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訂單後正常情形下約兩周可抵台。 *本賣場提供之資訊僅供參考,以到貨標的為正確資訊。 印行年月:201909*若逾兩年請先於私訊洽詢存貨情況,謝謝。 台灣(台北市)在地出版社,每筆交易均開具統一發票,祝您中獎最高1000萬元。 書名:樂黛雲講比較文學 ISBN:9787100159739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著編譯者:樂黛雲 著 叢書名:爾雅通識教育讀本叢書 頁數:195頁 所在地:中國大陸 *此為代購商品 書號:1551364 可大量預訂,請先連絡。 內容簡介 作者以「世紀初的焦慮」破題,論證「文化溝通和文化對話」的可能性與必要性,闡明比較文學作為「跨文化之橋」的現實意義;繼而剖析比較文學的學科現狀和發展趨勢,解構「新階段比較文學的核心問題」,論證中國在「第三階段比較文學」中的特殊地位;追溯中國比較文學的發端與發展,爬梳嚴復、康有為、林紓、梁啟超、王國維、魯迅、陳寅恪、湯用彤、吳宓、宗白華、朱光潛、錢鍾書等開拓者的思想軌跡,拼湊出中國比較文學有別於西方的獨特基因與譜系;以物理學、心理學等學科以及系統論、資訊理論等理論為例,揭示「異質互補」和「跨學科互動認知」的機理,及其之於比較文學研究的積極意義;最後落筆國學,反觀自身,勾描出以「文化自覺」為前提,以「與世界文化合流而終至於成為主流」為目標的中國文化發展線路圖。作者簡介 樂黛雲,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文學與比較文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外國語大學專聘教授;現任北京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法合辦《跨文化對話》雜誌主編。歷任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所長、國際比較文學學會副主席、中國比較文學學會會長:1990年獲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榮譽文學博士學位。2006年獲日本關西大學榮譽博士學位。曾任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兼任教授、香港大學訪問教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訪問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訪問教授、香港科技大學訪問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訪問教授。著有《比較文學原理》、《比較文學與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知識分子的形與神》、《跨文化之橋》、《中國小說中的知識分子》(英文版)、《比較文學與中國——樂黛雲海外講演錄》(英文版)、《跟蹤比較文學學科的復興之路》、《當代名家學術思想文庫·樂黛雲卷》、《自然》(中、法、義大利文版)、《面向風暴》(英、德、日文版)、《我就是我——這歷史屬於我自己》、《透過歷史的煙塵》、《絕色霜楓》、《逝水與流光》、《四院沙灘未名湖》;編撰:《世界詩學大辭典》(合編);主編《中學西漸專題》8卷;《跨文化溝通個案叢書》14卷、《跨文化對話》集刊33卷。目錄 導論 世紀初的焦慮與一門學科的興起第一章 21世紀的比較文學 第一節 21世紀以來比較文學的變化 第二節 新階段比較文學的核心問題 第三節 新的時間和空間的跨越 第四節 比較文學和後現代思潮的轉型 第二章 中國比較文學的發端 第一節 中國比較文學的起源 第二節 會通古今中西文化的先行者:王國維 第三章 大師先行與功績卓著的學術實踐 第一節 「取今復古,別立新宗」的倡導者:魯迅 第二節 淵源與影響研究的奠基者:陳寅恪 第三節 「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的學衡派 第四節 闡發研究的新開拓:朱光潛 第五節 立足本土,參照西方:宗白華 第六節 跨文化文學異同之探求:錢鍾書 第四章 中國比較文學在20世紀30年代的發展 第一節 比較詩學的源流 第二節 比較詩學的發展現狀 第三節 比較詩學的內在基礎 第四節 比較詩學的研究重點 第五章 異質如何互補?跨學科的互動認知 第一節 文理相通與相長 第二節 文學與系統論 第三節 文學與資訊理論 第四節 「熵」視域下的文學 第五節 文學和心理學 第六章 跨學科的研究 第一節 「新軸心時代」的討論 第二節 對國學的新思考 第三節 21世紀中國如何面對世界 結語 再思國學,重鑄身份 詳細資料或其他書籍請至台灣高等教育出版社查詢,查後請於PChome商店街私訊告知ISBN或書號,我們即儘速上架。 |