有 900 萬英國人以及 61% 的美國人,25% 的澳大利亞人和 16 5% 的十五歲以上的紐西蘭人認為自己是孤獨的。來自 Our World in Dataa 的數據顯示,在很多西方國家,有 25% 到 48% 的人在過去幾年的某個時刻中都曾感到孤獨、被拋棄和缺乏陪伴;而在殘障人士當中,這一比例甚至高達50%。
這樣的統計數據說明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無論你的社交情況如何,在孤獨這件事上,很多人都和你有相似的感受。
調查發現,世界各地有幾百萬老年人每周至少有五天都不會與任何人見面或交談,並將電視機作為主要的陪伴。然而,感受到孤獨的卻不僅僅是老一輩人。儘管年輕人能熟練使用龐大的社交網路,但他們卻比中年人更易感受到孤獨和寂寞。2018 年紐西蘭社會調查結果顯示,在紐西蘭的成年人中,18 ~ 24 歲的年輕人的孤獨感最為強烈。
獨自生活
近來,許多媒體都非常關注「孤獨症大流行」的相關新聞,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全球人口統計和健康調查報告顯示,現在世界上約有四分之一的家庭都只有一位家庭成員。而美
國人口普查局的數據則表明,自 20 世紀 40 年代以來,獨居人士的數量增加了兩倍。而且由於離婚率不斷上升,結婚的人越來越少以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保持單身,目前有 40% 的
城市家庭都是單身家庭。
但這些趨勢並不意味著人們一定會更加孤獨。獨自生活不代表孤獨,就像被眾人包圍著的生活也並不代表不孤獨。孤單可能會讓人感到孤獨,但感到孤獨的人並不一定是處於獨處的狀態。在很多情況下,身處人群之中的你可能會比孤單一人時更加感到孤獨。因此獨自生活與獨處並不一定意味著孤獨感的出現或社會支持的缺失。獨自生活的人也可能有很多非常親密並能夠提供支持和幫助的人際關係。
同樣,活躍的社交活動和人際關係並不一定能讓人免於孤獨。有些人際關係會消耗你的能量,也有些人際關係可以讓你積蓄能量。因此,在孤獨的問題上,人際關係的質量比數量更為重要。
孤獨並未減少
單身家庭的增加並不是唯一的變化。與50年前相比,我們與鄰居的關係變得冷淡了許多,而且也很少有鄰里之間共同撫養孩子的情況了。在幾十年之前,如果有親人或朋友要搬去大洋彼岸生活的話,基本就意味著此生難再相見,現如今的科技進步則讓我們不論身在何方都能與彼此保持聯繫。但並沒有證據表明,與鄰里關係更加密切的時期相比現今社會中人們的孤獨感有所減少。
除此之外,隨著個人主義文化的流行,能夠為人們提供支持和幫助的工會、民間組織及互助小組的確沒有前些年那麼常見了。
無論人們的孤獨感有怎樣的變化,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孤獨感絕對沒有減少。因此,這是一個值得我們投入精力仔細探討的問題。
摒棄孤獨
孤獨讓人感到痛苦,好消息是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因而也就不必長期忍受孤獨。正如之前所說,獨處並不一定使人孤獨,我們也能夠通過在生活中建立更多有意義的人際關係從而擺脫孤獨。
對於那些曾忍受過痛苦的讀者來說,我希望本書能夠像一個擁抱一樣為你們帶來溫暖和慰藉,也能夠像一位同伴一樣,指引你們建立更加豐富的人際關係,同時更好地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