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龐蒂思想轉型時期的重要著作
讀者對象:哲學專業師生及研究者
作者簡介
梅洛-龐蒂,法國著名哲學家,與薩特同為存在主義和現象學運動的重要人物,著有《知覺現象學》、《行為的結構》、《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哲學讚詞》等重要著作。 鄭天喆,哲學博士,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副研究員。
內容簡介
本書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梅洛-龐蒂於1948年接受電台採訪的七篇談話錄,另一部分是梅洛-龐蒂於1949年到1952年間在索邦大學教授《兒童心理學與教育學》課程的筆記記錄。 第一部分的訪談可以被視作梅洛—龐蒂早期哲學思想的簡要概括。梅洛-龐蒂在這裏向公眾清楚易懂地解釋了他的哲學思想。他強調,科學研究的是獨立於觀察者之外的客觀本質世界,而現代思想和藝術提醒我們關注與觀察者主體相關的世界,即藉助感官所知覺到的世界,同時他指出如何通過身體性揭示被知覺世界並接受其未完成性和含混性。 在第二部分的課程筆記中,梅洛-龐蒂藉助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探討兒童關於他人的知覺問題,希望在成熟的人類理智活動之下、即在認知主體與被認知對象的關係層面之下,探討兒童對經驗進行組織的原初活動,尤其是這種活動如何受到兒童與他人的關係、即情感性的影響。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客服中心或Line或本社留言板留言,我們即儘速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