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210*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碳標簽制度的探索與展望 ISBN:9787308230773 出版社:浙江大學 著編譯者:方愷 頁數:215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8886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本書在系統總結髮達國家「碳標籤」制度實施進展的基礎上,從政府、企業、公眾三重視角入手,通過實地調研、訪談和問卷調查等形式,深入分析當前我國在推進「碳標籤」過程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識別主要限制性因素,進而提出針對性的政策措施,為制定「碳標籤」推行方案、構建「碳標籤」認證體系提供智力支持。 本書主要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內容:(1)發達國家政府和社會組織推行「碳標籤」制度的實踐經驗;(2)企業對「碳標籤」產品的生產意願及影響因素;(3)公眾對「碳標籤」產品的支付意願及影響因素;(4)綠色產品認證體系的實踐經驗;(5)推行「碳標籤」制度的機遇和挑戰;(6)「碳標籤」制度化的政策建議及其實現路徑。 本書提出以下五個層面的政策建議:(1)為「碳標籤」制度提供法律法規保障;(2)分步分批有序推進「碳標籤」制度試點;(3)建立「碳標籤」產品認證機制;(4)分群體、分類別加大「碳標籤」宣傳力度;(5)推動建立跨區域「碳標籤」互認機制。作者簡介 方愷,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萊頓大學環境科學學院博士、客座研究員,浙江生態文明研究院學術交流中心副主任,入選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美國斯坦福大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在Nature Sustainability、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Ecological Economics和《科學通報》等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110餘篇,出版著作10部,獲省部級以上獎勵5項。目錄 第1章 引言1 1 研究背景 1 2 研究意義 1 2 1 理論意義 1 2 2 實踐意義 1 3 研究方法 1 3 1 文獻歸納法 1 3 2 文獻計量法 1 3 3 實地訪談法 1 3 4 問卷調查法 1 3 5 計量研究法 參考文獻 第2章 概念辨析與文獻計量分析 2 1 碳標籤相關概念辨析 2 1 1 環境標籤 2 1 2 碳標籤 2 2 碳標籤文獻計量分析 2 2 1 基於Web of Science的國際文獻分析 2 2 2 基於知網的國內文獻分析 參考文獻 第3章 碳標籤相關領域研究進展 3 1 碳標籤與氣候變化 3 2 碳標籤與碳足跡 3 3 碳標籤與企業社會責任 3 4 碳標籤與ISO質量認證 3 5 碳標籤與低碳產品 3 6 碳標籤與貿易壁壘 3 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國外政府與社會組織低碳實踐 4 1 英國 4 2 美國 4 3 法國 4 4 德國 4 5 日本 4 6 韓國 4 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5章 國外企業低碳實踐 5 1 美國沃爾瑪百貨有限公司 5 2 英國瑪莎百貨有限公司 5 3 法國依雲有限公司 5 4 美國埃克森美孚有限公司 5 5 印度塔塔集團 5 6 瑞士霍爾希姆有限公司 5 7 小結 第6章 國內政府與社會組織低碳實踐 6 1 廣東省 6 1 1 深圳市 6 1 2 廣州市 6 2 上海市 6 3 北京市 6 4 江蘇省 6 5 湖北省 6 6 浙江省 6 7 社會組織 6 7 1 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低碳經濟委員會 6 7 2 中國碳標籤產業創新聯盟 6 8 小結 參考文獻 第7章 國內企業低碳實踐 7 1 湖州明朔光電科技有限公司 7 2 廣州市浪奇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7 3 浙江傳化集團 7 4 上海朗綠建築科技有限公司 7 5 菜鳥驛站 7 6 碳阻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7 7 小結 參考文獻 第8章 公眾對碳標籤產品的支付意願 8 1 支付意願的影響因素分析 8 1 1 人口統計特徵 8 1 2 環境意識 8 1 3 對碳標籤的認知 8 1 4 對碳標籤的態度 8 1 5 宣傳教育 8 2 支付意願影響機制模型的構建 8 2 1 相關理論基礎 8 2 2 相關理論的啟示 8 2 3 理論模型的構建 8 3 消費者對碳標籤食品的平均支付意願及其影響因素調查 8 3 1 方法與數據 8 3 2 實證檢驗 8 3 3 研究主要發現 8 4 消費者對碳標籤電器電子產品的平均支付意願及其影響 因素調查 8 4 1 方法與數據 8 4 2 實證檢驗 8 4 3 研究主要發現 8 5 小結 參考文獻 第9章 碳標籤制度的保障機制 9 1 法律法規機制 9 2 責任落實機制 9 3 產品認證機制 9 4 企業責任機制 9 5 全民行動機制 9 6 宣傳推廣機制 9 7 監督管理機制 9 8 共建共享機制 第10章 總結 10 1 主要結論 10 2 創新之處 10 2 1 理論創新 10 2 2 實踐創新 10 3 研究展望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