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一五六輯 馮克力 978754744911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山東畫報
NT$159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4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老照片》.一五六輯
ISBN:9787547449110
出版社:山東畫報
著編譯者:馮克力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68701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老照片》是一種陸續出版的叢書,現每兩個月推出一輯。辟有”故時風物”“名人一瞬”“舊事重溫”“私人相簿”等欄目。通過刊發有意思的老照片並輔以生動活潑的文字,以獨特的視角回望百多年來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是可看、可讀的歷史讀本。本輯《老照片》從發排到付梓,恰在抗戰全面爆發和抗戰勝利兩個紀念日之間,所以收錄了多篇日本侵華戰爭的相關文章 :雲志藝術館收藏的一個日軍曹長的私人影集,通過楊潛的深入解讀和呈現,探微索隱,旁徵博引,真實還原了那場戰爭裡的”鬼子兵”;臺灣青年陳炳基,因不滿日本侵略者的奴化與歧視,從反抗殖民壓迫到投身中共所領導的革命,背井離鄉,在大陸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山西青年李靜清,在七七事變後,從正在就讀的燕京大學毅然中斷學業,回鄉投身抗日鬥爭,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王淼父親童年時跟隨奶奶下鄉逃難,那個藏在墳頭後面躲避日本馬隊的瞬間,成了他一生中最初也是最深刻的記憶。這些真實而感人的故事,讓我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抗日戰爭的複雜性和殘酷性。

作者簡介
馮克力(主編),二十幾年裡致力於老照片的編輯、研究,著有《感言老照片》《當歷史可以觀看》等。

精彩書評
“共和國60年60本書”入選評語這樣評價《老照片》:
“十餘年來,不斷出版的《老照片》以樸素而溫情的獨特方式定格歷史,使我們得以在過去朦朧的霞光中,重新認識和反思切身的社會生活。”
著名藝術家、作家陳丹青則說:
《老照片》”已成為全體國民的私人照相簿,人人都會在其中找到既屬?親屬、又屬?國家的記憶。這是一份持續遺失而遭貶值的記憶,《老照片》使之不斷擴展、傳遞,默默增值,有如找回了家族的遺物。它因此超越了攝影,如它徵集的文字,超越文章,是人在目睹照片之際的喃喃自語,是當一切皆盡消隕,瀕於失憶,於是有遲到的告白。”
著名歷史學者傅國湧在”為《老照片》一百輯”所寫的《收集照片便是收集世界》中說道:
“穿過歲月倖存下來的老照片,遠不僅僅是滿足人的懷舊的需要,更多的是人的尊嚴與權利被重新肯定,由此可以體悟《老照片》不是茶餘飯後的閒話,而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在正視人的命運,是以記憶反抗遺忘之舉。”

目錄

王?淼 父親
楊?潛 私人相簿裡的”鬼子兵”
甘險峰 對一幅百年老照片的追問
于?嶽 新中國音樂人的芳華
陳小兵 從艋岬出發的無悔人生路——記父親陳炳基
孫國輝 我所接觸的愛潑斯坦
李百軍 真性老兄朱新建
郭建良 起步——我的攝影回顧之一
周韋思 改變父親人生的”官印”失竊案
秦志敏 我的姥爺和姥姥
袁念琪 一位軍代表的外事活動
李亞力 送老線
鄧海南 你會吹笛子
雷國輝 恰同學少年
韓?陽 舊照裡的獨樂寺山門與觀音閣
路方紅 蒲松齡故居及墓園修復始末
封? 面 20世紀50年代的少女合影(于嶽)
封? 二 日本侵略者奴化教育下的課堂(雲志藝術館)
封? 三 民國初年的獨樂寺觀音閣(韓陽)

前言/序言
一宗照片,那場戰爭
馮克力
這輯《老照片》從發排到付梓,恰在抗戰全面爆發和抗戰勝利兩個紀念日之間。而近期所發生的一些熱點事件,則在表明,那場戰爭雖然已經過去了七十九年,但它的影響和餘波,卻未曾消減,並不時地喚起後人的記憶,撥動著人們的神經。
本輯楊潛《私人相簿裡的”鬼子兵”》,其中的圖片,均出自雲志藝術館收藏的一個日軍曹長的私人影集。關於此宗影像的獨特價值,誠如作者所言,”由於它的私人屬性,未經官方審查,也無‘不宜發表’的顧忌,與當年日本官方用於宣傳而刻意擺弄的那些‘戰地寫真’相比,似更接近‘鬼子兵’的本相”。即便如此,解讀和呈現此宗照片,也並非簡單的事情,作者為鉤沉、梳解這些背景資料相對闕如的圖片,探微索隱,旁徵博引,頗見功力。而作者的分寸與拿捏,多少也是對那場戰爭”餘波”的某種回應。此中的微妙與況味,讀者自可體悟。
日本的侵華戰爭,既影響了中國的國運,也改變了許多中國人的命運。臺灣青年陳炳基因不滿日本侵略者的奴化與歧視,從反抗殖民壓迫到投身中共所領導的革命,背井離鄉,在大陸成就了自己的人生(見本輯陳小兵《從艋岬出發的無悔人生》)。七七事變後,正就讀燕京大學的山西青年李靜清毅然中斷學業,回鄉投身抗日鬥爭,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見本輯秦志敏《我的姥爺和姥姥》)。日本人打進家鄉來的那年,王淼的父親才兩三歲,而”他跟隨奶奶去鄉下逃難,藏在路邊的墳頭後面躲避日本人的馬隊”那一刻,成了他此生最初的記憶(見本輯王淼《父親》)。如今的中國家庭,上溯兩三代,幾乎都有蒙遭日本侵略的或苦難或悲壯的經歷。或許正是這些感同身受的遭際,才使得絕大多數的國人對各色侵略者所標榜的”大東亞共榮圈”之類的說辭,具有了天然的免疫,對於侵略與反侵略的正邪之辨,通常也是不會迷失的。
須知這”免疫”,可是以六百多萬平方公里國土的淪喪、三千多萬軍民的死傷、幾億民眾的顛沛流離和五千多億美元的財產損失為代價的,怎能不刻骨銘心!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