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關鍵戰役圖解 約翰.麥克唐納 978751394731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民主與建設
NT$1,08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世界歷史關鍵戰役圖解
ISBN:9787513947312
出版社:民主與建設
著編譯者:約翰.麥克唐納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7998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這是一部結合了歷史角度與視覺藝術的圖書,它不僅是一部戰爭史的集大成者,也是一次軍事策略與人文藝術的完美融合。
1 時空對話:跨越時代的戰爭全記錄。本書節 選了從古至今兩千多年、遍佈五大洲的29場關鍵戰爭,將它們彙聚於一書之中,實現了超越時空的對話,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宏觀的歷史視角。
2 視覺盛宴:圖文並茂的歷史畫卷。書中插圖豐富,每場戰事均配有精心製作的三維戰鬥圖,輔以武器、雕塑、繪畫、地圖、照片等多種圖片,與文字內容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全書架構統一而各具特色,根據不同戰爭時期的藝術風格和地域特色,展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色彩,使信息更加直觀易懂,大大增加了書籍的可讀性。
3 獨到視角:深入戰場的策略剖析。本書不僅關注戰爭的勝利因素之一——地利,還將每場戰爭置於實際戰場之中,進行深入的分析。同時,書中也探討了天時(自然氣候條件)和人和(指揮官、士兵)對戰爭勝利的重要作用,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全面而立體的戰爭解讀。

內容簡介
本書通過戰爭的視角,深入探討了歷史洪流中的29場關鍵性戰役。從公元前3世紀的坎尼之戰,到20世紀的現代戰爭,本書跨越了千年時光,覆蓋了戰爭史上的多個重要時刻,包括色當戰役、小大角河之戰、烏姆杜爾曼之戰和阿拉曼戰役等,這些戰役都在歷史的轉折點上扮演了決定性的角色。
書中*選的每一個戰場案例,不僅具有強烈的戲劇性,更承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為了使讀者能夠更直觀地理解每場戰役,作者特別設計了三維戰鬥圖,將地形、部隊部署、天氣等關鍵因素融入模型之中。無論是阿納姆上空的傘兵降落,還是布倫海姆戰場上的泥濘鬥爭,讀者都能通過這些精心製作的視角,洞察戰爭行動的每一個關鍵瞬間。

作者簡介
作者:(英)約翰 麥克唐納,軍事史研究*家,此前是英國《讀者文摘》的*深編輯,他不僅對軍事史涉獵甚廣,還親自到過本書論述的多個戰場之中考察,對每一場決戰的起因,結果與重要性均有高屋建瓴的認識。
譯者:李達,山東大學在讀博士生,史學愛好者,主攻方向為中世紀前中期的拜占庭帝國軍事史與制度史,閒暇時翻譯拜占庭帝國相關原始資料與當代相關作品逾百萬字,譯有《北方騎士團的興衰》《拜占庭帝國的故事》《拜占庭的新生:從拉丁世界到東方帝國》《拜占庭的巔*:從光復時代到曼齊刻爾特》《拜占庭的衰亡:從希臘君主到蘇丹附庸》等著作。

目錄

致謝
序言
前言
坎尼之戰,前216年8月
黑斯廷斯之戰,1066 年10月14日
阿爾蘇夫之戰,1191年9月7日
克雷西之戰,1346年8月26 日
布賴滕費爾德之戰,1631年9月17日
內斯比之戰,1645年6月14日
博因河之戰,1690年7月1日
布萊尼姆之戰,1704年8月13日
卡洛登之戰,1746年4月16日
薩拉托加戰役,1777年9月19日—10月7日
奧斯特利茨之戰,1805年12月2日
滑鐵盧之戰,1815年6月18日
巴拉克拉瓦之戰,1854年10月25日
索爾費裡諾之戰,1859年6月24日
葛斯底堡之戰,1863年7月1日—3日
色當之戰,1870年9月1日
小大角河之戰,1876年6月25日
烏姆杜爾曼之戰,1898 年9月2日
科倫索之戰,1899 年12月15日
旅順戰役,1904年8月19日—1905年1月2日
坦能堡之戰,1914年8月26日—30日
蘇弗拉灣戰役,1915年8月6日—1916年1月9日
索姆河戰役,1916 年7月1日—11月19日
埃布羅河戰役,1938 年7月24日—11月18日
阿拉曼戰役,1942年10 月23日—11月4日
科希馬戰鬥,1944年4月5日—18日
阿納姆戰鬥,1944 年9月17日—25日
硫磺島戰役,1945 年2月19 日—3月26 日
奠邊府戰役,1953年11月20日—1954 年5月7日
戰場索引

在線試讀
——約翰 哈克特爵士
戰爭是人類*古老的工作之一。它和音樂或者度量衡一樣古老而持續,也很可能和人類社會一同存留下去——只要人類依然爭吵、朋比、貪婪與依靠暴力解決問題。人類的天性,千百年來幾乎沒有變化,而同時期地殼的變動也稱不上大。人類社會之中的戰爭,也終究是在地殼之上或大氣層中進行與指揮,無非是從陸地先後走向海洋與天空而已。戰爭或許將要進入一個全新的篇章,向高空乃至太空進軍。我們無法預知這個維度的戰爭將如何演變,但我們清楚,至少應該清楚,人類社會現在的戰爭形式,以及演變的過程。
限制於地殼表面的戰爭,不可避免地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而人類社會對這些因素的影響微乎其微:氣象、季節 、地勢與地形、山脊與谷地、峰巒與峭壁、冰雪、無水的沙漠和山區與多水的三角洲以及海岸的具體情況——是沙灘、懸崖、泥沼還是河口(無論水流是寬闊而緩慢還是狹窄而急促),顯然都在限制著過去的軍事行動。陸上不變的自然地貌對軍事行動的影響可以寫出長篇大論的分析,此處簡要舉例說明即可。
黎凡特地區,一側是海岸一側是荒漠,是亞洲與非洲之間的走廊,這一地區的地理特徵自歷史記載出現之時,至今也沒有根本性的變化。幾個世紀以來,這兩個大洲之間的陸上通道之上爆發的戰爭,明顯多於世界其他地區。在這一方向的軍隊,無論自北向南(例如岡比西斯於前525年率領波斯軍隊入侵埃及)還是自南向北(例如拿破崙1799年從埃及進軍敘利亞,或者英帝國1917年的行動,抑或英聯邦與自由法國軍隊在1941年的行動),能夠使用的道路僅有三條。*一條是沿著南北向的海岸線前進;第二條是從大裂谷帶出發,從亞喀巴灣(Gulf of Aqaba)北上通過死海、約旦前往奧龍特斯河(Orontes)谷地,再北上塔爾蘇斯山區,從那裡的隘口進入小亞細亞;第三條則是從更東面的廣闊荒漠之中進軍。
後世的軍隊想要通過這一區域,可以使用的新道路少之又少,而舊道路之上的要地,則總有駐軍存在,無論控制這一區域的是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法蘭克人還是土耳其人。曾經的各種防禦工事遺跡至今可尋。另外,還有許多其他證據,也都在印證著無論是從東到西還是從北到南,這一區域交通情況的亙古不變。
*好的範例是濱海道路,在貝魯特附近,凱勒蔔河(Nahr el Kalb),即”犬之河”,流入地中海。那裡有一處石壁,是這個崎嶇不平的地區之中,*一可供安然通行的區域。在石壁之上,來來往往的行人留下的文字,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的波斯士兵,也包括我們同時代的澳大利亞輕騎兵與英國志願騎兵。還有充分的旁證表明,軍隊在黎凡特地區的行動是通過運河進行的。
1187年,薩拉丁奪取了耶路撒冷,而被泛稱為法蘭克人或者拉丁人建立的十字軍國家也被擊潰。薩拉丁清楚,歐洲不可避免地會派出援軍解救餘下的法蘭克人,因此他迅速北上封鎖主要道路,佔據戰略要地,阻擋在如今我們稱之為第三次十字軍的各支部隊可能的行進路線之上——而事實上十字軍大多是走海路前來。20世紀30年代,我在牛津大學就讀時發表了研究這一問題的學位論文。
1941年,中東盟軍奉命防備納粹德軍突破高加索山脈,向蘇伊士運河方向發動進攻,與西面的沙漠之中的非洲軍配合行動。我在此前的戰鬥之中負傷,暫時擔任英軍駐黎巴嫩的第九集團軍參謀軍官,日子過得比較輕鬆。我們奉命佈置各師防衛有限的幾個荒漠與海岸之間的通行道路。我接到的命令是”出去偵察合適的防禦位置”。我的答覆是:”沒必要。”只需要把部隊部署到羅馬軍隊、拜占庭軍隊、阿拉伯軍隊、十字軍和奧斯曼軍隊在這兩千多年之中部署的位置,就可以了。
事實上我們也就是這麼部署的。德軍未能突破高加索,斯大林格勒的勝利終結了這一可能。然而我們在準備應對這一風險時,多少個世紀以來,這一地區的地理特徵對軍事行動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壓力,我也多次體會到了。例如,的黎波裡與安條克之間南北向的道路,有一段是沿著峭壁延伸開來的。1188年,西西里國王威廉二世就曾經抵近海岸,從戰艦上使用箭矢射擊行軍途中的薩拉丁軍隊。1941年,這段道路對我們而言同樣重要。如果德軍的潛艇抵達這一方向,並進行精準的魚雷齊射,爆炸足以導致岩壁崩塌,道路將長期無法通行。我記得當時我們被迫設置反潛網以保護這一區域。
此處我還要分享一個本人經歷的故事。1943年,我在加利利(Galilee)主持整訓一個傘兵旅,也就是那個後來和我一同在阿納姆戰敗的旅。哈丁角距離此地不遠,在那裡能夠俯瞰加利利湖,而1187年夏季,薩拉丁就是在此擊潰了耶路撒冷國王,呂西尼昂的居伊率領的法蘭克人。在那場戰役中能夠找到許多與這一戰相關的信息,而我也帶著第4傘兵旅的軍官們,在哈丁角之戰的戰場上進行了一次無部隊戰術演習,我們也按照歷史情況,添加了居伊的部隊缺乏飲水的想定,而英軍以及安紮克部隊在1917年的加沙之戰中也遭遇了類似的困境,並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答案。
或許此處還可以再舉一例來說明黎凡特地區戰爭模式的連續性。英國歷史上*優*的機動部隊指揮官之一,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一世。而無論機動部隊使用的是一匹馬還是上千馬力的坦克,本質上其使用模式也大致相同。1191年9月,理查一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期間的阿爾蘇夫之戰之中取勝,關鍵就在於行軍時的策略,即用重甲部隊佈置在兩端,保護中央裝甲較輕也更脆弱的部隊。1941年,綽號”沙漠之鼠”的第7裝甲師,在沙漠之中也使用了類似的策略。理查一路前進到了距離耶路撒冷不遠的地方。他應當乘勝進軍奪取該城嗎?同時代的記載(Itinerarian Regis Ricardi)稱,理查在1192年1月和高級軍官們在拉姆安拉(Ramleh)進行了作戰會議,而會議的結論與現代戰爭也大致相同:”我們的機動部隊更強,所以我們能攻取這座城;我們的步兵更弱,所以我們無法守住這座城。”20世紀40年代的軍長們也會這麼說。
幾個世紀以來,武器裝備與戰場戰術手段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這一切依然幾乎無法削弱自然環境對軍事行動的影響,而在軍事技術與武器裝備落後的時代的戰略戰術也未必就無效了。後退反擊,蘇聯核心的陸上戰爭策略——源自圖哈切夫斯基(Tukachevsky)對沙皇時代戰爭的總結,在斯大林的大清洗後被放棄,而此後再度提出並興起——可以追溯至伊帕密濃達(Epaminondas)於前371年的留克特拉(Leuctra)之戰,率領底比斯人擊敗斯巴達人時的戰術。
《世界歷史關鍵戰役圖解》之中的29場決戰,使用先進技術,提供前所*有的軍事分析,能夠有效說明戰場地形對戰爭的影響,也為進一步探索這一領域以及相關領域提供了全新的思路。這本書標誌著重要的進步。
約翰 哈克特爵士,英國陸軍上將,軍人與學者,擁有牛津大學的古典文學以及中世紀史學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三度負傷,獲得三枚英勇勳章,並以北約北方集團軍群總司令的身份結束軍旅生涯,回歸大學研究。作為大西洋盟友關係的堅定支持者,哈克特將軍與美軍關係緊密,他論述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兩本著作,已在世界各地賣出超過兩百萬本。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