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1001*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革命與反革命-社會文化視野下的民國政治 ISBN:9787509712375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 著編譯者:王奇生 頁數:457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49160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編輯推薦 「革命」與「反革命」被擴大化為非常寬廣層面的各種社會力量之間的階級較量。不同政黨以及同一政黨內部的不同派系之間,爭奪並試圖壟斷對「革命」話語的詮釋,同時將「反革命」的頭銜加諸不同政見者和敵對黨派之上。唯己獨「革」,唯己最「革」,唯己真「革」,甚至視革命同路人為危險的競爭對手。1920年代的「革命」與「反革命」話語既帶有濃烈的專斷性,又富有濃烈的任意性。在此基礎上開始凝固成一種新的「革命」政治文化。 那些早已溶鑄成為我們思想價值觀念的革命話語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又是如何演變的?本書的思考即是就此而展開。內容簡介 1949年以後的數十年間,國內史學界有關中國近代歷史的書寫,基本上 等同於中國革命史的書寫。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於革命確實是近代中國歷史 的主調,是主導整個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一個重要符碼。在業已告別革命的 今天,作為歷史研究者,不能僅僅簡單地放棄、淡忘或者否定那些我們曾經 長期沉迷的觀念,而有必要追問,那些早已溶鑄成為我們思想價值觀念的革 命話語和革命政治文化是如何建構起來的?又是如何演變的?本書的思考即 是就此而展開。作者簡介 王奇生,1963年生,湖南湘鄉人,武漢大學歷史系學士、碩士,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1997∼1999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先後任職于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華中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著有《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留學與救國:抗戰時期海外學人群像》、《黨員、黨權與黨爭:1924∼1949年中國國民黨的組織形態》、《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等。目錄 前言第一章 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 一 「普通刊物」 二 「復活」與「漸興旺」 三 與《東方雜誌》競爭 四 新文化形成「運動」 五 各方視野中的《新青年》 第二章 個人·社會·群眾·黨:五四前後的關聯與演進 一 個人、國家、社會 二 社會與社會主義 三 社會運動:群眾與黨 第三章 「革命」與「反革命」: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 一 從一黨獨「革」到三黨競「革」 二 三大政黨的黨際互動 三 「革命」與「反革命」 第四章 「北伐」「南征」與「反革命罪」的緣起 一 「北伐」與「南征」 二 「忠於職守」與「反革命」 三 「殺雞嚇猴」 第五章 黨員、黨組織與都市社會:上海的中共地下黨 一 「精英黨」向「群眾黨」轉變 二 「學生很危險」 三 工人與幫口 四 政治力量強,組織力量弱 五 團與黨的競爭 第六章 黨員、黨組織與鄉村社會:廣東的中共地下黨 一 黨員的社會構成 二 支部生活 三 黨費、黨內交通與情報傳遞 四 地域社會、農民與黨 第七章 國民黨最高權力機構的演變 一 以俄共中央政治局為藍本 二 孫中山逝世后的權力繼替 三 國民黨二大之後 第八章 大學校園中的國民黨 一 大學黨部的籌設 二 教師入黨,學生入團 三 教授入黨的情境 四 聯大區黨部的組織運作 五 聯大區黨部與學潮 六 比較中的審視 第九章 「武主文從」:戰時國軍的政工與黨務 一 以黨治軍的蛻變 二 軍隊政工與黨務的恢復 三 文武關係的變奏 四 政工與黨務的困境 第十章 湖南會戰:戰時國軍的作戰能力 鬥力之懸殊。 一 對日軍戰略意圖的判斷 二 戰略部署 三 指揮與協調 四 官兵素質與戰鬥力 第十一章 紳權:鄉村權勢的蛻變 一 傳統士紳的沒落 二 知識分子城市化 三 民國紳權的社會構成 第十二章 縣長:基層地方官的轉型 一 銓選和任用 二 資格與出身 三 年齡、籍貫 四 薪俸、待遇 五 任期與出路 六 職責與施政 七 省權膨脹下的縣長角色 八 雙重結構下的縣長角色 第十三章 區鄉保甲:縣衙與村莊之間的政治 一 假託自治 二 重建保甲 三 「新縣制」 四 區長 五 鄉鎮長 六 保甲長 徵引文獻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