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末年 握中懸璧 978750755890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華文
NT$41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建安末年
ISBN:9787507558906
出版社:華文
著編譯者:握中懸璧
頁數:342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6989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漢朝獻帝建安時代的最後幾年可以說是比較特殊的,它上承東漢,下啟三國,是重要的轉折階段。這一時期,曹、孫、劉三方逐漸拋棄了漢朝中央政府,走上了獨自建立自家政權的道路,開啟了三國時代的新篇章 。
這部作品從曹操稱魏公,走出篡漢的第一步開始,到曹丕代漢止。其間的各個重大事件如合肥之戰、漢中之戰、荊州爭奪等都有具體的分析,力求為呈現出最詳盡真實的三國史詩。

作者簡介
握中懸璧,歷史領域作家,著有《東吳100年》。專注研究兩漢、三國、兩晉及南北朝歷史,在寫作時常查閱參考大量相關資料,力求做到落筆必有出處。擅長從政治、軍事和外交的視角來解析歷史,並結合兵法、地理、權謀等元素,對真實的歷史進行還原,觀點新穎而獨特。

目錄

第一章 曹操西征 001
第一節 韓、馬起兵亂關中 003
第二節 戰渭南聯軍兵敗 009
第三節 捲土重來侵涼州 016
第四節 夏侯淵虎步關右 024
第五節 曹操親征取漢中 033
第六節 張魯歸降漢中定 036
第二章 劉備入川 043
第一節 劉焉避禍據益州 045
第二節 興亡成敗東州士 052
第三節 張松獻策引禍端 059
第四節 劉備入川收人心 066
第五節 二劉反目大戰起 073
第六節 降劉璋西川易主 080
第三章 合肥之戰 089
第一節 湘水劃界再”結盟” 091
第二節 孫權起兵攻合肥 099
第三節 三將同心拒強敵 106
第四節 逍遙津孫權喪膽 113
第四章 大戰前奏 121
第一節 建國稱王野心顯 123
第二節 曹操得隴不望蜀 131
第三節 張飛巴西敗張郃 137
第四節 戰下辯出師不利 144
第五節 馬鳴閣再遭敗績 153
第六節 禍起蕭牆亂許昌 162
第五章 漢中決戰 171
第一節 劉備暗渡定軍山 173
第二節 夏侯淵輕身殞命 180
第三節 鏖兵經年終落幕 188
第四節 進位稱王生弊端 196
第六章 水淹七軍 207
第一節 千古遺恨《隆中對》 209
第二節 關羽十年磨一劍 217
第三節 水陸並進圍襄樊 224
第四節 威震華夏破七軍 231
第七章 東吳背盟 241
第一節 戰四塚強弩之末 243
第二節 襲荊州白衣渡江 250
第三節 攻心為上免刀兵 262
第四節 走麥城武聖謝幕 267
第八章 曹魏立儲之爭 273
第一節 曹植緣何失儲位 275
第二節 崔琰憾死冤獄中 279
第三節 曹子桓更勝一籌 285
第四節 魏諷陰謀亂鄴城 291
第九章 尾 聲 299
第一節 一生功過後人評 301
第二節 最是無情帝王家 306
第三節 曹丕繼位險生亂 316
第四節 受禪稱帝漢祚終 323
參考文獻 333
後 記 339

前言/序言
前言
在開始這個系列之前,我想先向讀者朋友們提出一個問題,那就是東漢和三國的分界點應該放在哪裡。
這個問題的答案可以說是見仁見智的。按照最嚴謹的說法,這個分界點應該在黃初元年(220)曹丕篡漢稱帝,這宣告漢朝正式滅亡。
而之後的若干年中,劉備和孫權也分別稱帝,歷史正式進入三國階段,這也是狹義上的三國。
如果按照廣義的劃分,也可以把這個分界點放在中平元年(184)黃巾之亂,此後東漢朝廷日薄西山,名存實亡,而各路豪傑也粉墨登場,這是傳統意義上的三國,也是最被廣泛接受的概念。
當然也有把分界點定在建安十三年(208)赤壁之戰的,此戰標誌著三足鼎立的局面初步形成,這就屬?按照天下大勢來劃分了。
以上說法都有相應的依據,我們不做過多評判。但我今天在這裡卻想要提出一種不太常見的看法——東漢的終結不等同於三國的開端。
建安十八年(213),曹操進魏公,這已經宣告了漢朝在實質上的滅亡。
曹操稱公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要知道在整個兩漢階段,除了二王三恪制度下那些前朝王族,能夠稱公的人除了曹操就只有安漢公王莽了,走到這一步,曹操後面想做什麼已經不言自明瞭。
從實際效果來看,在此之前曹操是漢朝丞相,行的是挾天子而令諸侯的事。而在此之後,他開始獨立建國,逐漸擺脫漢朝的旗號,打造自己的班子,為篡漢做著一系列準備。
早先,漢獻帝拜袁紹為太尉,袁紹表示不想屈於曹操之下,還說曹操借天子的名頭壓制他。曹操為了暫時穩住袁紹,只好把大將軍之位讓給他。在這一階段,羽翼未豐的曹操必須借助漢朝這塊招牌,與更強的對手抗衡。
之後,曹操在赤壁之戰前給孫權寫了一封信,信中也講到他的南征是奉天子之命,以此來提升自己的正義性。而江東以張昭為代表的主和派也並非貪戀榮華富貴,而是忌憚曹操大漢丞相的身份。
而當曹操的實力和威望大幅增強後,這些對他來說意義也就不大了,比如,建安二十年(215)征討張魯時就不再用此手段。此時曹操所掌控的政權已經不再是漢朝,而是僅僅名義上叫作漢朝的魏國(或者說曹操的班底是忠於曹而不是漢)。
此前的紛爭可以看作是漢朝的內部競爭,群雄爭奪的是”漢朝”這塊金字招牌,即誰才能代表漢朝。
曹操和劉備自不必說,他們都自詡漢室忠臣,甚至孫權也跟魯肅表達過輔佐漢室的志向,只不過魯肅對此嗤之以鼻。在這之後的幾年中,曹劉二人分別稱王,而孫權後來的王位雖然是受封而來,但也是曹魏體系下的吳王,和漢朝已經毫無關係了。
所以說,這三人相當於和漢朝徹底決裂了,即使劉備仍然打著漢朝的旗號,他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漢。從此之後,歷史意義上的漢朝就徹底結束了。
不過,漢朝的終結並不代表三國的開始,因為三分天下最終格局的確立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底才宣告完成。
因此,漢朝的終結與三國的開始其實並不能從某一個時間點截然分開,而是經歷了一個過渡期。在建安的最後幾年中,曹、孫、劉三方逐漸走上了拋開漢朝獨自建國的道路;同時對外不斷擴張,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最終形態。
而建安二十四年正是漢朝與三國過渡期的終結,它濃縮了三家博弈最精華的部分。
這是歷史轉折的一年,它上承東漢,下啟三國,在結束了舊時代的同時開創了三足鼎立的新時代。
這是驚心動魄的一年,這年的華夏大地上先後發生了兩場改變歷史走向的大戰,從漢中到荊襄的千里戰場上,曹、孫、劉三大勢力分別被捲入戰爭的旋渦。
這也是英雄隕落的一年,夏侯淵、關羽、曹操等在戰場上叱吒多年的英雄人物紛紛離開了歷史的舞臺,以陸遜、曹休為代表的新生代名將開始嶄露頭角。
這樣令人回味無窮的建安二十四年,縱觀整個三國歷史,恐怕也只有發生了偷渡陰平和二士爭功的景元四年(263)可以與之相提並論。
然而,精彩的歷史也需要厚積薄發,自赤壁風雲結束後,三大勢力經過近十年的發展,逐步達到了實力的巔峰,終於在建安二十四年綻放出耀眼的光芒。
因此,本書從赤壁之戰後三大勢力的擴張講起,並以此為鋪墊,最終將建安二十四年的精彩呈現給大家。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