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惡與自由意志的限度-一種基於文本的康德式詮釋 呂超 9787214270450 【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

圖書均為代購,正常情形下,訂後約兩周可抵台。
物品所在地:中國大陸
原出版社:江蘇人民
NT$750
商品編號:
供貨狀況: 尚有庫存

此商品參與的優惠活動

加入最愛
商品介紹
*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2308*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根本惡與自由意志的限度-一種基於文本的康德式詮釋
ISBN:9787214270450
出版社:江蘇人民
著編譯者:呂超
叢書名:純粹哲學叢書
頁數:563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906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本書沿著康德本人的邏輯進一步思考,對人類處境下道德之惡提出了一種康德式的詮釋。與學界的傳統觀點相反,本書認為根本惡概念不僅和先驗自由與道德責任是完全兼容的,還大大拓展了人類自由的深度和廣度,同時為每個人的自由意志朝向善的前進劃定了一個無法繞開的起點和一個不可逾越的終點。

內容簡介
本書基於近幾十年英語學界和德語學界的主要成果,對《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書中的根本惡理論展開了一種系統研究,並沿著康德本人的邏輯進一步思考,對人類處境下道德之惡的單一本質、多重表現和最終根據,提出了一種康德式的詮釋。與學界的傳統觀點相反,本書認為根本惡概念不僅和先驗自由與道德責任是完全兼容的,還大大拓展了人類自由的深度和廣度,同時為每個人的自由意志朝向善的前進劃定了一個無法繞開的起點和一個不可逾越的終點。通過揭示人類自由內部的這—黑暗深淵,康德也以一種未言明的方式,引導讀者把關於如何實現「建立公正社會」和「培養良善國民」這兩大啟蒙理想的思考,重新調整到一種更為現實主義的方向上。

作者簡介
呂超,女,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西方哲學史研究室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康德和德國古典哲學。已發表的論文包括「Like Devils ,But still Humans : A Systematic Examination and Moderate Defense of Kant ' s View of(Quasi-) Diabolical Evil」、《人類自由作為自我建構、自我實現的存在論結構——對康德自由概念的存在論解讀》、「A New Quas i-Transcendental approach to Kan t' s Theory of Radical Evil」、《自愛的空洞性與悉的無窮表現——一種康德式的詮釋》、《自由、價值與存在的高貴化》等,其中《人類自由作為自我建構、自我實現的存在論結構——對康德自由概念的存在論解讀》獲第二屆賀麟青年哲學獎一等獎、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第七屆青年學術論壇」一等獎。

精彩書評
因為有自由意志,人才不僅有不可取代的絕對尊嚴,而且有絕對的道德法,從而能夠日進無疆地修德進業。這是康德實踐哲學的一個核心要義,也是其啟蒙思想確立起來的對人的一個堅定信心。但是,康德在其晚年作品《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里又圍繞著「人在本性上是惡的」這一命題展開其宗教哲學討論。這也就是「根本惡」的問題。既然人在本性上是惡的,那麼,他還有行善修德之自由嗎?人性還可信嗎?康德晚期思想與其啟蒙哲學還一致嗎?抑或是存在著背離?這些都是困擾康德哲學研究界的難題。本書圍繞這些問題展開了系統而有深度的討論,提出了極有創見的闡釋思路。它不僅在漢語研究界具有代表性意義,而且在整個康德哲學研究界也具有代表性意義。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黃裕生

目錄
從純粹的學問到真實的事物——「純粹哲學叢書」改版序 1
序「純粹哲學叢書」 10
作者的話 1
康德著作名稱縮寫與概念翻譯 1
導 論 根本惡與人類自由概念的擴展 1
Ⅰ 背景介紹 1
Ⅱ 主要內容 16
Ⅲ 術語說明 27
Ⅳ 方法論 35
第一卷 惡的單一本質——被置於道德之上的「悖逆的自愛」
第一章 自然辯證法、幸福、他律——重釋康德對惡的早期觀點(1) 41
引言 康德對惡的理解的前後連續性 41
第一節 自然辯證法 47
第二節 幸福的經驗理念 51
第三節 他律 59
第二章 自愛與自負——重釋康德對惡的早期觀點(2) 66
引言 第二批判中的自愛與自負概念 66
第一節 自愛與自負——「前 道德的」與「在道德上是惡的」 67
第二節 自負的邏輯結構 71
第三節 自負——「指向自我」還是「指向他者」? 77
第四節 自愛與自負——質料與形式 83
小結 受經驗限制的實踐理性的三個環節 92
第三章 悖逆的自愛——康德在《宗教》中對惡的成熟定義 97
第一節 惡位於自由任意的準則之中 97
第二節 惡的本質——將自愛置於道德之上 109
第三節 機械性的自愛與比較性的自愛 115
第二卷 惡的多重表現——「悖逆的自愛」對任何對象的自由附著
第四章 「悖逆的自愛」對任何對象的自由附著 131
引言 如何架通「一」與「多」之間的鴻溝 131
第一節 安德森 葛爾特對康德自愛概念的發展 134
第二節 從自愛的先驗規定到自愛的經驗規定 138
第三節 對激情的個案研究作為考察新詮釋的試驗 143
第五章 一切激情的形式規定和質料規定 145
第一節 一切激情的形式規定 145
第二節 一切激情的質料規定 159
第六章 由生而具有的偏好產生的激情 172
第一節 由生而具有的偏好產生的激情和由獲得的偏好產生的激情的質料規定 172
第二節 由生而具有的偏好產生的激情和由獲得的偏好產生的激情的形式規定 182
第三節 性激情 189
第四節 對外在自由的激情 195
第五節 對復讎的激情 203
第七章 由獲得的偏好產生的激情 207
第一節 作為激情的求名欲 207
第二節 作為激情的佔有慾 213
第三節 作為激情的統治欲 217
本卷小結 222
第三卷 惡的最終根據——普遍的趨惡傾向
第八章 善的原初稟賦 231
引言 231
第一節 善的原初稟賦概覽 236
第二節 動物性稟賦 242
第三節 人性稟賦 245
第四節 人格性稟賦 254
小結 260
第九章 趨惡傾向 264
引言 264
第一節 在族類層面解釋趨惡傾向 265
第二節 在個體層面解釋趨惡傾向 280
第十章 意念與對趨惡傾向的新詮釋 294
第一節 康德關於意念的論述 294
第二節 善的意念與作為本體的德性 301
第三節 道德修行 310
第四節 對趨惡傾向的新詮釋 315
第十一章 對「人從本性上是惡的」的准先驗論證 328
第一節 證明「人從本性上是惡的」的三條路徑 328
第二節 「人從本性上是惡的」的確切含義 347
第三節 對「人從本性上是惡的」的證明中的先天推理結構 355
第四節 准 先驗論證的幾個隱藏預設 356
第五節 從「現實性」到「潛在性」的先天推理的各個步驟 366
第十二章 對「人從本性上是惡的」的准先驗論證中的人類學要素 388
引言 趨惡傾向的三個層次對證明「人從本性上是惡的」的重要性 388
第一節 康德學界對趨惡傾向中三個層次的討論 394
第二節 道德之惡與人心之顛倒 405
第三節 重釋脆弱、不純正與顛倒 414
小結 434
結 語 444
附 錄 貌似魔鬼,仍為人類——對康德關於魔鬼之惡與類魔鬼之惡的觀點的系統考察與溫和辯護 449
主要參考文獻 489
后 記 514

前言/序言
若根據現實的經驗來判斷的話,那麼觀察者將不得不承認,在屬於人類族類的兩種潛能之間,趨惡傾向要比向善稟賦來得強大得多。而對於善惡之間這種「不平衡性」的深刻揭示,則顯示出康德本人關於人類自由的理解,既與在他之前的基督教哲學,又與在他之後的德國哲學具有一種深層的連續性。然而,康德並不像許多人所指責的那樣,妄圖復興所謂的原罪教義。相反,就如本書將要展示的那樣,康德在其批判哲學的概念框架之內,重新表述出了一種關於人性黑暗面的古老洞見。這一古老的洞見在人類歷史之初就已誕生,卻又必須被一代又一代的道德教育者,在不斷變化的現實語境中重新表述出來,而這種不斷重新表述的需要恰恰是因為——人類歷史中的每一代人,無論他們成長在何種文化傳統之中,都無一例外地受困於某種「人性的、太人性的」自我欺騙和自我美化的傾向,因而總是或是隱秘、或是公開地選擇對於自身真實的道德處境視而不見。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規格說明
運送方式
已加入購物車
已更新購物車
網路異常,請重新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