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 梅軍 包龍源 9787567149595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大學
NT$56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
ISBN:9787567149595
出版社:上海大學
著編譯者:梅軍 包龍源
頁數:25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698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立足貴州實際,著眼於貴州社會發展史中的民族文化維度。既是對貴州民族文化的歷史回顧,更是對貴州民族文化傳承、保護、開發的未來展望。本書共分為九章,其中第一章 主要回顧貴州的歷史沿革與解析貴州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第二章 主要分析貴州的族群源流和主要少數民族文化。第三章 以貴州苗族生態實踐作為切入點來探析貴州民族生態智慧,同時以貴州省梵淨山作為案例來探討其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第四章 主要探討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相關性。第五章 著重從貴州民族文化調適與重構態勢探討貴州傳統文化持續性生存與發展路徑。第六章 主要以貴州苗繡為個案,探討刺繡文化的繼承與推廣。第七章 探析貴州傳統民族聚落社會重構維度。第八章 主要探討貴州民族鄉村傳統治理重構與善治。第九章 重點探析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經驗、困境、路徑。以上章 節 內容,有些是已公開發表的論文,有些是近年來尚未發表的思考文字。
“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勝江南。”僅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目前雲貴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與江南地區相比仍有一定距離。但明代劉伯溫所言,並非完全從經濟維度預判,更可能是從整體性、生態性、持續性等考量。無論是江南,還是雲貴,各有發展優勢。雲貴地區歷來多元族群和諧共居,民族文化豐富多彩。《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主要從民族文化維度去觀照貴州的社會發展。誠然,我們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只能盡可能去呈現。在《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中,既有我們對貴州民族文化生成歷史和發展現狀的探討,也有我們對未來貴州民族文化助力社會發展的淺薄思考。儘管我們的筆力微弱,但在呈現貴州民族文化圖景過程中,我們不遺餘力,盡可能全面、客觀。

作者簡介
梅軍,法學(民族學)博士,貴州民族大學三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國家民委”一帶一路”國別和區域研究中心——東盟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農耕文明研究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通訊評審及結項鑒定專家、教育部學位論文評審專家、貴州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第七屆委員會委員、貴州省社科聯新型智庫專家、貴州省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資格評審專家、貴州師範大學喀斯特生態文明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湖南師範大學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研究員、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會長、貴州省人類學會理事。主持完成各級科研課題20余項,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學術著作6部,參編著作1部。研究成果獲貴州省第十二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獎項。獲”師德標兵”“優秀指導教師” “社會科學團體優秀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包龍源,巴基斯坦旁遮普大學( UNIVERSITY OF THEPUNJAB)和東北大學聯合培養在讀博士、貴州省苗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主持科研項目7項,參與科研項目15項目,在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SOCIAL SCIENCES、PAKISTAN SOCIAL SCIENCESREVIEW JOURNAL OF DEVELOPMENT AND SOCIALSCIENCES、《廣西社會科學》《青海民族大學學報》《貴州民族大學學報》等學術期刊公開發表10餘篇學術論文,出版著作2部,參編著作1部,榮獲貴州省第十二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等榮譽。

目錄

緒言
第一章 貴州的歷史沿革與文化生境
第一節 貴州的歷史沿革
第二節 貴州的自然生態環境
第三節 貴州的人文社會環境
第二章 貴州的族群源流與民族文化
第一節 貴州的漢族源流
第二節 貴州的主要少數民族及其文化
第三章 貴州民族文化生態智慧與生態資源開發保護
第一節 貴州苗族人民生態實踐與保護
第二節 梵淨山生態文化資源開發與保護
第四章 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相關性
第一節 貴州民族文化中傳統建築及其空間功能
第二節 貴州民族文化中節 日文化與社會秩序
第三節 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經濟發展
第五章 貴州民族文化調適與重構態勢
第一節 貴州”侗族大歌”的發展歷程及其文化調適
第二節 貴州民族婚姻文化嬗變與重構態勢
第六章 貴州民族文化刺繡技藝的繼承與應用推廣
第一節 貴州民族刺繡研究回顧
第二節 貴州民族刺繡文化基因功能
第三節 貴州民族刺繡文化推廣與傳承
第七章 貴州傳統民族聚落社會重構維度
第一節 貴州傳統民族聚落生態經濟理性的形成
第二節 貴州傳統民族聚落的文化持存
第八章 貴州民族鄉村傳統治理資源整合重構與鄉村善治
第一節 貴州民族鄉村治理案例分析
第二節 貴州民族鄉村善治進路
第九章 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經驗、困境、路徑
第一節 貴州民族文化的保護與開發實踐經驗
第二節 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面臨的問題
第三節 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附錄

前言/序言
貴州位於中國西南,歷史上由於受自然環境限制及社會發展力水平較低,其豐富的自然資源和豐厚的民族文化,鮮為人知。”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以及”夜郎自大”曾是世人對貴州的刻板印象。實際上,這是人們從表面上沿襲過去的認識去理解貴州所引發的偏見記憶。”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說的是貴州的地形特徵和氣候特徵。”夜郎自大”是歷史的誤讀、後人的誤讀,歷史上的”夜郎國”是一個國富兵強的地域,其疆域”東至湖廣,西及黔滇,北抵川鄂,南達東南亞各國,地廣數千里”,所以並非貴州先民真無知妄大,只因”地無三尺平”形成交通閉塞,而”無路去中原”罷了。”人無三分銀”是人們對貴州商品經濟發展狀況的歷史表述,其實也並非貴州真的很窮,只是歷史上貴州商品經濟落後使得其坐擁豐富的資源很難轉化為現實的社會財富——”白銀”而已。隨著社會發展以及世人認知水平提高,人們對貴州的印象不再局限於”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人無三分銀”“夜郎自大”等歷史敘事,逐漸多維度、立體化、全方位觀照貴州社會發展的歷史。
生居於”地無三尺平,天無三日晴”的自然環境中,貴州各族人民無法改變,只能選擇接受、適應、共生。雖然無法改變先天自然環境 但貴州各族人民意堅志勇,不畏艱難,團結奮鬥,不僅摘掉了”人無三分銀”的貧困歷史標簽,甚至在很多方面實現了後發趕超。近年來貴州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智改”地無三尺平”的地理環境和巧借”天無三日晴”的氣候條件來實現的。在智改”地無三尺平”方面,貴州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城市化率顯著提高,交通條件逐步便利。貴州是中國西部省份中第一個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的省份,也是高架橋最多的省份。據統計,截至2022年底,世界前100座高橋有近一半在貴州,前10座高橋有4座在貴州。這些道路和橋樑的建成,既打通了貴州的經濟脈絡,又使世人更近距離地瞭解了貴州。在巧借”天無三日晴”方面,一方面貴州不僅率先響應國家發展戰略,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同時利用獨特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打造了一系列農業、生態旅遊業等特色產業,逐漸高效地推動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轉化。
任何成功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勞永逸的。貴州之所以在很多領域實現後發趕超,是貴州各族兒女世代不畏艱辛,接續奮鬥,以及多元優質要素有效疊加的結果。其中,貴州民族文化這個要素的作用,不容忽視。貴州能夠在很多領域實現後發趕超,既不開黨的領導和國家的大力扶持,更離不開貴州各民族人民長期積累的民族文化根基。文化於人,既是精神食糧,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貴州是一個多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地域,僅世居民族就有漢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壯族、佘族、瑤族、滿族、毛南族、白族、蒙古族、?佬族、回族、羌族等18個。多元主體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這些文化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貴州實現經濟興、百姓富、生態美的重要資源。
本書立足貴州實際,著眼於貴州社會發展史中的民族文化維度。既是對貴州民族文化的歷史回顧,更是對貴州民族文化傳承、保護、開發的未來展望。本書共分為九章,其中第一章 主要回顧貴州的歷史沿革與解析貴州民族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自然生態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第二章 主要分析貴州的族群源流和主要少數民族文化。第三章 以貴州苗族生態實踐作為切入點來探析貴州民族生態智慧,同時以貴州省梵淨山作為案例來探討其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第四章 主要探討貴州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的內在相關性。第五章 著重從貴州民族文化調適與重構態勢探討貴州傳統文化持續性生存與發展路徑。第六章 主要以貴州苗繡為個案,探討刺繡文化的繼承與推廣。第七章 探析貴州傳統民族聚落社會重構維度。第八章 主要探討貴州民族鄉村傳統治理重構與善治。第九章 重點探析貴州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的經驗、困境、路徑。以上章 節 內容,有些是已公開發表的論文,有些是近年來尚未發表的思考文字。
“江南千條水,雲貴萬重山。五百年後看,雲貴勝江南。”僅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目前雲貴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與江南地區相比仍有一定距離。但明代劉伯溫所言,並非完全從經濟維度預判,更可能是從整體性、生態性、持續性等考量。無論是江南,還是雲貴,各有發展優勢。雲貴地區歷來多元族群和諧共居,民族文化豐富多彩。本書主要從民族文化維度去觀照貴州的社會發展。誠然,我們難以做到面面俱到,只能盡可能去呈現。在本書中,既有我們對貴州民族文化生成歷史和發展現狀的探討,也有我們對未來貴州民族文化助力社會發展的淺薄思考。儘管我們的筆力微弱,但在呈現貴州民族文化圖景過程中,我們不遺餘力,盡可能全面、客觀。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