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蓋如故 王維江 呂澍 9787208181984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上海人民
NT$496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7*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傾蓋如故
ISBN:9787208181984
出版社:上海人民
著編譯者:王維江 呂澍
叢書名:論衡系列
頁數:400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9127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
清代中後期開始,隨著國門大開,大量外國人進入中國,用異域眼光審視著這個古老的帝國,也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記錄。上海是德國人進入中國的第一站,他們對上海的觀感,儘管感性,但卻真實,描述生動,再加上德意志民族特有的理性思維習慣,更提高了這些資料的可靠性,也為充分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提供了第一手的文獻。令人驚奇的是,在遠道而來的德國人看來,這座遙遠的東方城市,並未讓他們感到陌生,反而十分親切和熟悉,正映證了中國人的這句古話:傾蓋如故。

內容簡介
晚清民國時期,不少德國的外交官、學者、新聞記者、作家、醫生、商人,甚至家庭婦女,紛紛來到上海,留下了數量眾多的遊記、書信、日記、回憶錄、報刊專欄文章等,記錄他們在這裏的經歷和對這個古老東方國度的觀感。本書即據這些記錄選編輯譯而成,其中對上海城市建設的變遷、城市的風貌、在上海發生的重要歷史事件、國際貿易的真實情況、上海官員的面相和思想、市民生活百態、中外交往情形、在滬外僑的工作和生活狀況等等都有生動詳實的記錄,是一部了解近代上海的珍貴文獻。

作者簡介
王維江,祖籍安徽巢湖,1963年生於烏魯木齊。復旦大學歷史學學士、碩士,漢堡大學哲學博士。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著有:《王先謙與「清流」:晚清的政治與學術》(德文版,東亞出版社2008年)、《「清流」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9年)。
呂澍,祖籍浙江嵊州,1963年生於上海。復旦大學歷史學學士。旅居德國,自由撰稿人。譯有《有辦法:孟威廉的中國回憶(1938-1996)》(三聯書店2023年)。

目錄
1912:「匱乏是嚴厲的老師」/ 001
1913:「上海的革命結束了」/ 021
1914:「真正的新聞媒體在義和團之後才產生」/ 039
1924:「上海如今屬於世界上百萬級的大城市」/ 059
1925:「文化中心變成了政治中心」/ 079
1926:「東方芝加哥」/ 093
1926:「思想和生活的重塑是一項沒有止境的艱難事業」/ 119
1931:「中國人本身佔有舉足輕重的力量」/ 157
1932:「宴會的主人就是戰爭的發動者」/ 197
1936、1937:「在上海,假作真時真亦假」/ 209
1936、 1941—1946:「被戰勝者的痛」/ 229
1939:「呼吸依舊」/ 287
1939:《黃報》選摘:汪精衛、一對日本夫婦/ 299
1940—1941:「歐洲的聲音」/ 317
1942:「這就是上海的剪影!」/ 353
1943:「上海的一切都變了」/ 371

前言/序言
編譯說明
一、本書所涵蓋的時間段為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后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
二、本書的原作者並非都是德國人,另收入一位匈牙利作家和一位捷克記者的遊記。
三、選譯力求在時間段、原作者身份上具有多樣性。原作者有高中畢業生、工人、外交官、記者、作家、教授、傳教士和商人。但在滬時間長短不一,有短期訪問者,也有在滬長期居住者。
四、本書編排以時間為序,每篇標題由原作者來滬遊歷的時間和原作中的一句話組成;每篇正文前有譯者撰寫的「案語」,幫助讀者加深理解原文本。
五、本書所選文獻均為20世紀上半期,由於作者政治立場存在差異,其觀察和觀點難免有偏見甚至錯誤,出版社不得不做了一些技術性處理。
六、感謝上海社會科學院城市史創新團隊原首席專家、上海大學王敏教授多年的支持。也感謝學友吳健熙、甘慧傑、那傳林、王亞楷在日、俄、法文翻譯上提供的幫助。最後還要感謝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高峰計劃提供了出版資 助。
譯者謹識
2022年7月30日于上海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