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吏李拔 中共寧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9787211095513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福建人民
NT$36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循吏李拔
ISBN:9787211095513
出版社:福建人民
著編譯者:中共寧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頁數:281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952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習近平總書記在甯德工作期間點贊過兩位封建時代的官吏,一位是壽甯知縣馮夢龍,另一位是福甯知府李拔。李拔,號峨峰,四川犍為縣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而為官,歷任三地知縣、一地同知、七地知府,足跡遍及四省,累官至湖北荊宜施道道台。李拔是歷任福甯、福州知府中比較有作為的一位,他為官總是留心於”開河渠,治陂塘,勤播穀,廣種樹,儆游惰,尚節 儉,禁停棺之惡習,懲好賭之頹風”諸事務,離任時,當地百姓總是依依不捨,扶轎挽留,立碑頌德,可見他是一個百姓喜歡的能吏好官。
著名學者齊如山先生總結道:”凡科甲出身之人,總是正人君子較多,這有兩種原因,一是科甲出身者,都讀過經書,書中有好的道理,讀的多了,自然要受其感化。二是從前考試辦法很公正,貢院大堂之匾額寫‘至公堂’三字,確有道理”齊如山先生所說的”經書”多強調立德、立功、立言,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多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多強調”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李拔從為官之日起,便切實踐行了這套價值觀,因而成長為一個好官,一生曾五次得到乾隆皇帝的召見。為這樣的循吏撰寫傳記,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
作者立足紀檢監察宣傳工作職責,用心耕耘,默默付出,集多年之功,查閱大量典籍史料,逐漸聚焦到李拔這個人物,順藤摸瓜翻檢了族譜、地方誌,包括李拔任職過的各個地方的文獻資料,然後不辭辛勞、長途跋涉深入實地調研考察,並尋訪、聯繫李拔後人,獲得了較他人更多的資料,也便有了對李拔其人更多的發言權。作者抱著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的情懷,認真消化資料,悉心排列綱目,以25萬字的篇幅,條分縷析地呈現了鮮活的循吏、廉吏李拔的形象,文字順暢,立意鮮明,堪為新時期公職人員職業教育的好教材。

目錄

第一章 蜀楚成長磨礪
跌宕家世,堅韌少年
立志高遠,擇交益友
勤力儲學,搏擊科場
署理鐘祥,初顯其能
主政長陽,奮發作為
移調江夏,堪稱賢良
擢升漢陽,整飭綱紀
第二章 治理山海福寧
整修城垣,保境安民
興修水利,注重農桑
嚴禁停棺,整肅陋弊
廣勸蠶棉,物阜民豐
革除弊規,士民悅服
清刑平獄,洗冤昭雪
巡曆沖隘,嚴密稽核
增修書院,振興文教
纂修府志,存史資政
吟賞風雅,題留詩詠
第三章 勤勉惠政福州
修繕署衙,以壯威儀
教養桑蠶,惠及百姓
種棉植樹,廣開利源
平倉出糶,穩價安民
海疆治策,防患未然
整治陋習,沐化新風
課督諸生,道統探源
情系鼓山,登高仰止
第四章 守制起複長沙
返鄉奔喪,力辭生祠
第五章 輾轉荊楚大地
第六章 矢志報國不渝
結語
李拔年譜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教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增強不想腐的自覺,清清白白做人、乾乾淨淨做事,使嚴厲懲治、規範權力、教育引導緊密結合、協調聯動,不斷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效能,為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關於加強新時代廉潔文化建設的要求,近年來,寧德市結合實際研究出臺了《關於加強新時代甯德市廉潔文化建設”五廉五踐”工作機制的實施意見》,通過打造廉潔文化地標、選樹清廉人物典型、傳承清廉家風家教、策劃廉潔文化作品、編印廉潔系列書籍,抓緊抓實廉潔文化建設這項系統工程、長期工程,致力打造一批有影響力的廉潔文化品牌,已取得良好成效。今年寧德市紀委監委、寧德市委黨史方志室聯合挖掘清代福甯知府李拔勤廉事蹟,以歷史紀實文學的形式編撰《循吏李拔》一書,前一段時間,本書作者寒山(原名陳啟西)將書稿寄給我先睹為快。我深感寧德市在挖掘整理古聖先賢、清官廉吏的嘉言懿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又有新亮點、新發展、新成效。
習近平總書記在甯德工作期間點贊過兩位封建時代的官吏,一位是壽甯知縣馮夢龍,另一位是福甯知府李拔。李拔,號峨峰,四川犍為縣人,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而為官,歷任三地知縣、一地同知、七地知府,足跡遍及四省,累官至湖北荊宜施道道台。李拔是歷任福甯、福州知府中比較有作為的一位,他為官總是留心於”開河渠,治陂塘,勤播穀,廣種樹,儆游惰,尚節 儉,禁停棺之惡習,懲好賭之頹風”諸事務,離任時,當地百姓總是依依不捨,扶轎挽留,立碑頌德,可見他是一個百姓喜歡的能吏好官。
著名學者齊如山先生總結道:”凡科甲出身之人,總是正人君子較多,這有兩種原因,一是科甲出身者,都讀過經書,書中有好的道理,讀的多了,自然要受其感化。二是從前考試辦法很公正,貢院大堂之匾額寫‘至公堂’三字,確有道理”齊如山先生所說的”經書”多強調立德、立功、立言,多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多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多強調”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李拔從為官之日起,便切實踐行了這套價值觀,因而成長為一個好官,一生曾五次得到乾隆皇帝的召見。為這樣的循吏撰寫傳記,本身就是很有價值的。
作者立足紀檢監察宣傳工作職責,用心耕耘,默默付出,集多年之功,查閱大量典籍史料,逐漸聚焦到李拔這個人物,順藤摸瓜翻檢了族譜、地方誌,包括李拔任職過的各個地方的文獻資料,然後不辭辛勞、長途跋涉深入實地調研考察,並尋訪、聯繫李拔後人,獲得了較他人更多的資料,也便有了對李拔其人更多的發言權。作者抱著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的情懷,認真消化資料,悉心排列綱目,以25萬字的篇幅,條分縷析地呈現了鮮活的循吏、廉吏李拔的形象,文字順暢,立意鮮明,堪為新時期公職人員職業教育的好教材。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