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實用草藥 滕建甲 黃愛輝 978751522659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醫古籍
NT$3,05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苗家實用草藥
ISBN:9787515226590
出版社:中醫古籍
著編譯者:滕建甲 黃愛輝
頁數:529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9135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苗家實用草藥》是以東部苗族文化圈的苗族醫藥文化為基礎編寫的一部以臨床實用為主要目的的苗藥讀本。因此,書中的一些名詞術語、病症名稱、藥物採集、加工技術、使用方法等均以此為基點。
每一味苗藥均按照苗藥名稱、口訣、別名、科屬與植物形態、生長或栽培環境、採制、性味、功效、主治、附方、備註等編寫,務求通俗實用。附方則以單方、驗方為主,複方或藥物加工炮製工序複雜的方劑,一般不選人。
藥物名稱採用湖南西部、貴州東部的地方名稱,以區別於其他苗族地區、中藥以及其他民族的藥物名稱。同時,附上每種藥物的苗語名稱及對應漢語音譯。
口訣,每一味苗藥,按照苗鄉傳統習俗,均附有口訣一首,這些口訣均為編者所擬,由於編者對詩詞韻律的應用不是很熟練,難免有不足之處,但這些口訣對於記憶藥物,熟悉藥性等,具有一定的幫助。
別名,由於各個苗族分支的居住環境不同,加之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歷史上更是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極少,因此各地的苗藥名稱各不相同,也就形成了苗藥名稱千差萬別的現狀,所搜集的藥方中也存在別稱混用的情況,為保留民族醫藥特色,編者在編寫過程中以地方名稱對其進行統一。針對苗藥別名繁多的現實情況,為了加強交流,編者將搜集到的有關別名加以介紹,並以索引形式附在書後,以求達到互通有無,共同提高的目的。
科屬,是根據目前的藥物研究成果,以現今科技界通用的科屬分類方法加以記載,以便校對、查證。科屬的區分可以起到綱領的作用,將苗藥的分類方法逐步納入科學的軌道。
藥物應用部分,以臨床實用為主,因為苗族醫藥本身就有”苗藥無成方”的特點。但搜集到的單方、驗方還是有一定配比、名稱和計量的,因此,單方和驗方,還是按照原方加以介紹,目的在於尊重原創。
每一味苗藥均經編者親自辨認、採挖,然後經查書校對、核實。對於有疑問的,或者是一物多名、容易混淆的,或者多物同名、不易辨認的一般不編入《苗家實用草藥》,留待以後再行學習、研究,核實清楚。
每一味苗藥後均附有一張或幾張彩色圖片,這些圖片均為編者所拍攝。儘管攝像技術不是很好,但是本著科學務實的精神,將其附上,以期不致誤己、誤人。
書中的方劑一般以苗醫介紹的原方為主,藥物劑量原方有的,則換算成千克、克、毫克等國家標準計量單位,原方沒有的,仍留白。隨著山林開發,野生苗藥的生長環境、生長條件越來越差,加上苗鄉自古就有移植草藥的傳統習俗。因此,《苗家實用草藥》增加了栽培一項內容,目的在於介紹苗鄉的一些草藥移植經驗。草藥移植或栽種,可以解決急症病人的用藥問題,也可以起到藥源互補的作用。
苗族同胞行醫治病,不拘形式,一切以病人為重,常常本著就地取材、就近治療的原則,因此很多日常用品、飲食物都可以作為治病的工具或藥物,並且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苗家實用草藥》也簡略介紹了一些常用的經驗,儘管現今社會醫療條件大有改善,很多傳統療法已很少應用,但作為一種民族醫藥文化,作為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經驗,有必要記錄下來,傳承下去。

作者簡介
滕建甲,男,苗族,中國共產黨黨員,中醫內科副主任醫師。1975年畢業於湖南中醫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現擔任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理事、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苗醫藥分會副會長。多次參加全國民族醫藥學會苗族醫藥分會學術經驗交流會。編寫出版的苗族醫藥著作有:《苗家實用藥方》《苗家養生秘錄》《苗家整病技法》《苗鄉采藥習俗與方法》。2004年被湖南省衛生廳、湖南省人事廳授予”湖南省農村名中醫”稱號。

目錄

前言/序言
在苗鄉廣泛流傳的這段俗語,說明了兩個問題:一、在苗鄉生長著許多的植物,包括草本、木本、藤本等,它們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汁液等都是很好的藥物,可以起到防病治病的作用;二必須在認識這些草本、木本、藤本植物,並瞭解了它們的性能、功效之後,才能夠將其作為藥物用於臨床,它們才能成為治病、防病的寶貴藥材。如果不認識它們,不瞭解它們的性能、功效,那麼它們也只能作為雜草,自生自滅,沒有任何用處。
認識苗藥,瞭解它們的性能、功效、主治病症,是每一位苗族醫藥人員的基本技能。在苗鄉的村村寨寨,由於常年的山區生活、生產經歷,加上原來交通不便、醫藥條件差,日常生活中如果有個三病兩痛,都是自家采藥治療,或請村寨中有經驗的老人、藥師幫忙治療。苗族同胞對於醫藥經驗、藥品知識一般不保留,只要你肯學習,隨問隨答,因此形成了村村有苗醫、人人識苗藥的群體傳承現象。正因為苗族醫藥群體傳承的方式,在歷史的長河中,雖然歷經戰亂、遷徙、饑荒、瘟疫等嚴峻考驗,苗族的人口依然眾多,且民眾體格十分健壯,作戰勇敢、樸實而勤勞,社會上素有苗族同胞”霸得蠻,耐得煩”的說法。
苗族人民歷經苦難,在與疾病、瘟疫、損傷、饑渴等各種有害人體因素的鬥爭中,積累了非常豐富的醫藥經驗,形成了”百草皆為藥”的藥物認知理念,總結出了”神藥兩解”的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同時進行的概念,由於醫療經驗的日積月累,很多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品(統稱:金、木、水、火、土,包括人畜的排泄物等)都可成為實用的藥物或器材。因為苗醫用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成分比較多,故俗稱”苗藥無成方”。
鑒於自身的經濟條件、居住環境,苗醫用藥具備了自身的特點,一是”草藥鮮用”,二是”就地取材”。苗族醫藥體系認為,新鮮的藥物性味強烈,功效顯著,並且不需要特殊加工、炮製,往往現采現用,或搗爛外敷,或煎水內服,即便是專職的醫藥人員,也只是當年採挖,當年使用,到第二年就捨棄、報廢,重新採挖。反正大山裡、水渠旁、田坎邊到處都是藥材。只要平時見到,記在心裡,知道需要時到哪裡去采來就可以了。就地取材,也就是”苗藥無成方”的具體表現。作為苗族醫藥人員,往往對於周邊山山嶺嶺的藥物都了如指掌,對各種苗藥的性能、功效都熟記在心。因為在春、夏、秋、冬各個季節 裡,各種草藥的生長、成熟、凋謝的程度各不相同,也就是說,在春季可以找得到的草藥枝葉,秋季可能就枯萎了,就只能夠應用其根莖了。因此,苗族醫藥人員就總結出了”春用根莖,夏用花葉,秋用果實,冬用?娘”的藥物實用經驗。並且,苗藥系統中,有很多藥物的性味相同,功效相似,因此可以相互代替。具體來說,就是苗族醫藥人員往往是到了病家,在診視病人、確定病情之後,就在病家附近採用新鮮藥物,給病人服用治療。在苗藥的採集、應用方面,可以說是達到了”得心應手”的程度。
在很多地方,苗族人口存在”大分散、小聚居”的狀況,大分散的地方的苗族同胞與居住地的其他民族同胞互相交流、共同學習,吸取了很多其他民族的醫藥經驗,使自身的醫藥知識不斷得到擴展、充實;小聚居的地方的苗族同胞則堅守著自己的醫藥領地,繼承著祖上傳下來的醫藥經驗、藥物知識。因此,在苗族醫藥體系中,也包含著其他民族的醫藥經驗和常用藥物。因此,編者認為:所謂”苗藥”,主要是指生長在苗鄉,並且為大多數苗族醫藥人員習慣使用的植物、動物以及礦物藥材,另外也包括生長在其他地方的藥物,由其他民族傳進苗鄉的醫藥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生活器材、日常用品。因此,從廣義的角度上來說,凡是苗族醫藥人員用來預防和治療疾病的物品,均可以稱之為”苗藥”。
由於歷史的原因,苗族同胞居住得非常分散,並且很少往來(交通條件限制)。加上各個居住地的氣候、水源、土壤等藥物生長條件不同,對於各種藥物的使用經驗也就千差萬別,並且自成體系。大體上可以分為”東部苗族文化圈”“中部苗族文化圈”“西部苗族文化圈”,即使在每一個文化圈內的苗族醫藥體系,也不十分相同,用藥也有著很多不同之處。這就是苗族醫藥傳統知識豐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文化積澱。
隨著國家中醫藥政策的推行,民族醫藥的繼承、發展也受到重視。在國家民族醫藥學會的領導下,2014年,中國民族醫藥學會苗醫藥分會正式成立。這為苗族醫藥的繼承和發揚奠定了組織基礎,也為苗族醫藥的溝通、交流、繼承、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編寫本書的目的在於將滕建甲老師幾十年來在苗鄉行醫、采藥時收集到的苗藥應用經驗、單方驗方編寫成冊,供在廣大苗族地區為人民群眾防病、治病的醫藥人員臨床時參考。還有許多苗族醫藥人員在臨床中應用的苗藥,因對其科屬、性味等資料瞭解不詳而沒有收錄。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中國民族醫藥學會原會長諸國本先生、中國民族醫藥學會田華詠副會長、杜江副會長等的鼓勵和大力支持,得到本地各位苗族醫藥人員的幫助,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由於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疏漏、錯誤之處,懇請各位有識之士鑒之、改之。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