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傳播研究.文學卷 張漢靜 龐慧敏 9787203127642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山西人民
NT$541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5*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化傳播研究.文學卷
ISBN:9787203127642
出版社:山西人民
著編譯者:張漢靜 龐慧敏
頁數:206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6982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回顧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山西敵後根據地內本土文學發展的總體歷程、知名作家、作品,研究總結了該歷史階段山西抗戰文學的一般特點並且分體裁討論了詩歌、小說、報告文學、散文等的具體表現和特徵,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山西文學取得的成就一對於揭露日本法西斯暴行、喚起民族存亡危機感、團結鼓舞抗戰軍民一條心,有巨大的幫助。

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山西抗日根據地時期文學的社會角色
一、抗戰時期的文學藝術與通俗文化
二、山西抗日根據地時期的文學
三、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作品的特徵與傳播影響
第二章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作品生產者的社會作用
一、抗日根據地作家群體的社會歷史角色
二、抗日根據地作家群體的社會功能
三、山西抗日根據地作家群體的社會生產
四、山西抗日根據地作家群體文學傳播社會效果實現途徑
五、山西抗日根據地作家自我認同
第三章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作品內容映射的社會鏡像
一、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中的社會圖景
二、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作品的偶像塑造
三、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作品的社會關係呈現
四、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作品的社會語言變化
五、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的讀者地位
第四章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作品的社會功能
一、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
二、文學作為”解放的力量”的觀念
三、培養公眾趣味
第五章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的媒介傳播形式
一、雜誌: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傳播的主要陣地
二、通俗小說:傳播話語符號的文化領導權實踐
三、戲劇:下層民眾公共空間與日常生活秩序的重構
四、報刊:”民間文化形態”的輿論先導
五、街頭詩: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傳播的情感動員
第六章 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的受眾拓展方式
一、黨的群眾路線指導下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傳播方式的轉向
二、隊社劇團
三、教育辦學
四、大眾傳媒
五、山西抗日根據地文學傳播的啟示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序言
山西地處黃土高原,有”表裡山河”之稱,具有俯瞰中華之形勢的獨特地理優勢。東出太行可以直下黃淮海平原而經略中原,西向可憑借呂梁山脈和背後的黃河成為拱衛西北之屏障,由北向南排列的山川和盆地則是層層抗擊北方軍事力量南下的阻擊陣地。因此,山西自先秦時代起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有”得山西者得天下”之稱。不可替代的戰略地位使得山西每每在民族危亡而奮力抗爭之際,總會擔當起救亡圖存的歷史重任。晚清以來,1840年-1860年兩次鴉片戰爭、1883年-1885年的中法戰爭、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無不以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為結果。再加上政治上的腐朽、經濟上的衰敗、產業上的不濟導致的社會無序、國力贏弱、人心渙散,不但為外敵的入侵大開方便之門,更使得中華民族在面對列強的侵略和壓迫時,逐步喪失了堅決鬥爭的意志和敢於勝利的信心。而1931年面對日本軍國主義的入侵,中華民族歷時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取得的抗日戰爭的完全勝利,則是對這種頹廢局面的一次成功扭轉。這其中,在自1937年7月開始至1945年8月結束的八年全面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武裝力量依託山西建立的抗日根據地,進行的軍事、文化、社會等方面的鬥爭實踐所取得的豐厚成果,再一次印證了山西這片熱土對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獨特價值。一、山西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及其歷史地位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來,日本軍國主義蠶食鯨吞、步步緊逼,使得中日兩國的民族矛盾迅速上升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在日本軍國主義的強大壓力下,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嚴重的危機。面對侵華日軍鐵蹄的步步緊逼,全國各地不斷掀起抗日救亡運動,在各階層人民強烈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呼聲中,中國共產黨作為最具政治組織力的先進政黨,堅持全面抗戰路線,率先提出武裝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積極促成了以第二次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在國民政府全面退卻的形勢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卻以戰略進攻的態勢東渡黃河,進入山西,創建了中國第一個抗日根據地。在此後全面抗戰的八年中,以山西抗日根據地為主體的山西戰場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抗日鬥爭工作的重中之重,不但對穩定華北抗戰形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更使得山西戰場成了”全國抗戰的第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戰場。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創立革命根據地的道路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鬥爭中,歷經血與火的洗禮及失敗與成功的過程,所逐步形成的取得革命勝利的寶貴經驗。1937年8月22日,中國共產黨在陝北洛川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和《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確立了全面抗戰的路線,決定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戰區和敵後,軍事工作的重點為開闢敵後戰場、建立敵後抗日根據地、進行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同時,中革軍委決定將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以原紅一、二、四方面軍為基礎,整編為八路軍第115師、第120師、第129師三大主力。洛川會議後,八路軍三大主力根據中革軍委和八路軍總部關於建立抗日根據地、獨立堅持華北抗戰的指示精神,奉命東渡黃河進入山西,開始了晉察冀、晉綏、晉冀豫三大抗日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工作。八路軍115師在晉東北地區創立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包括晉北、冀西、冀中、察南的五十餘縣,是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該師下轄兩個旅、一個獨立團以及其他配屬部隊約1 55萬人。1937年9月25日,115師設伏於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橫澗鄉平型關地區,進行了全國抗戰中第一次對敵殲滅戰,殲滅日軍
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l旅團一部1000餘人,擊毀敵汽車百餘輛,繳獲大量輜重物資,取得八路軍出師以來打的第一個大勝仗,沉重打擊了侵華日軍的囂張氣焰,提高了八路軍的聲威,有力地粉碎了日軍所謂三個月滅亡中國的夢囈,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平型關戰役後,115師分散轉入日軍翼側及其後方開展遊擊戰爭,其中一部南下陽泉、壽陽地區作戰;一部於五臺山地區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晉察冀抗日根據地,並成立邊區政府。1937年11月7日,晉察冀軍區成立。1938年春,115師一部進入北平西山一帶,開闢平西根據地;4月,建立冀中根據地;6月,建立冀東根據地。這些根據地的開闢大大拓展了晉察冀根據地的範圍,成為華北敵後抗戰的堅強堡壘。八路軍120師在晉西北地區創建晉綏抗日根據地。該師下轄兩個旅、一個教導團以及其他配屬部隊約1 4萬人。1937年9月下旬,120師一部隨師部進入甯武、岢嵐、五寨等縣交界的管涔山創建抗日根據地;另一部進入五台、平山地區開展敵後遊擊戰,創建抗日根據地。到1938年12月,120師一部進入綏遠陰山山脈中段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