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教化的經學-劉沅經學思想研究 戴森宇 978722013559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四川人民
NT$48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12*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面向教化的經學-劉沅經學思想研究
ISBN:9787220135590
出版社:四川人民
著編譯者:戴森宇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9117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一部深入探討清代學者劉沅經學思想的學術著作。作者通過對劉沅的生平、學術背景及其經學研究的QUAN面分析,不僅詳盡地梳理了劉沅經學思想的形成與發展,還對其在經世論和教育論上的DU特見解進行了深入的闡釋,揭示了劉沅如何將儒、道、佛三教思想融合。本書的研究填補了學術界對劉沅經學思想研究的空白,是研究清代思想史、經學史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為想要瞭解清代後期四川地區學術特點,以及對經學有興趣的學者和讀者提供了參考。
圖書賣點
深入探討”川西夫子”“一代師儒”的劉沅經學思想
劉沅是清代儒學大師、教育家,被譽為”川西夫子”,其學術被成為槐軒之學,但關於其思想還缺乏深入、系統的研究,此書恰恰為更深入地理解劉沅的思想提供了窗口。

內容簡介
本書是關於巴蜀大儒劉沅(1768—1856)的研究專著。劉沅被後世尊稱為”川西夫子”。作為一位生活于朴學昌盛時期的儒家學者,他卻以宋學方法解經;作為遠離當時學術中心的一鄉善士,卻為了”回歸孔孟”,以一己之力完成對儒家所有經書的重新注解;作為一名胸懷天下的道德君子,他將畢生心血獻給腳下的土地和普通士人民眾,成為揚慈善、興文教的一代師儒。
本書旨在通過深入研究能反映清儒劉沅學術思想的經學著作,來為劉沅及劉門的學術正本清源,並呈現劉沅經學思想的整體面貌以及挖掘出潛藏在各部經解中的一以貫之的解經理念和邏輯。本書亦對當前流行的幾種對於劉沅及其學術的認知和看法多有辨析,也對劉沅”三教同源”的觀念進行了義理上的深度剖析。

作者簡介
戴森宇,四川師範大學文學學士,北京師範大學哲學碩士,北京大學哲學博士,現為四川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四川省中國哲學史研究會理事。主要從事明清哲學、近現代中國哲學、中日思想比較、巴蜀思想文化等領域的研究,尤其重視探討中國哲學話語的內涵和經典文本義理的再詮釋。目前發表《”本體之寂”與”本然之寂”--中日比較哲學視域下的”寂”論》《道在親民: 中國古代學術思想興衰主導因素的思想史考察》等論文十餘篇。

目錄

目錄

緒? 言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 經學不離人倫教化
? ——劉沅經學思想的價值與意義
第二節 ? 劉沅及其學說的研究史回顧
第三節 ? 先行研究評述
第二章 劉沅學術思想的淵源及其命運
——兼談槐軒學走向衰落的幾個原因
第一節 ? 引論
第二節 ? 易學為主的家學淵源
第三節 ? 與丹道結緣——命運與學術的轉折
第四節 ? 師儒身份,面向教化
第五節 ? 學教並行,教代學興
第六節 ? 與主流相悖的思想主張
——對理學的批判及對漢學的否定
第七節 ? 蜀地學風的轉向
第三章 劉沅經解著作概述
第一節 ? 經著概況
第二節 ? “恒”之釋義
第三節 ? 經書選擇與參考底本
第四章 劉沅的解經原則及其背後的重要理念
第一節 ? 引論:經書與聖人
第二節 ? “以聖人之道定百家”的解經原則
第三節 ? 清代經學漢宋關係的再討論
第四節 ? 劉沅經解原則背後的三個重要理念
第五章 劉沅經解體例的基本特點
第一節 ? 辨理精詳
第二節 ? 一體通貫
第三節 ? 注重辭氣
第六章 對宋明理學的反思與糾補?
——劉沅經解中的儒家義理與三教融通論
第一節 ? 明清之際理學的境遇與反道統思潮
第二節 ? 身心性命之理
——”先天後天說”框架下的理學本體論省思
第三節 ? 存養省察之功
——存心養性即存神養氣
第四節 ? 返歸聖經,糾補理學
附? 論
劉沅經解中的”親民”與”師儒”
結? 論
附錄一
清處士劉止唐先生墓誌銘
附錄二
槐軒部分師友、後學的介紹與相關記載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 經學不離人倫教化——劉沅經學思想的價值與意義
經學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幹,又長期作為中國傳統士人注釋、學習、傳承儒家經典的學問,其主要涉及訓詁注釋、義理闡釋以及學派、演變、傳承等方法與內容。正如孔子所謂”道不遠人”,對儒家經典的闡釋與研究中,經文本身所承載的人倫教化之道都應作為探討的最高價值予以關切與關懷。但無論是經學的理學形態還是樸學形態,其後期似乎都越來越脫離經文本身的意義與價值探討,淪於空洞或支離。所以徐複觀先生在論西漢經學時說:”若經學無意義,則其傳承亦無意義。經學的文字是客觀的存在,但由文字所蘊涵的意義則須由人加以發現,而不是純客觀的固定的存在。中國過去涉及經學史時,只言人的傳承,而不言傳承者對經學所把握的意義,這便隨經學的空洞化而經學史亦因之空洞化,更由經學史的空洞化,又使經學成為缺乏生命的化石,即使不考慮到古代傳統的復活問題,為了經學史自身的完整性,也必須把時代各人物所瞭解的經學的意義,作鄭重的申述。這裡把它稱為‘經學思想’。此是今後治經學史的人應當努力的大方向。”故而現今對於經學的研究,更多應該詳明各人物的經學思想本身及其所承載的思想文化意義。否則,經學就會如朱維錚先生所說”已成為歷史”。近年來關於經學的研究已不再是一個偏於文獻學、考據學的領域,同時也受到思想界的青睞。這得益于近年來中國傳統人文學科試圖擺脫西方學術研究範式的”思想解放”。在這一建立自身話語權的背景下,對一些我國古代經學家、思想家的經學思想進行研究,其意義便顯得頗為重要。
另外,關於儒家”教化”,在如今語境下,”教育” 一詞似乎非常寬泛,且含有濃厚的將主體對象化的色彩; “教學”一詞又長期被窄化為師生之間在知識層面的授受關係或過程。而”教化”則不同,它既是儒家知識分子踐行聖人之道的最高方法論,也是儒學社會性、民間性本質的顯現。不得不說,這比君相之儒所致力的政治教化更接近孔孟。而劉沅經學的特徵就是既有著面向民間社會的教化維度,又保持著傳統經學的學術性。
劉沅(1768—1856),字止唐、一字訥如,號槐軒、又號清陽先生,四川雙流人,清代嘉道間思想家、教育家。乾隆五十七年,由拔貢中式舉人;道光六年,選授湖北天門縣知縣。不願赴任,改授國子監典簿。劉沅一生幾未涉足政治,開創了槐軒學派,學術自成一家,著述宏富。他用宋學的方法遍注群經,即”四子六經”《恒解》以及《孝經直解》《大學古本質言》,後人合稱為”十三經恒解”,這在當時樸學盛行的學界可謂獨樹一幟。其思想不落程朱窠臼,亦不陷空疏之風,紹述孔孟,學貫三教而服膺聖學。他亦被劉門奉為始祖,門人弟子廣眾,遍及巴蜀,遠至閩浙、臺灣,乃至海外,被時人稱為”川西夫子”。劉沅以師儒的身份遍解群經,以教化為目的打破學術藩籬。他在中國經學史與思想史上的登場恰逢中國學術轉型的變革,而研究他的經學思想也對走出當前的經學彷徨期有重要助益。2006年,收錄劉沅經解、語錄、雜著、詩文等內容的《槐軒全書》問世;十年後的2016年,劉沅經學著作集十卷本《十三經恒解》整理出版。劉沅的儒家學者身份逐漸廣為人知,並獲得普遍認可。回顧劉沅相關研究興起的十多年,因為其身份的多樣性,尤其是對其經學研究的淺嘗輒止,導致始終無法對其學術思想有清晰的定位和正確的認知。無論說劉沅學術思想是”新理學”“新心學”還是”三教合一”,都或有標新立異之嫌,或有妄為比附之憂。筆者認為只有對占劉沅著述一半多的經解文獻作深入全面的研究,才能把握劉沅學術思想的內核。劉沅以個人之力,舉數十年之功為幾乎所有儒家經書作注解。除力辟前人傳注之訛,亦顯其作為一師儒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劉沅經解 “平實而不平庸”,雖時有一空前賢之論,但均有所據。其經解多依文立義,不喜改經附會,多引用前人傳注,但並不拾人牙慧,一以聖人之道為判。又因其沉潛經義數十年而以倫常實踐體證之,故對前人經解多有糾補。乾嘉時期,漢學興盛,而劉沅獨以宋儒”以理釋經”之體例遍解群經,後被清廷准入國史列傳,足見其深厚功力與獨特的價值,這不能不勾起瞭解其人其學之念想。目前關於劉沅經學的研究數量稀少且多流於浮泛,所以對劉沅經學思想作全面系統的研究,可補前人研究之偏狹;同時,劉沅作為一名欲使經文 “明白易曉”的師儒,一名一生都未涉足政治而力主回歸孔孟的經學家,對其經學思想作深入系統的考察,當可見廟堂之下與門戶之外的面向教化的獨特經學內涵。
本書以經學史與思想史為背景,立足文獻,探究劉沅的經學思想,以求在經學史的研究框架下對劉沅經學思想作全面系統的梳理和深入的考察。本書內容遵循以下原則:1 不站在任何學派立場立論,以求儘量避免先入為主之見;2 以問題與思想主旨為綱目,統攝各章,而不分經論述,以免支離瑣碎、浮於表面;3 立足研究所得進行論述,力求主題自然展開、結論自然呈現,避免論證牽強附會。主要參考的劉沅經解底本為2016年巴蜀書社出版的《十三經恒解(箋解本)》。
第二節 ? 劉沅及其學說的研究史回顧
後世學界截至目前雖沒有給劉沅太多的關注,但我們仍能從有限的史料和研究成果中梳理出劉沅及其學說發展與研究歷程。據此大致可以將之分為四個階段。

前言/序言
緒? 言
劉沅是清嘉道間一通儒。其一生踐履儒者教化之責, 並以一己之力遍解群經,力避空疏與私見,兼融佛老,唯 求合于聖人之道,形成了自己的經學詮釋特色,可謂清代 思想史上的一顆遺珠。由於種種原因,劉沅的身份自近代 以來說法不一,近年來學界才肯定其儒家學者的身份。這 種身份定位上的模棱兩可,正是對作為劉沅學術思想核心 的經學思想未能明通所致。目前關於劉沅經學的研究文獻 無論是針對單經的還是從整體論述的,都還停留於淺層的 介紹分析,劉沅經學思想的研究工作尚未全面鋪開。
劉沅學術創作的高峰期正值乾嘉朴學由盛而衰的階 段,遠離當時學術中心的劉沅以畢生精力投入儒家民間教 化事業當中,並在此過程中完成了對儒家幾乎所有經書的 重新注解工作。其注經以漢宋兼采為特色,見解多有獨到之處,可以說其全部學術思想都蘊含在他的經解中。同 時,劉沅的經學也是整個清代蜀學的一大關節,對近代蜀 學影響甚深。本書以問題為導向,立足文獻,結合時代背 景與學術史,對劉沅經學思想作系統全面的梳理和探究, 希望能以此促進劉沅學術思想獲得學界應有的重視,更為 近代蜀學研究補上一塊重要的思想資源。
全書主體部分分六章,大旨如下:第一章 是導論, 包含研究綜述。鑒於劉沅及其學說湮沒不彰百有餘年,本 文的研究綜述首先對劉沅研究百年歷史作簡單回顧和梳 理,把劉沅學術的研究與傳播分成四個階段,即”整理傳 播期”“學說廣布期”“‘教主說’主導期”和”師儒正 名期”,以求明晰劉沅事蹟及其學說的認知史與接受史。
第二部分再對當前研究中典型的觀點如”新理學”“新心 學”“三教合一”等進行述評。
第二章 的重點是通過對體大思精的劉沅及其槐軒學 說為何百年來湮沒不彰的思考和探究,瞭解劉沅及其學說 所經歷的內部學術通俗化、宗教化,以及其主張不偏宗漢 宋,又受蜀地學風的轉變等外部影響,最終導致沒落的原 因。並通過這種方式展開對劉沅學術背景與思想淵源的全 方位探求。
第三章 通過解釋劉沅《十三經恒解》之”恒”的含義 一窺劉沅經解之目的。而後通過對體例、經書選擇、所參 底本的梳理辨析,初步瞭解其經解基本情況和經學觀。尤其是對劉沅經解所參取底本的考察,明確經解底本主要以 朱子及其後學的經解與清代的官方禦纂注疏為主。
第四章 提出劉沅”以聖人之道定百家”的解經原則, 以及支撐這一原則的三大解經理念,並通過對清代漢宋關 系的再討論,證明清代漢宋學共存與交替興盛的相反相成 關係,進一步說明劉沅回歸孔孟的解經意圖與作為一名民 間師儒對教化的重視。
第五章 以大量劉沅經解的實例說明劉沅面向教化的經 解在體例方面的三個特點:1 詳盡精審,反對添字解經; 2 注重經文間的通貫性;3 平常經解中極少重視的經文 間辭氣,在劉沅看來則是通達聖人之意的關鍵信息。
第六章 說明劉沅經學思想是對宋明理學的反思與糾 補。這部分前人多有論及,但本文著重于呈現劉沅對經文 的義理闡釋與傳統理學之不同,主要從”身心性命之理” 與”存養省察之功”兩方面進行論述,深入探討貫穿劉沅 經解與學術思想的”先天後天說”之理論基礎與融通儒道 的修養工夫論。
由於本書是以2020年提交的博士論文為基礎,現在回 看起來,書中的行文、觀點、論證都還有不少可商榷和完 善的地方,所以懇請大雅君子對拙作不吝賜教。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