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經典 (典藏版)-禮記 (上下) (精) 呂友仁 9787573803047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中州古籍
NT$1,113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國學經典 (典藏版)-禮記 (上下) (精)
ISBN:9787573803047
出版社:中州古籍
著編譯者:呂友仁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527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此《禮記》為全本。為全譯全注本,簡體橫排,布面精裝,分上下冊。書中對難解的字詞加以註釋、注音,對難解的句子進行深度剖析、解讀,對所有的原文進行翻譯,易於讀者閱讀、理解,為讀者掃清閱讀障礙。作者呂友仁先生一生研究、探討《禮記》,在其八十多歲時傾其一生所學所研註譯《禮記》,此《禮記》為其集大成之作。

內容簡介
《禮記》,成書于漢代,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書中內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禮記》是一部儒家禮治思想的資料彙編。其內容主要是記載和論述先秦的禮制、禮儀的內容及產生與變遷,記錄孔子和弟子及他人的問答,記述修身做人的準則,論述如何以禮正確處理各種人倫關係等。這部著作內容廣博,門類雜多,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學、歷史、祭祀、文藝、生活習俗、曆法等諸多方面,幾乎包羅萬象,集中體現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學和倫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精彩書評
唐人張說曰:「《禮記》,漢朝所編,遂為歷代不刊之典。」
——《通典》
以餘論之,《周官》《 儀禮》,一代之書也;《禮記》,萬世之書也。《記》之言曰:「禮,以時為大。」此一言也,以蔽千萬世制禮之法,可矣!
——清·焦循《禮記補疏敘》
五經之中,流品不齊。《書經》是最古的政治史料,《易經》是最古的解釋自然的企圖,《詩經》為中國純文學之祖,《春秋》為中國編年史之祖。《禮記》較晚出,內容頗駁雜,但是儒家思想見於此經者反比他經為多,其中如《檀弓》《學記》《樂記》《儒行》《禮運》《大學》《中庸》諸篇,妙文至理,是任何讀書人不應放過的。
——朱光潛《人文方面幾類應讀的書》
《禮記》之所以為儒家言的要典,為後人應該讀的書籍,可以說因為含有尤其重要的這一部分——第三、四、五類(作者按照《禮記》各篇的內容,把《禮記》分為五類:一、關於儀文的。二、關於器物的制度的。三、通論禮樂的。四、政治制度談。五、哲理談)。我們想到這是影響我們民族實際生活的,是范鑄我們民族的思想精神的。
——葉紹鈞《禮記選注·緒言》

目錄
曲禮上第一
曲禮下第二
檀弓上第三
檀弓下第四
王制第五
月令第六
曾子問第七
文王世子第八
禮運第九
禮器第十
郊特牲第十一
內則第十二
玉藻第十三
明堂位第十四
喪服小記第十五
大傳第十六
少儀第十七
學記第十八
樂記第十九
雜記上第二十
雜記下第二十一
喪大記第二十二
祭法第二十三
祭義第二十四
祭統第二十五
經解第二十六
哀公問第二十七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
孔子閑居第二十九
坊記第三十
中庸第三十一
表記第三十二
緇衣第三十三
奔喪第三十四
問喪第三十五
服問第三十六
間傳第三十七
三年問第三十八
深衣第三十九
投壺第四十
儒行第四十一
大學第四十二
冠義第四十三
昏義第四十四
鄉飲酒義第四十五
射義第四十六
燕義第四十七
聘義第四十八
喪服四制第四十九
主要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曲禮上第一
〔題解〕
本篇以篇首二字命篇。尋其含義,眾說紛紜。據鄭玄和孔穎達說,本篇所記包含了吉、凶、賓、軍、嘉五禮,但大多屬於細枝末節,故稱。
《曲禮》曰:毋不敬?,儼若思,安定辭?。安民哉!
〔註釋〕
?毋不敬:朱熹《論語集注》:「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注引范祖禹曰:「經禮三百,曲禮三千,可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安定辭:鄭玄解釋為「審言語」的意思,孔穎達更用《論語》的「駟不及舌」來發揮鄭說,今未從。孫希旦雲:「安者氣之和,定者理之確。」今譯文從之。
〔譯文〕
《曲禮》上說:一個人立身行事,心中時刻都要有個「敬」字;外表要端莊,像是儼然若有所思的樣子;說話要態度安詳,句句在理。做到這三點,才會使人們安寧啊!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註釋〕
?敖:鄭玄讀作「傲」,謂傲慢。王肅讀作「遨」,謂遨遊。二說皆通,後人從鄭者較多。長(zh?n?):滋長。?從:通「縱」,放縱。?樂(le):快樂,高興。極:達到頂點。按:以上四句皆言物極則反的必然規律,被後人視為格言、座右銘。
〔譯文〕
傲慢之心不可滋長,慾望不可放縱無拘,志氣不可自滿,享樂不可無度。
賢者狎而敬之,畏而愛之。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積而能散,安安而能遷?。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很毋求勝,分毋求多。疑事毋質?,直而毋有?。
〔註釋〕
?安安而能遷:前「安」字是動詞,作居處講。后「安」字是名詞,作安逸、舒適講。鄭玄舉例說:「晉舅犯與姜氏醉重耳而行,近之。」晉文公重耳「安安而能遷」事,詳《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質:成也。這裡是「肯定回答」的意思。?直:正。這裡是「對問題自己已經有正確答案」的意思。鄭玄說:「直,正也。己若不疑,則當稱師友而正之,謙也。」
〔譯文〕
對於道德、才能勝於己者,要親近和尊敬他,畏服並愛戴他。對於自己所喜愛的人,不可只知其優點,而不知其缺點;對於自己所憎惡的人,不可只知其缺點,而不知其優點。自己有了積蓄,要分給貧窮的人。居安思危,能夠及時改變處境。面對財物,不可苟且據有;面對危急,不可苟且逃避。在小事上爭訟,不可求勝;分配財物,不可求多。對自己不懂的事情不可裝懂,對自己已經搞懂的東西,回答別人時,要歸功於師友,不可據為自己的發現。

前言/序言
前 言
一、《禮記》的名稱
《禮記》者,《禮》之記也。「記」的任務就是解釋《禮》所未明和補充《禮》所未備。《禮》,在西漢時是「五經」之一,所以又叫作《禮經》;又因為《禮經》的內容主要是針對士的階層,所以又叫作《士禮》。晉代以後,《禮》《禮經》《士禮》之名被《儀禮》之名所取代,直至今日。需要說明的是,我們今天看到的《儀禮》只有十七篇,它只是《禮經》流傳下來的一部分。《史記·儒林列傳》說:「《禮》固自孔子時而其經不具,及至秦焚書,書散亡益多。」而據《漢書·藝文志》,西漢時的《禮》還有五十六篇,其中的三十九篇,因為沒有人研究和傳承,到了魏晉時期也就散佚了。我們今天在閱讀《禮記》時,會發現其中的有些篇是和《儀禮》有對應關係的,而有些篇則似乎與《儀禮》不搭界,原因何在?答案就是,《記》所要解釋或補充的對應的《禮》沒有流傳下來。
《禮記》的別名甚多,或曰《禮》,或曰《記》,或曰《禮記》,或曰《小戴禮》,或曰《小戴禮記》。這些名稱,或同一時間而單行,或同一時間而共行。再加上其中的某些名稱與《儀禮》一書的早期名稱同名(早期《儀禮》,亦或曰《禮》,或曰《禮記》。詳見下),其結果,不僅使初學者眼花繚亂,就是有的大學者由於一時不慎,也曾鬧出張冠李戴的笑話。
二、《禮記》的內容
《禮記》四十九篇,由於《曲禮》《檀弓》《雜記》三篇卷帙繁重,文字較多,所以各分為上下兩篇。這樣一來,實際上只有四十六篇。據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五統計,以《唐石經》為準,《禮記》共有九萬八千九百九十四字,差不多是《周禮》《儀禮》二書的字數之和。
《禮記》的「禮」,可以說包羅萬象。我們從中可以看到,上至治國、平天下,下至齊家、修身,禮都無時不在。不但對活著的人要講禮,還要對死去的人講禮。我們看到的是,整個社會,都在禮的框架下運轉;而一個人從呱呱落地到壽終正寢,也須臾離不開禮。這個「禮」,是廣義的「禮」,所以其中有《學記》篇和《樂記》篇。因為在古人看來,設立學校,是禮的要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至於「樂」,包括詩歌、音樂、舞蹈,它與禮相輔相成,二者缺一不可,「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
五、《禮記》的學術價值
錢穆說:「中國的核心思想就是禮。」這話真是言簡意賅,令人回味無窮。試想,作為國家,號稱禮儀之邦;作為家庭,講究《詩》《禮》傳家;作為個人,講究彬彬有禮;人際交往,講究禮尚往來;社會混亂,則曰禮壞樂崩。《詩經》上說:「人而無禮,胡不遄死!」《孝經》上說:「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之為用,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就是禮,而最能體現禮的儒家經典是《禮記》。這就是《禮記》的學術價值所在。
為什麼說最能體現禮的儒家經典是《禮記》?筆者認為,至少表現在下述十五個方面:
1 《禮記》對中國幾千年禮文化的形成,對塑造禮儀之邦的形象,起著無可替代的主導作用。禮文化是儒家特有的文化。在儒家經典「十三經」中,每一經都有有關禮的記載。問題在於,除了《禮記》以外,其他十二經的記載,或者零零星星,不成系統,《周易》《尚書》是其例;或者雖然自成系統,但落後於時代,不切實用,《周禮》《儀禮》是其例。而《禮記》四十九篇,篇篇都是有關禮的大塊文章。非獨此也,《禮記》還有「時為大」「協諸義而協,則禮雖先王未之有,可以義起也」的寶貴品格,其實質是面對現實,與時俱進。
2 《禮記》是中國最早的最有影響的有關禮的百科全書。《禮記》既要從宏觀上講禮的起源、禮的意義,又要從微觀上落實到具體的人。人的一生,生、老、病、死,哪一步都需要講究禮。大而言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小而言之,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舉手投足,一笑一顰,都有相應的禮。人與人之間有禮,人與天神、地祇等之間也有禮。總而言之,方方面面,應有盡有。
4 《禮記》對中華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家的家族觀念,擴而大之,就是四海一家,就是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而這個大家庭的家長就是炎帝和黃帝,我們後人自稱炎黃子孫。這樣的話,在抵禦外侮的時候,就會萬眾一心,同仇敵愾,戰勝敵人。而把炎帝、黃帝作為祖先來祭祀的最早規定就來自《禮記·祭法》。
9 《禮記·樂記》篇,除了在音樂史上有無可替代的地位外,它還提出了禮樂並重的治國思想。《孝經》雲:「移風易俗,莫善於樂。」《樂記》曰:「王者功成作樂,治定製禮。」又說:「樂者為同,禮者為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揖讓而治天下者,禮樂之謂也。」又說:「移風易俗,天下皆寧。」換言之,建立一個和諧有序的社會,必須兩手抓。
11 《禮記》對形成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重視教育的優良傳統起著無可代替的主導作用。《禮記》中的《學記》篇,是我國有關教育的最早的經典文獻。其開篇就說:「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董仲舒對策,建議漢武帝「立太學以教於國」,就是以《學記》為根據的。此後歷代相承。黨和政府提出:「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更是注入了時代的精神。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