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長征的川籍女紅軍 王友平 978722013841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四川人民
NT$38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5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浴血長征的川籍女紅軍
ISBN:9787220138416
出版社:四川人民
著編譯者:王友平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960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的出版將填補紅軍長征史研究的一大空白,不僅使長期處於暗然失色狀態的長征女紅軍的光輝史跡較充分地展現於中國革命史冊,也使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歷史以更加完整的面貌呈現于廣大讀者面前。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是永垂不朽的中國革命史詩,也是人類歷史的偉大奇跡。
參加萬里長征的女紅軍,光耀史冊。在所有參加長征的女紅軍中,川籍女紅軍占90%以上。
她們悲壯的革命事蹟和崇高的奮鬥精神一直鮮為人知。她們的理想信念堅定,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為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
她們,永遠值得我們敬仰、學習和銘記!
讓我們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時代砥礪前行!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關於長征中川籍女紅軍群像的圖書。本書主要從長征前夕川籍女紅軍的基本概況、紅軍各主力部隊中川籍女紅軍的長征歷程、川籍女紅軍參與紅西路軍西征等方面展開,全面系統地論述了占整個長征女紅軍總人數90%以上的川籍女紅軍群體的長征歷程及其重要革命作用和貢獻,深刻分析評價了川籍女紅軍對長征精神的豐富和傳承,描述展示了其巾幗英雄的風姿,同時書中還有較為豐富的人物圖片,進一步豐富了圖書的內容,也為進一步弘揚偉大的長征精神提供了豐富翔實史料。

作者簡介
王友平,歷史學博士,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四川行政學院)黨史教研部教授。中國中共黨史學會理事、四川省中共黨史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中共黨史和黨的建設等。

目錄

目錄

序 / 001
緒 論 / 006
第一章 長征前川籍女紅軍概況 / 001
一、川籍女紅軍的分佈與構成 / 001
二、川陝蘇區建立的婦女武裝及其革命鬥爭 / 033
三、川陝蘇區大量女性參加紅軍及長征的主要原因 / 067
第二章 隨中央紅軍長征轉戰 / 075
一、紅色戲劇家李伯釗的三軍歷練、三過草地 / 076
二、宣傳鬥士甘棠的曲折長征路 / 089
第三章 隨紅四方面軍進軍川西與南下北上 / 094
一、英勇善戰的婦女獨立團 / 097
二、獨特的婦女工兵營 / 122
三、救死扶傷的紅軍醫院女戰士 / 129
四、出色的紅軍劇團、宣傳隊女戰士 / 141
五、隨時轉移的紅軍兵工廠與被服廠女兵 / 152
六、長征中失散的女紅軍 / 161
第四章 血戰河西走廊 / 168
一、西路軍婦女抗日先鋒團的成立 / 169
二、隨西路軍西征的悲壯歷程 / 172
三、西路軍中失散的女紅軍 / 192
第五章 長征中的重要作用和貢獻 / 199
一、宣傳鼓動 / 200
二、參加戰鬥 / 213
三、後勤保障 / 217
第六章 對長征精神的豐富、宣傳與終身踐行 / 232
一、對長征精神內涵的豐富 / 232
二、對長征精神的大力宣傳 / 263
三、對長征精神的終身踐行 / 269
結束語 / 275
附 錄 / 277
附錄一:川籍女紅軍中的開國校官一覽表 / 277
附錄二:夫妻同屬長征老紅軍的川籍女紅軍一覽表 / 279
附錄三:雙方均參加過長征的部分川籍女紅軍夫婦合影 / 299
參考文獻 / 315
後 記 / 322

精彩書摘
隨中央紅軍長征轉戰
川籍女紅軍雖然主要集中於紅四方面軍,但她們的長征歷程,與紅軍 的三大主力(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都密切相關。
1934年至1936年,紅一、紅二、紅四方面軍和紅二十五軍都有女紅 軍參加長征。其中,紅一方面軍參加長征的女幹部、戰士共有32人;紅 二方面軍(即包括原紅二、紅六軍團)參加長征到達陝北的女紅軍有女幹 部30餘人;紅二十五軍參加長征的女戰士共有7人。這三支部隊中的女紅 軍戰士大多走出了雪山草地,到達了目的地。而紅四方面軍參加長征的女 紅軍人數最多,經歷十分曲折,傷亡也最為慘重,大部分犧牲在長征和隨 後的西路軍西征中。
川籍女紅軍在紅一方面軍中只有兩名——李伯釗和甘棠,紅二方面軍 和紅二十五軍中均無川籍女紅軍。李伯釗、甘棠兩人的革命經歷各異,但都在長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 、紅色戲劇家李伯釗的三軍歷練、三過草地
李伯釗(1911—1985),原名李承萱,出生于重慶巴縣的一個書香 之家。她的父親李漢周是前清秀才,曾任縣令,參加過同盟會,母親粗 通文墨,愛好文學,從小給李伯釗以一定影響。1924年,李伯釗考入重 慶的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受到在此執教的早期中共領導人張聞 天、蕭楚女的革命思想影響,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啟蒙教育。1925年,李伯釗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後改名 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成為當地學 生運動的一名骨幹。同年因參加愛國學生 運動而被學校開除,後由重慶共青團組織 安排赴上海大學學習,並改名為李伯釗。1926年,李伯釗因從事革命活動被軍閥 孫傳芳當局拘捕關押,同楊尚昆一起關押 在同一個拘留所的木籠子裡,被楊尚昆認 出。不久,楊尚昆被保釋出獄後,把李伯 釗被捕的消息告訴在上海大學學習的廖蘇 華。廖蘇華對楊尚昆說:”李伯釗是在浦 東的工人區擔任平民夜校的教員,共青團 組織正在通過濟難會營救她。”?李伯釗在獄中堅貞不屈,後被組織營救出獄,1926年冬由共青團中央派送到蘇 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在莫斯科與同樣由黨組織安排在此留學 的楊尚昆結婚,從此攜手走上他倆共同的革命人生之路。1930年底,李 伯釗由蘇聯回國到上海從事革命工作。次年春,楊尚昆也由蘇聯回國。
1931年春,李伯釗從上海繞道香港進入閩西革命根據地。她熱衷於 從事文化藝術工作,被暫留閩粵贛軍區政治部任宣傳科科長兼閩西彭楊軍 事學校的政治教員,從此成為紅軍中的一員。同年她加入中國共產黨, 被黨組織派往中央蘇區瑞金。在中央蘇區,她先後擔任中央紅軍學校政治教員、《紅色中華》報編輯、高爾基戲劇學校校長、中華蘇維埃政府 教育部藝術局局長等職,曾以”戈麗”為筆名經常在《紅色中華》報上 發表文章 。1933年,她擔任中央蘇區創辦的第一所藝術學校即”工農劇 社藍衫團”學校的校長及團長,充分利用鮮活的宣傳來擴大黨的政治影 響。1934年1月,她參加了在瑞金舉行的中華蘇維埃第二次工農兵代表大 會(全國第二次蘇維埃代表大會)的慶祝文藝演出,受到毛澤東的親自接 見。同年初,藍衫團學校改名為高爾基戲劇學校,李伯釗仍擔任校長。該 校在短短一年多的時間裡就培訓了1000多名學員。
在中央蘇區工作期間,李伯釗借鑒留蘇時看到的歌舞活動形式,創作 演出了一批歌舞節 目,為戰鬥緊張、生活艱苦的中央蘇區軍民提供了難得 的文藝享受和珍貴的精神食糧。她由此成為革命根據地黨和紅軍文藝宣傳 工作的開拓者之一,被譽為紅軍戲劇界的”赤色明星”。
1934年10月,李伯釗和楊尚昆(時任紅三軍團政治委員)一起隨中 央紅軍開始長征。李伯釗被編入中央總衛生部婦女隊,與衛生隊一起行 動,楊尚昆在紅三軍團司令部,兩人分別行軍、很少見面。當時李伯釗的主要任務就是招呼擔架隊,負責宣傳鼓動,把打土豪繳獲的糧食衣物等分 給群眾,擴大紅軍隊伍。後來她被調到紅軍總政治部從事文藝宣傳工作。長征途中,李伯釗的經歷特別豐富曲折,她同朱德總司令的夫人康克清一 樣,在三支主力紅軍部隊中都工作過,主要負責文藝宣傳工作。
關於長征中的經歷,1982年李伯釗在中央戲劇學院親筆寫了《攻會 理城側記》《懋功的會見》《一個饃的故事》等文章,有很生動真實的 記載。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