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6*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獨抒己見 ISBN:9787532792382 出版社:上海譯文 著編譯者:(美國)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頁數:38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6741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獨抒己見》是《洛麗塔》作者、小說大師納博科夫的自編文集,以《巴黎評論》《時代》《紐約時報》《花花公子》、BBC電台等知名媒體的採訪為主體。《獨抒己見》是一份真正意義上的自述;江湖上流傳的獨具納式風格的「毒舌」經典語錄,大多出自此書。納博科夫面對著媒體提出的種種刁鑽問題,提出一系列堅定見解,談及生活、文學、教育、電影以及其他種種主題:「洛麗塔」如何險些付之一炬;對蝴蝶怎樣迷戀一生;什麼是心目中最理想的旅行方式;何為翻譯和創作藝術的終極標準他毫不理會那些讀不懂他作品的庸眾,樂於宰殺那些他不認同的文壇神牛。讀者可以藉由這些火花四濺的文字,讀懂納博科夫,踏上他腦海中那座迷人、險峻而富於挑戰的精神島嶼。 內容簡介我不屬於任何俱樂部或團體。我不釣魚,不烹飪,不跳舞,不吹捧同行,不簽名售書,不簽署宣言,不吃牡蠣,不酗酒,不上教堂,不做心理治療,不參加示威遊行。 孤獨意味著自由和發現。沙漠孤島比一座城市更激動人心。 小說大師納博科夫妙語連珠的訪談錄洛麗塔·蝴蝶·創作卡片·記憶·死亡·靈感·俄羅斯 關於納博科夫的一切。 作者簡介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紀公認的傑出小說家和文體家。 一八九九年四月二十三日,納博科夫出生於聖彼得堡。布爾什維克革命期間,納博科夫隨全家於一九一九年流亡德國。他在劍橋三一學院攻讀法國和俄羅斯文學后,開始了在柏林和巴黎十八年的文學生涯。 一九四?年,納博科夫移居美國,在韋爾斯利、斯坦福、康奈爾和哈佛大學執教,以小說家、詩人、批評家和翻譯家的身份享譽文壇,著有《庶出的標誌》《洛麗塔》《普寧》和《微暗的火》等長篇小說。 一九五五年九月十五日,納博科夫最有名的作品《洛麗塔》由巴黎奧林匹亞出版社出版並引發爭議。 一九六一年,納博科夫遷居瑞士蒙特勒;一九七七年七月二日病逝。 目錄序言 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 訪談 刊名不詳(1962) BBC電視台(1962) 《花花公子》(1964) 《生活》(1964) 紐約電視台13頻道(1965) 《威斯康星研究》(1967) 《巴黎評論》(1967) 《紐約時報書評》(1968) BBC-2台(1968) 《時代》(1969) 《紐約時報》(1969) 《星期天時報》(1969) BBC-2台(1969) 《時尚》(1969) 《小說》(1970) 《紐約時報》(1971) 《紐約時報書評》(1972) 「瑞士廣播」(1972 7) 「巴伐利亞廣播」(1971一1972) 刊名不詳 《時尚》(1972) 刊名不詳 致編輯的信 《花花公子》(1961) 《倫敦時報》(1962) 《交鋒》(1966) 《星期天時報》(1967) 《交鋒》(1967) 《新政治家》(1967) 《時尚先生》(1969) 《紐約時報》(1969) 《時代》(1971) 《紐約時報書評》(1971) 《紐約時報書評》(1972) 文選 論霍達謝維奇(1939) 薩特的嘗試(1949) 彈奏古鋼琴(1963) 對批評家的回答(1966) 《洛麗塔》和吉羅迪亞先生(1967) 論改寫(1969) 周年日記(1970) 羅威的象徵(1971) 靈感(1972) 鱗翅目昆蟲學文選(存目) 雌性小灰蝶(1952) 談克洛茨(《野外指南》的一些失實(1952) 1952年在懷俄明捉蝴蝶(1953) 奧杜邦的蝴蝶、蛾及其他研究(1952) LC 希金斯和N D 萊利(1970) 譯後記 附錄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