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使用從先秦到清末的典型案例,在綜合中外學者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嘗試還原傳統中國法的原貌,分析其法言法語,曆數其法典法官,從而展示中華文明史中「禮—法」二元規則體系的發展脈絡,同時對個案進行深度、厚重的描寫和分析,從而展現延續千年的中華法統,其融合天理人情、調和信仰道德的特點。書中既有王安石、司馬光等朝廷大員關於某一法令如何適用的爭論,也有訟師這一特殊職業、城隍這一民間信仰對於中華司法體系的不同影響。作者簡介
張守東,任教於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講授中國法律史、中西倫理比較與應用等課程,研讀法律史、倫理學、美國憲法。譯有《卡多佐》《清代法制導論》等著作,寫有《儒學的美德觀及其對西方現代尊嚴理論的回應》《朱熹的法理、哲理及其自然法思想》《人命與人權:宋代死刑控制的數據、程序及啟示》《美國死刑制度的憲法法理及其未來》《伸冤與報仇——中國傳統法文化中的『公』『義』與『正義』》《論孔子的天命觀》等論文。主要著作:《法律理論和實踐與社會的良性運作》(與黃劍波合著,群眾出版社8年版》《法制現代化與憲政》(合著,知識產權出版社2010年版》。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目錄
第一章 法官皋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