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的邏輯 韓桂君 劉純澤 王小康 9787576322576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
NT$242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4*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論語》的邏輯
ISBN:9787576322576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學
著編譯者:韓桂君 劉純澤 王小康
頁數:xxx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451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是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韓桂君教授根據二十多年的《論語》教學經驗領銜撰寫的一本關於《論語》中的邏輯與文學技巧探索的教材。該書邏輯嚴謹,在梳理《論語》相關要義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破除了《論語》是語錄體、所以雜亂無章的說法。

內容簡介
該書邏輯嚴謹,在梳理《論語》相關要義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破除了《論語》是語錄體、所以雜亂無章的說法。旨在通過本書的講述,激發學生探究《論語》各篇內存在邏輯關係的興趣,引導學生以中國儒家經典《論語》為窗口、多讀經典,加深學生對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教育原則等方面的了解,並進一步促使學生通過研讀經典、陶冶高尚情操,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該書內容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可讀性強,是一本令人受益終生的國學經典解讀書籍。可作為各級高校的《論語》公共課教材,也可作為普通大眾的課外讀物。

作者簡介
韓桂君,女,河南南陽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教授,法學博士,主要從事經濟法、勞動法與社會保障法、勞動者權益及其保護、實戰型法律職業技能、診所法律教育、論語、易經、道德經等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工作。自2007年起主持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律援助與保護中心工作,發起並主持「法學本科生博雅教育」公益項目至今。在《中外法學》《法學評論》《雲南社會科學》《月旦法學》《社會治理》《原道》等共發表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3部,參編教材6部。

目錄
前言
第一部分 《論語》原文
第二部分 《論語》篇序傳
第三部分 《論語》的文學技巧
第四部分 《論語》之《學而》《憲問》篇內結構解析
第五部分 《論語》爭議章新解
第六部分 《論語》「子貢方人」章新證
第七部分 《論語》「志於道」章重解
附錄一 孔子年表
附錄二 《史記 孔子世家》
附錄三 《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節選)

精彩書摘
(二)列舉《論語》中運用比興的章
由於有比必有興,有興必有比,因此在這裏將《論語》對比興的運用,放在一起來列舉。
1 15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2 1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 7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為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 12子曰:君子不器。
2 22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3 6季氏旅于泰山。子謂冉有曰:女弗能救與?對曰:不能。子曰:嗚呼!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
3 12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3 8子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3 13王孫賈問曰:與其媚于奧,寧媚于灶,何謂也?子曰:不然;獲罪于天,無所禱也。
3 24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
4 1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5 4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
5 10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污也。于予與何誅?
6 12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6 23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9 11顏淵喟然嘆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
15 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陌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
19 4子夏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不為也。
19 7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19 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19 23叔孫武叔語大夫于朝曰:「子貢賢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貢。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夫子之雲,不亦宜乎!」

前言/序言
前 言
《論語》在成書以後,直到清朝末年廢除科舉之前,都是華夏曆代讀書人的必讀書目。研讀《論語》有心得者,則著書立說,以求成一家之言。因此,兩千多年來闡釋《論語》的書籍如汗牛充棟。縱覽這些書籍,可以發現對《論語》的有些章,因涵義相對清晰而爭議不大,但是也未必符合邏輯從而可能不正確;對其中有些章,則存在眾說紛紜的現象,令讀者莫衷一是;有些章的釋義則嚴重扭曲了孔子思想,造成真義淹沒的不幸後果。更有甚者,基於歪曲《論語》中孔子話語的意思來批判孔子。造成《論語》研究不理想的現狀,究其原因有三:第一,未抓住主題;第二,未遵循邏輯;第三,未能明白其所運用的文學技巧。此乃本書的緣起。
一、寫作本書的目的
第一,揭示《論語》二十篇的內在邏輯結構。一方面,為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破除《論語》是語錄體,所以雜亂無章的說法;[ 李零:《喪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自序第3頁。]另一方面,激發有志之士探究各篇內邏輯結構的願望。本書第二部分闡述《論語》二十篇的主題及其內在邏輯關係。
第二,揭示《論語》作者在編纂時所使用的文學技巧。在本書第三部分具體論證賦比興以及其他文學手法在《論語》中的運用。
第三,揭示某一篇的內在邏輯結構,以為範例。在本書第四部分,以《論語學而第一》和《論語憲問第十四》為例,來彰顯《論語》每一篇都有其主題和邏輯結構及文學技巧。
第四,希望讀者對《論語》能形成整體感。《論語》上下部之間是有內在聯繫的,《論語》上部十篇之間、下部十篇之間也是有嚴謹的邏輯關係的。雖然《論語》大多數章都有其獨立的涵義,但是並不能因此而否認每一章都是服務於每篇的主題之目的。在我們對《論語》有整體而準確的把握之後,完全可以賦詩斷章,靈活運用。
第五,希望讀者能夠通過閱讀本書,感受《論語》的文學之美、史學之智和哲學之思。
二、本書的結構安排說明
鑒於上述寫作目的,本書不同於傳統解讀《論語》的所有著作。
首先,採取留白手法。並不對每一篇每一章進行無遺漏的解釋,而是採取對爭議大的部分章進行新解、新證、重解。一則對於沒有爭議的章,不做與前人相似的、重複性解釋;二則為讀者留下創新的空間。本書給出一些方法和路徑,提供可靠的論證文獻,為讀者借鏡。有些有爭議的章,留給有志於發現孔子本義的後起之秀,作出創造性貢獻。
其次,不破壞其篇章整體性。將《論語》全文置於開篇的首位而不用每章的解釋將其割裂。一方面突出《論語》元典之重要性,引導讀者親近《論語》原文而不是被白話譯文所誤導;另一方面強調《論語》篇章的整體性和內容的連貫一致性。這樣就避免了傳統闡釋《論語》在每章之下進行解釋,破壞了章與章之間的內在韻味和邏輯關聯。
第三,採取例證法。不論是《論語》的文學技巧、《論語》篇內結構賞析,還是《論語》爭議章新證以及《論語》爭議章新解、重解,都是一個範例。為讀者提供一個模板,使有心的讀者可以參考和超越。
第四,師生互動性。本書第七部分的論文,反映學生參加《論語》課堂的收穫,並能「舉一反三」,有自己的發揮和創造。正所謂「善教者,使人繼其志」。[ 《禮記?學記》]
第四,堅信《論語》是一部有主題且邏輯結構嚴謹的作品。不接受前人關於「論語是語錄體、無邏輯」的說法,以激發學人用力于發現其主題和內在邏輯。
寄望更多學人擺脫舊說的束縛,不以「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為託辭而安於對《論語》不求甚解的現狀,敢於迎難而上,真正破解《論語》真意的千古之謎。
三、給讀者的建議
從作者的角度,向閱讀本書的學人,提幾個學習建議。總體建議是請按照順序閱讀,因為熟悉甚至能夠背誦《論語》文本是較好理解和掌握後面內容的基礎。具體學習各部分的建議如下:
第一,針對第一部分《論語》原文,從整體上一篇一篇地誦讀而不急於查閱他人的闡釋,避免先入為主和僅僅滿足於膚淺的字面解釋。他人的註釋一方面將《論語》章與章割裂開來,機械地解讀,使文意不連貫,另一方面可能誤導讀者走向歧途。讀者自己完整地吟誦每一篇原文,形成整體感的同時,在熟悉文本到一定程度,就能領會文本背後的思想主題和語言邏輯,跨越兩千年神交孔子與其弟子,其感受妙不可言。
在閱讀原文時,自己要身心端正,不急不躁,輕聲吟誦,虛心省察,從而能夠親近元典,獲得教益。在誦讀每一篇時思考幾個問題:1、本篇的主題是什麼?在哪一章集中揭示主題?2、本篇運用了哪些文學技巧?3、本篇每一章之間有什麼內在的邏輯聯繫?4、本篇大概能劃分為幾個單元?5、每個單元的主題是什麼?各單元之間是什麼邏輯關係?6、本篇與前後篇之間的邏輯聯繫如何?如此研讀,才能體察孔子思想的豐富和深邃。
第二,針對第二部分《論語篇序傳》,應以謙虛的心態認真玩味而吸取其精華。該文破解了一個千古之謎——《論語》二十篇的內在編排邏輯,是一個巨大的智力貢獻,值得讀者反覆琢磨。在全文閱讀後,可以回頭再提出一個問題:在承認了《論語》二十篇之間是有內在邏輯的前提下,還有沒有其他解讀模式?這樣在前人思考的基礎上,繼續探究而有根據地創新。
第三,針對第三部分關於賦比興的解釋等《論語》的文學技巧,需要有耐心。《論語》的文學技巧與其篇內各章邏輯結構是相互聯繫的。一般人都不大注意《論語》的文學技巧,以致於機械地、支離破碎地解讀論語,令人遺憾。而賦比興在《詩經》中體現最為明顯。因此,先以《詩經》中賦比興為例,然後將其用於剖析《論語》是如何運用賦比興的。所以,需要讀者有耐心,先掌握了賦比興,再學會通觀《論語》每一篇,以發現《論語》編者巧妙運用賦比興來呈現孔子思想的高明之處。
第四,針對第四部分《論語》篇內結構解析,需要儘可能地熟悉《學而第一》篇16章和《憲問第十四》篇45章的文本。以《學而第一》為範例,證明《論語》每篇都運用了賦比興且章與章之間都是有內在嚴謹的邏輯聯繫的,因此讀者需要事先熟悉《學而第一》16章的文本。在閱讀本部分的同時,也可以帶著一個問題:還有沒有更好的結構劃分方式?以此強化閱讀效果。《憲問第十四》亦同。在掌握了本部分內容及其方法后,讀者可以用同樣的解經方法去探究其他各篇的內在章序邏輯。
第五,針對第五、第六、第七部分,需要模仿這三部分的方法,進行習作,嘗試解讀《論語》某一章。對於已經完成了《論語》原文誦讀甚至背熟的任務基礎上,發現前人對某一章存在聚訟紛紜或者有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時,在《篇序傳》的主題限定下運用《論語》獨特的文學技巧,展開獨立研究,體驗探索的意義和樂趣。每有心得,其樂無窮。
第六,第一部分原文每章前的數字涵義。每章前的數字,第一個數字是篇序,1就是《學而》,2是《為政》,以此類推;第二個數字是篇內的章序,1 1就是《學而》篇第一章,2 1就是《為政》篇第一章,以此類推。
第七,在斷句上,與通行版本略有不同。例如2 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這是通行的斷句,不太符合邏輯與常識。本書的斷句:2 9子曰:吾與回言,終日不違,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回也不愚。因為《堯曰》通行本第一章太長了,將其分開而劃分為八章,一則與其他篇保持大體的相同體例,每章內容合適;二則便於短句引用。
祝願讀者帶著愉悅的心情開啟智慧之眼,享受《論語》的邏輯思維之旅。
韓桂君
辛丑年戊戌月庚寅日乙酉時南湖之濱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